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哭不笑木头人之一

(2010-10-26 09:48:31)
标签:

述情障碍

情绪聚焦疗法

健康

分类: 心理咨询
     我大步跨入治疗室,将病历夹重重地搁到桌子上,带着严肃的表情对病人说:“你的病没法治,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你回家吧,省得浪费钱!”
   “为什么?”病人挺直身体,睁大眼睛看着我。
   “这是不治之症。(还有)我对以往虚假的治疗感到厌烦,看到你也觉得好烦,我不想再给你做治疗了。”我坐下来,说。
   病人不再看我,将头深深地低下去。我们陷入几近凝固的沉默。
   等待近一分钟后,我温和地说:“刚才听了我那一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感到难过,觉得天塌下来了,前途渺茫,很失望。”
     “生气吗?”
     “有一点点。又说不清。”
   “还有吗?”
   “很突然,烦躁,很痛苦。”病人抬起头,看见我在笑,醒悟似的笑起来,“其实这是一部分的感觉,我另一半是思维在想这是不是真的,因为心理医生不会这样,我想或许你在考察我。”
   这是一个患有“述情障碍”的强迫症病人,我的确在考察他,考察他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知觉。演技不够到家,不过值得欣喜的是,跟来时不说不动不笑全无表情的“木头人”相比,他会难过,会笑,并已能辨别和叙述自己的部分情绪。
   “述情障碍” (alexitymia)又译作“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用病人的话来说,来之前,他已经没有了情绪,感受也辨别不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不会哭也不会笑,像个行尸走肉。
   在对他进行了六、七治疗后,我意识到他并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将它强压下去,渐至发展到麻木无知觉的地步。
   我试着对他运用“情绪聚焦疗法”,开始出现一定效果。该疗法由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Greenberg(格林伯格)创立,是人本——存在主义疗法较新的一个发展。也称为过程——经验疗法,或者体验疗法。作为初学者,在这里做个简单介绍,同时达到自我巩固之效,以下内容通俗简化自Greenberg概述此疗法的一篇论文。
  
  通常大家所熟知的是认知决定情绪,似乎情绪总是在认知之后。后来的研究却表明,情绪经常先于认知,并且由于作为情绪大脑的杏仁核有其独立的工作机制,情绪在某种情境下是相对独立于认知系统的。研究表明,情绪也是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绪的变化会改变认知加工的过程。。。。
  这是情绪聚焦疗法的生理基础。
  该疗法的框架中,治疗师被看作情绪教练,通过增强情绪聚焦,帮助人们觉察、接受并理解他们的情绪体验。在情绪指导中,基于两个面向而工作:到达与离开。主要前提是人没有办法离开一个地方,除非他已经到达了那儿。
  这里澄清几个概念:适应性情绪,不适应情绪。适应性情绪是被鼓励的,如愤怒、厌恶,不适应性情绪则被视为不健康,是那些重复出现,熟悉的难以变化的,如孤单、悲伤、被抛弃、糟糕的无价值感、不胜任的羞耻感,这些感觉常常不因环境变化或被表达而变化,也不为生活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向,只是把人困住。这些需要被调整和替换。
  再来谈谈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的存在可以帮助个体判断当前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可以动员个体的兴奋紧张或者使个体低沉松弛——个体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很难想象,没有情绪,这个世界是多么乏味和无聊……可是有些负面的情绪,比如抑郁,明明已无助于人们的自我保护,却象乱麻一样缠着患者不放,让人忍无可忍,痛苦不堪,这些情绪怎么会一直存在呢,按照进化论,无益的东西应该慢慢消失了,情绪却非如此,似乎越来越细化丰富并且多发了。
  还有那些杏仁核,是不是也有退化的必要,人们需要记住情绪吗?如果情绪的发生永远是即时的,与过去无关,只与现在有关,那会怎么样?遇到险境,有认知系统下指令,即时动员恐惧情绪,该逃逃,该斗斗;看到喜爱的物事,认知系统自然认得那是好东西,于是就开心,就过来拿走……杏仁核记住的那些东西,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它总是影响我们加工信息的准确性,可能加速,也可能引起误会——有过去快乐的夸张,也有痛苦的阴影。
  正是由于杏仁核的存在,使人类许多的情绪反应自动化,一朝失败,僵化的心灵便充满恐惧(当然,有弹性的健康心灵另作它论,弹性也正是认知疗法及情绪聚焦疗法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
  情绪对什么人影响最大?倘若一个人脑子不太够用,或身处形势不明朗的情境,他便只好依赖情绪了。当然,坏情绪可能使一个人更加脑残,干出莫名其妙的糊涂事。
  忍受坏情绪非常重要。因为无法忍受坏情绪而功能失调的人,很可能患上神经官能症,为什么有些人能挺得住,而有些人就倒下去了,这是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
  情绪启动程序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认知系统,因此,学习到新的看问题的方式,以及对问题有更深层的理解,可以使当事者变得更为灵活,减轻其因偏执而引起的痛苦,但似乎未必能够重新设定大脑的情绪预警系统,由过去经验组织而成的情绪启动程序未必因此而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