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看到了总督府。
1904年开工,1906年竣工,耗费85万金马克建成的总督府,坐落于观海山南麓,面向青岛湾,既理所当然地作为历任德国总督办公地,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自德国总督离去后历届青岛政府的办公楼。现为青岛人大、政协的驻地。
总督府是一座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钢材为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产品,立面用青岛当地的花岗岩细方石砌成。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采用了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流行的复古风格,整座建筑呈凹型,高
20米,共分四层,以古典主义立面划分,底层作为基座,用敦实厚重的蘑菇石砌筑。以上为高达两层的花岗石矩形壁柱和变形爱奥尼克柱头。外墙转角处为向外斜出的石砌勒脚,以加强稳定感。屋盖配以高耸的蒙莎式屋顶,挂红筒瓦,坡度较大,围以铁栏杆,兼顾避雷。青岛老城区的建筑方位多不规则,总督府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筑极为少见。
总督府前围着一大群人,远远望去不明就里,还以为是上访的或是请愿的。不料走近一看,是拍电影剧的,假洋人,假洋妞,假洋兵,外加围观的,好不热闹。只是挡住了镜头,有点扫兴。
或许这也可算是青岛高官的一种开放。其它城市,谁将衙门变成了片场呢?不过,再开放一大步,干脆就将总督府还政于民算了。就像欧洲许多城市的市政厅一般,任由游人瞻仰,多好!
青岛最精彩的建筑,不是总督府,而是迎宾馆。
位于信号山南坡的迎宾馆,原为德国驻胶澳总督的官邸。这座德国罗马式建筑,是青岛众多欧式建筑中的精品。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1905年至1907年完成。
据称建造总督官邸耗资达百万金马克,德国总督回国后即遭议会弹劾。但以后的德国总督、日军将领还有青岛市长,将此作为官邸使用。1927年起,这座官邸改为接待宾客之用,遂定名迎宾馆。
迎宾馆设计精美别致,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重的墙身,窄小的窗户,都是德国建筑特有的风格。30米高的官邸主入口向西,有序排列的花岗石饰面有效地造成了富于变化的光影。南立面一二层则设有大面积的券柱式开敞观景外廊,成为除大屋顶外建筑物最触目的部分。
托尔斯顿·华纳所著的《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中写道:这座三层楼的建筑气势雄伟。部分墙面饰以一块块巨大的花岗石料,石面加工粗朴。淡绿和灰色的花岗石在正门的山墙上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墙角伸出一根粗大石柱,由之引出的“锚链”环绕于太阳四周。山墙角以石料凿成的帆结作装饰。在波浪形的檐口上饰有一只呲牙咧嘴的诺曼龙。建筑师把威廉时代典型建筑式样和建筑材料与新艺术风格派的手法结合起来,如正门右侧的立面分割、几处山墙的建筑式样、外墙面上的双色花岗岩砌体。



走进迎宾馆,柜子中陈设的舰船模型是德国总督从德国带的。枪柜也是一百年前斯图加特家具厂制造的。似乎连走廊中飘浮着的,都是一百年间沉淀下来的气味。
德国总督在这里会见过袁世凯;汪精卫与王克敏在这里商定建立伪国民政府;蒋公子经国在这里小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在这里召集过政治局会议;林彪因为畏光在这里住进了管家北向阴冷的小屋;江青在这里弹过1876年德国制造的钢琴;红卫兵在这里破过四旧……一百年时光流逝,天然水晶制作的吊灯依然光彩夺目,可来来往往的风流人物,真的如雨打风吹去了。



窗外是不变的秋色,窗外是万变的世间。套用一句毛诗人的句子吧: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