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回顾来时路之总结篇(九)

(2016-06-09 01:58:20)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观点、学习资源

[转载]回顾来时路之总结篇(九)

第九,全家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如果一个家庭的教育观不统一,家庭气氛不和谐,夫妻之间唱对台戏,甚至拆对方的台,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心理上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纠结和负担,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我曾经研究过很多学霸的成长轨迹和学习方法,发现绝大多数学霸家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母都非常欣赏和鼓励孩子热爱学习,支持他们对自己负责任,靠自己努力学习。此外,学霸成长的家庭环境也相对单纯,有一个相对安宁和谐的读书环境。再看看自己身边那些生活散漫没有规律,三朋五友之间即兴而约的应酬多多的家庭;或者喧嚣吵闹,整天客厅响着电视节目声音,大人扯着大嗓门聊天,随意打断孩子学习思路的家庭,是很难培养出一个勤奋踏实成绩优秀的孩子出来的。

就像什么土壤适合栽种什么植物是有选择性的一样,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只有全家人都在这方面也有共同的意识和追求,愿意致力于为孩子创设一个书香环境的时候,孩子才能有一个更适宜的成长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客观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布置,书籍购置和其他客观生活条件的创设,人文环境就是家庭内部的生活氛围和相互关系。

 

比如我,就比较注重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小竣三岁前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读书房间和小书架,他那时候的书架比身高高不了多少,可以自己随意在书架上取书放书,自由阅读。我每隔几个月给他换一批新书,换书的时候一本本拿着问他,他会告诉你哪一本可以换走,哪一本需要留下再读,哪一本还没开始阅读,这个习惯被一直延续下来。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更新书架的频率低了下来,矮小的儿童书架换成了成人书架,数量也从两个增加到了四个。

我对儿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不是太讲究,儿子也从不挑剔吃穿,唯独对买书,我是很重视也舍得投入。如果碰到一本好书,我觉得对儿子有益,但是可能要好几年后才能用得上,我会毫不犹豫地拿下。小竣2014年开始背诵的《美丽英文诵读》,就是我2005年买下的经典版本。也因为我买课外读物大部分时候是走在孩子的前面,所以他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深度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很多朋友跟他聊天,都觉得他知识面比较广。

我在广州经常看到一些人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不缺各种高档电器和舒适考究的家具,唯独缺大大的书架和浓浓的书香,这样的家庭,经济上再富有,也是文化沙漠,孩子的教育多半只能寄托于外包外放,很难开出绚烂的花。

 

再来说说一般家庭普遍存在的电视问题。小竣四岁前,外公外婆和我们同住,我给他们卧室装了电视,老人家一般关起门看,客厅的电视要等小竣出去室外玩耍或者睡下以后才会打开。小竣的睡房和客厅隔了一间屋,即便这样,他睡下后老人在客厅看电视,也会把声音调得比较小。小竣是两岁多以后才开始每天看半个小时的电视(用DVD播放迪士尼儿童英语,每课刚好半小时),其他时间只要他在家,我们大人就在客厅陪他玩玩具或者读书看报(客厅沙发边上就是书架),这时候我会放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等外公外婆回成都后,家里的电视机基本就成了儿子的DVD播放器了,除了用它看半小时的英文碟,其他时间基本闲置。儿子上小学后,中午回家吃饭,我们会开着电视一起听听《凤凰午间新闻》,周末看一会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后来他又喜欢上看凤凰台每周一次的《筑梦天下》,其他时间依旧不开电视。上了初中后,数字电视机顶盒坏掉了,网络越来越方便,这下我们干脆把有线电视信号给停了,这一停就是几年,电视机彻底沦落为儿子每周看电影才用一次的大屏幕。

试想,如果不是全家一条心,互相体谅和配合,如果老人反对客厅不能随便看电视,如果爸爸下班就翘着二郎腿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机看到睡觉,孩子在各种嘈杂的声音中,怎么可能静心投入到阅读或拉琴?

 

大家看我过去的博文,很少看到爸爸介入孩子的学习。那是因为我们夫妻之间有过非常深入的沟通,老公被我忽悠得热血沸腾,原则上支持我的教育理念,同意我回家当全职妈妈,践行我的教育理想,允许儿子一直到五岁才真正被送进幼儿园(托小区幼儿园杨园长的福,四岁的小竣每周可以去幼儿园两个半天)。尽管有些时候竣爸并不一定认同我的某些选项,但原则上他不会反对我,极少跟我唱对台戏。表面看他在教育上是甩手掌柜,其实这正是他的大智慧,各展所长,彼此信任,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一贯性。


老公和我有明确的分工,我负责教孩子学习,管理生活,他负责陪儿子玩,逗儿子开心,学习上他基本不插手。陪学是我的事,陪锻炼和出去哪里玩等就是爸爸的事,儿子的游泳,骑单车等,都是爸爸教会的。

儿子上小学前,爸爸白天上班,晚饭后陪我和儿子出门散步,让儿子在外面玩耍嬉戏运动。儿子上小学后饭后散步基本集中在寒暑假进行了,但是每个周末爸爸都会吆喝着一家人出去外面玩一天。广州各个大小公园,我们差不多都去过了。至于每年至少一次长途旅行,带儿子行万里路去看世界,那是我们夫妻一致认可并乐在其中的必修课。


有人说爸爸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爱他们的妈妈。这一点,竣爸是完全做到了。他经常对儿子开玩笑说:“你将来对比着你妈来找个媳妇就行了。”作为一个富有童真心胸宽阔的男人,他时不时会跟儿子开一些无厘头的小玩笑,甚至故意跟儿子争风吃醋,像个长不大的大孩子一样,和儿子在同一个层面展开竞争,偶尔甚至显得比儿子还调皮和淘气。出去外面玩,经常是儿子提醒爸爸不要太靠近水边,注意安全等;只有他们俩在家的时候,经常拌嘴吵架,然后打电话互相告状,要妈妈评评理;出门逛街散步,一个如果搂着老婆的腰,另一个就非要拖妈妈的手,一个要试图打开对方的手,另一个就要踢开对方的腿,没办法我只好规定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井水不可侵犯河水,三个人横着并排走;如果我叫老公帮我做点啥事,往往是儿子最快冲出来帮手,随后就听到慢半拍的他爸假惺惺叫嚷着“走开,我老婆是叫我来干”,儿子一边还击“我是帮我妈”一边抢着干活,两个人你挤我挤你,各种不服气。父子不像是父子,倒更像是争风吃醋的小哥俩,一对活宝经常让我哭笑不得,家里也因此多了一份别样的生趣。就连洗碗,父子俩都是分工合作,儿子负责中午爸爸负责晚上,到了初三爸爸看儿子学习任务紧,主动提出自己洗碗儿子只负责收碗擦桌子,儿子充满感激地说:“谢谢爸爸帮我洗碗。”

爸爸是个电脑高手,儿子才五六岁爸爸就给他一台旧手提电脑,主动给他装上了几个游戏软件,哪知道沉迷读书的儿子对电脑和游戏没有半点兴趣,最多偶尔玩一小会金山画王,爸爸只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电视没得看,天天看书也腻味,有段时间爸爸自己爱上了打游戏,一个人关在书房里悄悄打,结果被儿子发现了。儿子觉得打游戏是玩物丧志,不准爸爸玩游戏,总是一有机会就把爸爸待机游戏中的电脑关掉,爸爸则是一听到儿子出来的动静就赶紧关掉游戏页面,父子俩就像是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儿子是猫,爸爸是老鼠。和别人家是老子管教儿子不准玩游戏不同,我们家是一本正经的儿子制止贪玩的老子。后来某一天爸爸幡然醒悟打游戏伤神费时没意义,游戏也玩腻了,主动销号,郑重告诉儿子说打游戏真没意思,再也不打了。

 

爸爸能放下父亲威严的架子,低下身段和儿子展开竞争,表面看是一个老顽童一样长不大的无厘头爸爸,无形中却给了儿子极大的思想和行为独立空间,这是一种对儿子特别的信任和放手,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儿子的独立能力和责任心。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渐长大的儿子越来越少跟爸爸争风吃醋,不再跟爸爸争论到底是老婆亲还是老妈亲,不再看到爸爸抱着妈妈就警惕地盯着爸爸的手,动辄大叫一声“爸爸,扫黄!”他越来越懂事,对老爸越来越宽容;而爸爸也不再故意逗着儿子玩,越来越关心儿子,尊重儿子的需要和感受,和儿子的对话越来越成熟理性。他基本不跟儿子讲学习,对他来说,最放心的就是儿子的学习,但他经常和儿子一起讨论各种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对儿子思维中幼稚不成熟的地方给予引导和纠偏。

这样“一起玩大,亦父亦友”的父子关系,奠定了儿子独立的人格基础,让孩子和爸爸没有距离感,即便青春期,也能和爸爸坐下来推心置腹谈心,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主张。

 

很多家教书籍中特别强调“言传身教”这个词。我认同言传身教,尤其是道德观和价值观上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的言传身教,但是我并不认为孩子会的父母都必须会,孩子需要学的东西父母都必须学,我们大人有大人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未来,我们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成全,而不是互相较劲。让孩子自幼认识到这一点,可以避免以后的若干冲突和麻烦。

比如在做人上我们会教育孩子要吃苦耐劳,孝敬老人,讲文明懂礼貌,做事上鼓励他独立主张,敢于尝试,乐于助人,但是在学习上,我和他爸爸就不逞这个强。我们向儿子坦诚英语我们都很烂,完全帮不了他,只能靠他自己努力学习。我可以陪他学英语学小提琴,但是我自己并没有跟着一起读一起练,我承认自己有短板。我语文上能帮到儿子,他非常乐意在语文学习上跟我展开各种讨论,采纳我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数理化我就没有更多发言权,只能让他务必听取舅舅的专业意见。当然,尽管我不会做数理化的题,但我们之间有共同分享、共同讨论这个习惯和传统,所以完全不影响儿子给我讲他的英语政治和数理化错题,他会跟我分析每道题分别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才对,然后我就会问他题型如何归纳。儿子不会觉得妈妈太笨无需多言,因为妈妈的有些提问对他是很有启发的,妈妈也不介意在不懂的情况下耐心聆听和积极提问。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互助关系,相互以学会学习为荣,以解决错题为荣,父母不必装腔作势假装什么都懂,儿子不必弄虚作假假装什么都会。

 

还比如在生活起居上,我是一个典型的夜猫子,一向晚睡,外公外婆和我们同住的时候,早晨都是老人陪早起的小竣,然后是要上班的爸爸起床,往往最后才是相对自由的我慢吞吞起来。有时候清晨会听到守在我卧室门口的儿子提醒动静大的爸爸:“嘘,妈妈在睡觉。”等外公外婆回成都后,我开始坚持周一到周五和儿子一起七点钟起床,只有周末才大家一起睡到自然醒。可是等儿子上幼儿园后,爸爸负责早晨送,我又心安理得地转身睡起了回笼觉。读小学一周后,上学放学变成了小竣自己的事,早晨都是闹钟叫他起床,我要晚十几分钟再起来给他做早餐。从外公外婆到妈妈到爸爸,我们在不同时段都有人配合做到陪儿子早起,保证了儿子起居规律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让孩子从小看到了在家庭生活中,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大家互相尊重彼此的节奏,没有抱怨,没有比较,只有理解。

我经常对儿子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大家各自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你的努力,不是迎合爸爸妈妈的需要,是为了你自己,为了有一天你能有本领创造比我们更美好的生活。而我们今天能享受一下,也是因为我们曾经非常努力过。”儿子自幼学会把爸爸妈妈的生活节奏和他自己的生活节奏划开界限,以不同的标准对待,理解父母,毫无怨尤。就在上周,我忘了准备周末的早餐,早起的儿子下楼为一家人买早餐的同时,还顺便去市场把一天的菜都买回来了,任由我和他爸爸两个人睡懒觉。

 

我和老公的各种小“撒娇”和“淘气”,不仅锻炼了儿子的定力,还培养了他的责任心,养成了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好习惯。因为一家人相亲相爱,儿子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下长大,全家一条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成全,劲都往一处使,所以小竣能有一个相对单纯的,安宁祥和的学习生活环境,确保他能长时间专注于学习,没有太多复杂因素的干扰。

 

至此,本阶段的总结进行完毕。希望以上九篇总结,能让大家意识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系统合作的结果。这里面有学校老师的功劳,有生活中导师的指引,有孩子自己的刻苦努力,也有家长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刻意为之,是大家的合力,才把孩子送进了高中生活的平台。

希望小竣高考的时候,我能作一个更有深度的总结回报大家的厚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