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作文经

(2012-10-27 01:45:34)
标签:

广大教育

广州一对一

语文教学

作文写作

教学方法

教育

分类: 学校管理、教师提高


我的作文经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硕放实验小学 陈志军

(本文发表于《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2年10月)

    说来惭愧,当时2008年,我当了十余年语文老师,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竟没有指导学生发表过一篇作文。现在想想原因吧,可能当时的潜意识里觉得发表作文实在太难了。小时候,身边压根儿就没有同学发表过作文,读师范的时候才听说三班有位同学在《江南晚报》上发表了一篇作文,但那位叫汤旭东的可是赫赫有名的才子,后来被学校选送出去深造并留校任教的。想想笔下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铅字,该是多么神秘呀,再想想自己只是一介凡人。

    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一句话而改变。

    当时我教六年级,和我搭班的英语老师叫周雪玲,很负责很热情的一位老师。一天,她问我有没有兴趣主持一个作文栏目,杂志的名称叫《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编辑是她的朋友。我担心学生的作文拿不出手,她却说作文好不好没有关系,因为栏目的名字叫——

大嘴咬作文

    为什么说作文好不好没有关系呢?因为这个栏目的设计意图就是针对学生的一篇作文,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点评,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缺点,最后由老师结合作文谈谈写作的方法。既然如此,那就只要真实地呈现学生作文的原貌,不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文,关键是要具有鲜明的特点,让同学们有话可说。

   杂志一般提前半年组稿,我第一次写的是2009年1、2合刊的稿子,两篇。此时的学生正好放完暑假进来,回忆暑假丰富多彩的生活,写作的素材多极了!我挑选了两篇,一是张清同学的《烤山芋》,一是扶军同学的《小鸡陪我过暑假》。

    文章是现成的,我担心的是其他同学的点评,担心点评不到点子上,或者干脆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谁知,当我把稿子收起来的时候却是眼前一亮——角度之新颖,语言之犀利,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如:

   “第一印象是‘乱’,有点语无伦次,重点不具体,几笔带过而已。”(杜婷婷)

   “‘浓缩就是精华’,但你写山芋外形的语句太少了吧?另外,如果注意用上表示声音的词,文章会增色不少的。”(沈文嘉)

   “天哪,好残忍!竟让小鸡在垃圾堆中找食物。你这个主人也太不称职了。”(钱静)

   “写出了‘鸡鸡’的活泼可爱、通人性,也表现出了‘我’对‘鸡鸡’的不舍与自责,只是结尾一句话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指责‘鸡鸡’不能自食其力。”(周小丁)

    我也针对两篇文章的优缺点写了两张“处方”,题目分别是“详略得当”和“真情实感好文章”,然后心怀忐忑地寄给了编辑。当样刊寄来的时候,我很兴奋,因为这是第一次指导学生发表作文。学生们也争相传阅,像过节日一般,因为上面还登出了点评学生的照片,那一张张笑脸传递出的是第一次登上杂志的喜悦!

接下来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每月按时选作文、点评、交稿,程序进行得有条不紊。不用担心点评的人员不够,平行班的学生也参与了进来;也不用担心写作题材的枯竭,因为学生的作文总能给我惊喜,他们的生活就是那源头活水。当然,一年之后,我也只能暂停了。这一届学生毕业了,接手的班级刚升入四年级,要他们写800字左右的作文有点勉为其难。于是,我又接受了编辑的建议,重新开辟了新的战场——

美文新套餐

    这个栏目的主题不是学生的习作,而是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提炼书写作技巧,将它们介绍给孩子们。主要内容包括精彩片段、作品简介、作者简介以及一篇800字左右的点评文章。

    万事开头难,找到合适的作品是关键。刚开始,我还走了弯路,选了金波老师的《乌丢丢的奇遇》,编辑回复说这是一部“诗体童话”,切入角度很难,最好选用情节生动的孩子们更感兴趣。于是,我就从自己熟悉的,至少是读过一遍的作品中进行选择。比如毕小伟老师曾经借给我一本《佐贺的超级阿嬷》,文中的阿嬷幽默风趣、乐观坚强,有着超凡的生活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再次品读这本书之后,一篇《不妨“幽”他一“默”》一气呵成。再如黄蓓佳写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曾经是班级的共读书目之一,《亲爱的汉修先生》是高子阳老师极力推荐的,《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读着它们,《红花还需绿叶衬》、《写信,写“我”》、《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等“美文新套餐”相继诞生。

    主持这个栏目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首先,要写就必须先去读,孩子们喜欢读什么作品我就去读什么,三年下来至少也读了几十本书,这叫“为写而读”。其次,这个栏目的稿费颇为丰厚,一篇稿子100大洋,能够从网上换回一箱子书回来,自己读到什么有意思的书也赶紧介绍给孩子们,这叫“以写养读”。最后,一个人写着写着总有才思枯竭的时候,我邀请学科组的老师陈琼、张毓,甚至外校的顾凤娟、李尽九共同参与进来。如今三年有余,三十几篇稿子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光看着文件的图标心里就颇有成就感。我也相信有很多孩子,正因为这个栏目,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我还接受了其他一些栏目的约稿,如《新课程报》的“习作导练”、“照猫画虎”,《少年智力开发报》的“课文句段品读”以及《帅作文报》的“我们爱练笔”等等。这些文章的写作让我以新的角度来看待所学的课文,准确地把握课文的重点,从课文中学习写作。同时,因为栏目要求方面的原因,让我接触了苏教版以外的其他几套教材,视野更加开阔,指导学生的写作也更加游刃有余。

作文步步高

    2009年9月,刚刚从四年级接手这个班,我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要追求怎样的一个目标?怎样以作文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深思熟虑,我就定下了一个目标——每位学生发表一篇作文。或许,一篇发表的作文算不了什么,但很有可能成为引爆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的“雷管”,甚至会有学生会因此而走上文学的道路。另外一个方面,我也深深地知道,发表一般是“好学生”的事情,指导一个已经入门的学生多发表几篇作文容易,而指导一个没有入门的学生发表一篇却要困难许多。因此,我以“每位学生”来强调目标的广度,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

    我始终认为,学好语文就三个多——“多读、多背、多写”,就写好作文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多写”。三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了一项语文作业,那就是周记。双休日的语文作业,永远都只有一项,那就是一篇周记,即使是复习迎考阶段也是如此。一周之中,我也总是拿一节课出来作周记的讲评,主要是让学生到讲台前读自己的作文。每到这个时候,教室里总会响起同学们自发的掌声和会心的欢笑声,孩子们特别专注,都希望下一个轮到上台的是自己。

    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开通新浪博客,把一些杂志作为“关注”的对象。博客上经常有杂志的约稿信息,编辑们深谙孩子们的心理,出的题目思路开阔,有命题式的,有给几个词语编故事的,有给个开头续写的……这样的题目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乐写、爱写,常常超水平发挥,超出字数限制。特别是科幻类的题目,一些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奇妙的构思而脱颖而出。如徐俊杰同学的《我飞了》就刊登在《青少年科学探索号》2011年第6期上。

    二是参与话题讨论,打开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也更加迫切地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我顺应孩子们的心理,参与《中国少年报》等报刊的讨论,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见闻,也促使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如徐迪同学在针对现在网络上出现“鹰爸、虎妈、狼爸”等现象时写道:“我自认为这样是不正确的。虽然爸妈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可是打、骂就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就好比一棵棵小苹果树苗,爸爸妈妈就好比种苹果树的农民。每个种苹果树的农民都希望自己种的小树苗开花结果,可有些农民希望自己种的苹果树早点‘开花结果’,就用肥料、催熟剂等,这就好比如打、骂。不用这些东西的苹果长成的时候,都是又红又甜,心里一点都没有阴影。用这些东西长成的苹果虽然是又大又红,可是很‘苦’。所以,我认为大人希望子女成才是对的,但不能用错方法。”

    三是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生的写作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精彩纷呈。课余时间,我带领孩子们举行摄影、书画比赛,参与课本剧表演,还创设了填字、谜语、对对子等比赛,这些都化作一段段文字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里。我还利用短信及时与家长朋友们沟通,鼓励他们带孩子体验生活,写亲子互动作文,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如今,这一届学生已经毕业,当初设定的目标虽然没有实现(48位学生中有成篇作文发表的为20人,如果算上发表过观点的或者说文字变成铅字的,那应该满三分之二),但这个执着追求的过程却让我倍感充实。

得失与思考

    三年多来,我指导学生发表作文共计66篇,稿费或多或少或无,总计500元。其中发表篇数最多的是孙佳莹同学——12篇,级别最高的属《中国少年文摘(写作版)》,稿费最高的是《知音漫客童话绘别册》,一篇50元。然而,回首自己电脑上的文件夹,投稿未中的有近100篇,草稿箱中没有修改的也有200多篇,我深感一个人精力之有限。

   回顾三年的历程,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从兢兢业业的编辑们那里,我学习到了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如何修改、如何把握热点与正确导向、如何用孩子们的语言来表达等等。从周围的老师那里,我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他们总是不断地鼓励我,我们互相勉励互相促进,成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从学生身上,我学习到了强烈的自信心、对新鲜事物的不懈追求,还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等等。

    回顾自身,我为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训练而感到遗憾,我也深知自己缺乏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我不知道除了写教案(或者说“抄教案”),我还会写什么?即使是一首小诗,一篇活动报道。

展望未来,我既有困惑,又满含希望。我希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他们对孩子的写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我希望更大地发挥班级中“小作家”的作用,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我希望充分利用学困生资源,至少树立一个成功的典型;我希望建立班级博客,出版学生的作文集……

    我希望我能旅行那经过孩子心灵的路上,来解脱一切的束缚。

广大教育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策划:开开心心上小学广大教育

广州一对一精英式学习辅
地址:广州天河北路
电话:020-38802362

QQ:13434663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