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的方式教文学

标签:
文学教学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侯,就开始有学生不断地请求:“老师,给划划重点。”重点?在开课的时候我是打过预防针的:“所谓重点,是对考试而言的,是功利的。学习没有重点,任何所得,那怕微小,都是收获。”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示:“这样上课很感性,很唯美,很享受。但是,老师,能不能在每节课结束时把重点给归纳一下?”又是重点!
为什么学生念念不忘“重点”呢?我知道他们怕考试,怕失败,毕竟这是一个考试评价占很大比重的时代。上课时,我给学生打了个比方:“摆上一桌美味,在请你享用之前告诉你:‘吃吧,吃完了上刑场。’你还会觉得面前是诱人的佳肴吗?比喻可能不够恰当,但情形类似。关心考试,无可厚非,但一路上的好景色因此而不去欣赏,会失去许多的。”学生已习惯于记下老师在课堂上板书的、放慢语速强调的,并将此视为重点。重点,在学生心中已不仅仅是内容,而且也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形式。
实习前学生有一个课件制作展示,邀我去参加,结束时我谈了一些想法,其中有一条是:“为什么非要在情景导入后安排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环节呢,好不容易创设了情景,为什么要自己煞风景呢?”在随后收上来的我所代的《古代文学》学习体会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令我震撼的表述——
“老师,这些天,我一直处于反省之中。我就是您说的那个学生。虽然其他同学也有类似的问题,但那都是可以原谅的,唯独我不可以,因为我学过文学,他们没有。记得开课的第一天,您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文学和语文的学习,不是为了期末取得一个好成绩,学习古代文学不仅仅是要知道唐诗宋词李白杜甫,更应该从与古代文人和文本的对话中,获得灵魂的滋养,为自己的生命、人生打好一个底色。再说我的课件。您很难理解我为什么要在情景导入后硬生生地夹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吗?那么,我可以告诉您,从小到大,我的语文老师都是从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讲起的,在我的印象中,好像不这么做就是犯了天条似的。就那个情景导入,还是我在上了微格教学后才学会的,我以前的老师我记不起有谁这样煞有介事地导过课,他们总是神情漠然地让我们翻到多少多少页,便开始一堂课。不过,我知道,这是借口。因为我马上就要成为老师了,不能再为我的老师的失误为自己的无知辩解。就是那个糟糕的课件,都已把我所能理解的教育心理学都用上了。我真不知道,曾经在我心里不值得一提的小学语文课堂,该如何把握,从哪里入手。在别人面前,我曾大言不惭地提起我学过的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微格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法……那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似乎是绰绰有余的课程。老师说过,要用语文的方式讲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对于我来说,或许足够用一生的时间来挑战自己了。”
新课导入、作者介绍、作品分析、提问讨论、总结归纳,这似乎就应该是语文课的流程,讲作品一定要思想倾向、艺术成就、写作技巧、语言风格一一拆解、肢解,甚至说不好听点——尸解。语文是小手工业,每节课都是孤品,干吗要有统一的模式?文学本身是感性的,为什么要用理性的思维去教用理科的方式去学呢?难怪那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包括中文系的学生。
形式本身也就是内容。
文学要用文学的方式去教。
都说古人留下的东西佶屈聱牙,其实文化的传承很大一部分是文学,语言是唯一活着的传承工具。古人为什么哭为什么笑,跟我们现代人一样,那些艰涩难懂的文字也曾是他们生命的表述与歌唱。不懂,是因为你没有走进,“就算有前生的约定,也要用心去寻找”。文学课,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每一章节,我都会拟出一个独特的标题,“宏阔豪迈汉代文章”“魏晋风度”“唐诗江山”“宋词庭院”“青春李白”“沧桑杜甫”“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艳曲《牡丹》”“末世的感伤” ……,形象地形容,而不是理性地说明。“都说唐诗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可是宋朝的文人硬是在唐诗江山的脚下,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深深深几许的庭院,本质上它是阴柔的,于唐诗的阳刚之外为中国的诗歌平添了一缕柔情,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后花园。”
每一节课我都会用我自己特有的方式将自己对古代文学、文化的理解给学生娓娓道来,而且每一节课,我都会充满激情。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选择了歌行体来承载他一泻千里的激情,无拘无束,气势恢弘;而杜甫则用了律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似规矩规范却气象泱泱,苍凉慷慨。黄河、长江,同是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同是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它们共同代表华夏壮丽山河,但它们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它们象征着民族文化的久远。李白、杜甫,两位唐诗江山的巅峰诗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象征民族血脉的大河来抒写大气象大时空,这就是伟大。李白,天上而来,浪漫;杜甫,地下奔涌,现实。同在一个盛唐,李白青春勃发,杜甫则有了一种秋天的况味。”
“也许,李清照没有像男性词人那样在词中表现山河破碎,她的女性身份决定了她的视野与视角,但她是在用生命去体验残败,去承受孤独的,这种残败与孤独不仅仅是个人情感,它传达的是时代的表情,正如李煜把亡国之痛泛化成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悲剧性体验一样,李清照的词也同样引起了千古共鸣。她词中女性特有的婉约与不逊于男性的刚健,让我们在悲剧性的体验中获得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这正是她的美学价值。余光中说她是‘中国古代最寂寞的芳心’。的确,婉约姿态,端庄娴雅,玲珑词心,千折百回。”
“辛弃疾是一位英雄!他是骑着战马登上人生舞台的,他人生的第一个角色是沦陷区起义军的首领,23岁率军南归,一心想收复北方失地,梦中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以英雄自诩,也是照着英雄的标准塑造自己的。但,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屈辱求和,令他无处请缨无门报国,可叹啊!42岁被弹劾,赋闲在家20年,68岁辞世时口中还大喊‘杀贼’。南宋朝廷错过了辛弃疾,否则历史可能重写,历史错过了辛弃疾,这是民族的悲剧。给他一个位置,叱咤风云也许他可以成为王安石那样的政治家;给他一袭战袍,横刀跃马也许会是又一个民族英雄岳飞。但是,都没有,政治的舞台杀敌的战场都没能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所幸苍天有眼,让他把满腔的热血和纵横的才气挥洒在词坛上,成为了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英雄。——国家不幸诗家幸!”
我常常会把我对古典的感悟写成诗,跟学生交流,因为诗意缺失的课堂实际上也是青春的缺席,高考不能写诗,高中枯解诗歌,已使学生严重缺乏想象力甚至生活激情。
《唐风宋韵》——
你是诗,那首格律诗,
平平仄仄,驰骋胸臆;
我是词,那阕婉约词,
曲曲弯弯,缠绕心思。
山水激发了你的诗情,
便有你擎天傲宇穿云志;
你装饰了我柔情的梦,
让我爱上落叶翩飞的舞姿。
唐时的风骨宋时的韵,
金风玉露胜却多少故事?
传说中该是有棵幸福的连理枝,
可擦肩而过的长恨有谁能知!
我踏入红尘时你前脚刚走,
生生的我们写就天涯咫尺。
在我面前你已凝成山峰一座,
没挡我去路到让我曲水逶迤。
只要在回眸的瞬间交换过彼此,
又岂在世俗的今生今世!
“那一天,不知为什么特别想表达。许是受了古代文学的影响,……”每每学生有这样的欲望,我总是鼓励他们写出来,所以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中国古代诗人辈出,群星璀璨,你喜欢谁呢?试借助他的作品一首或若干首,解读诗人独有的生命姿态。”
有时,我会穿着有着淡雅花朵的旗袍上讲台,传达一种古典的诗意。其实,文学需要熏陶,文化也不一定要讲出来,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教材,举手投足,在学生眼里,更在学生心中。
“喜欢您女性特质的嗓音,柔美清涩,似乎是漱玉辞的代言人。于是,在您的低回婉转中我们结识了李清照,那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纤弱女子。在您的浅唱低吟中我们知晓了《蒹葭》中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一位被琼瑶写得缠绵悱恻的妙人儿。我们惊羡于您的美:伫立于讲台上的您就是一帧古典仕女图,翩然于舞台的您,那是一组流动的青春画卷。无怪乎您会倡导教师的美呢!”这是我在教师节收到的毕业多年记忆已有些模糊的学生的礼物。
我们是师范院校,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古代文学》只上一年。一年的时间,要给学生一生的影响,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能力,这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带领学生在现代的语境中寻找古典的精神,这就是我的教学目标。可能在结课的时候,这个目标不一定能够达到,但有谁规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在课程结束时达到吗?其实有些目标可能需要师生终其一生去努力追求,也许课堂上学生只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走出校园时他还没能领略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但有什么关系,语文不是个慢活儿吗?为他开始“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寻而欣喜吧!
以下是我的学生写下感言:
“一年的学习,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去上课,而是享受一个人华丽的演出,很神圣,一个人将历代各种文学现象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这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一辈子。”
“没办法一一例举到底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潜移默化的文化修养朝夕间也许看不清晰,但内心的感悟却在点滴处提升很多。我很庆幸得到这种清亮的源头活水以温润充实心灵。”
“这种上课的方式像文人聚会,是文人与文人谈文说诗的过程。文学的积淀不是文学的加法。”
“那些古老的文字,那些晦涩的言语,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古人的背影中也能读出几分真味来,是我一年来最深刻的体会。”
“听《古代文学》课人会变得很安静,浮躁的情绪会不知不觉收敛。细数起来,一年的课时真的很少,今天的匆匆结束真的不舍。”
“也许我所学的知识无法充分地体现在试卷上,但它为我的生命打下了底色。”
“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下,我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接触古典文学作品的,并没有真正去体悟古人的人生悲喜,从而也谈不上对文学有真正的认识,换言之,我把文学与认识完全割裂开来。”
“您让一个厌烦古代文学的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愿上下而求索!”
“很喜欢这种感性的上课方式,要实习了,我也会努力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文学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生活课,文学中所蕴含的精、气、神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思想的表达,气质的散发。”
“感受古代文学之美、之韵、之意、之气,那么柔,那么刚,那么深长悠远,回味无穷。”
“人,诗意地栖居,先从学习古代文学开始,那是你一切生命的源头。”
…………
教育本来就是诗性的,文学本来就是感性的,二者融合,教我如何不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