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
标签: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浙大龙泉分校郑晓沧国保浙江龙泉 |
分类: 国保速写 |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编号7-1734-5-127,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1939年。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位于龙泉市剑池街道芳野村73号。
1937年7月7日,日寇全面侵华。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战火波及浙江。为保存知识文明火种,浙江大学在国民政府指示下,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湄潭,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七年。
1939年,为使福建、安徽、江西及离沪的青年学生就读高校,由竺可桢校长提议,经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在龙泉坊下村创办了分校,校舍主要是当地一位在外经商的曾姓村民新建的一幢大屋。时任分校主任的郑晓沧先生将村名由“坊下”改为“芳野”。分校设有文、理、工、农、师五个学院和一所附属小学,任教的有数学家毛路真、词学家夏承焘、文学家王季思、生物学家董聿茂、心理学家潘渊等三十多位教授。抗战期间,浙大龙泉分校的生活非常艰苦,许多年高资深的教授、教师住在芳野村对面的插坑垄小山坡上临时搭建的一间间平房草舍,郑晓沧先生特地为它题名为“风雨龙吟楼”。
经数十年变迁,原来搭建的简易建筑现已不存。但作为龙泉分校校部 教学楼的“曾家大屋”保存完好。该屋系1932年村民曾水清所建,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南朝北,共二进,一进门厅为二层楼,二进正厅为三层楼,面阔五间二廊,东西有厢房,占地面积约2286平方米。自1939年浙大在此设立分校,至1946年迁归杭州总部,前后在这里办学达七年,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于1943年就读于该分校。
龙泉出青瓷,出宝剑。龙泉还留有浙大的一缕印迹。
初次知道郑晓沧先生的名讳,应该是1980年代前期的事。在旧书店,见到过一册小书,书名记不得了,书上有潘天寿先生的落款,应是潘先生赠予郑先生的著作。就那一眼,记住了郑先生。然后,在龙泉芳野村,在浙大分校旧址,记忆被瞬间唤醒。
了不起的一代人。
国保碑经纬度:北纬28°2'60”,东经119°8'48”。
寻访时间:2016年11月17日。
评定星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