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糊里糊涂地一脚跨进欧洲,糊里糊涂地走出酒店,开始在赫尔辛基晃悠。因为不明就里,所以在兴奋中找感觉。
在赫尔辛基的第一个点,居然是赫尔辛基火车站。自然有些不明白,火车站能看个什么名堂?后来,知道自己错了,火车站这样的大型公共建筑,是值得再三玩味的。
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始建于1904年,1914年完工,是芬兰建筑大师沙里宁最伟大的作品。
史称1917年列宁是从这里回彼得堡发动十月革命的。这一点,似乎只有中国游客关心了,估计连俄罗斯人也未必在乎。

赫尔辛基火车站位于城市的正中央,是芬兰国内、国际列车的始发站和终点站。
赫尔辛基火车站的站台与侧门。
这根本就不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火车站。
这样的火车站,与国内截然不同,进出站自由,方便,因为车站根本不检票。秩序是更不用说了:井井有条,互不相扰。
以后,一见到这些的火车站,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国内,忍不住浮想联翩一番:这样的运营模式,扛得住春运?显然不行,10%的春运强度也不行。即使没有超烈度的春运,一年365天中任选一天的北京站、上海站、广州站……哪怕是中等城市的火车站,也抵挡不了旅客自由进出,就连进站不检票出站不验票也实行不了。
人太多了。太多的人又被训练得必须接受强化管理。遵守规则似乎从来不曾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一旦强制的外部环境不存在了,秩序完全可以在刹那间烟消云散。若不信,看看眼下国内的机场,是否感觉到它们越来越向火车站靠拢了?而国内航班的机舱,也越来越像绿皮车厢了。拥挤,嘈杂,喧哗,混乱,相伴相随,一个也不能少。

赫尔辛基火车站广场(Rautatientori)。远处的建筑是国家剧院(Suomen
Kansallisteatteri),这是上演芬兰语剧目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剧院,建于1902年。
国家剧院前,建有芬兰作家阿列克西·基维(Aleksis
Kivi)的塑像。基维终生穷困,后因酗酒过度,精神失常,死于精神病院,很悲剧。但他给芬兰文学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作品,芬兰将他的诞辰10月10日定为“基维纪念日”。
为纪念芬兰英雄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林元帅,以他名字命名的曼纳林路(Mannerheim),是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大道,也是最主要的街道,全长5.5公里。
曼纳林将军塑像。曼纳林在1940的冬战中击退了苏军。
从曼纳林路开始,直至离开赫尔辛基,只要稍加留意,都能感觉到这种微妙的影响,俄罗斯与芬兰,苏联与芬兰……紧挨着这么一个强劲的邻居,五味杂陈也在情理之中。
位于曼纳林路一侧的议会大厦(Eduskuntatalo),1930年建成。
正对着曼纳林路的国家博物馆(Suomen
Kansaallismuseo),1902年由沙里宁、林德格伦、盖赛柳斯三位设计师共同设计建造。这座外观宛如教堂一般的博物馆,搜集了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芬兰历史资料,分为史前时期、有史时期、民族史学三个主体章节,分别对各个时期的生活用品、狩猎用具、玻璃制品、民族服装、教堂的变迁等进行展示介绍。
国家博物馆的墙面,精致,讲究,漂亮。旅游书称,博物馆庄严的灰色建筑融合了古老的芬兰教堂和城堡的建筑风格。对着国家博物馆拍了不少照片。第一次踏入异国,十分好奇,等到后来,才知道好风景多得是,根本不必如此猴急。但在6月14日的傍晚,还是一个劲地连续按下快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