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草儒工作室
(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乳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早,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囤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汗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而
③良淳劝富人出栗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 ①⑤⑥
C.②③⑥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7、(1)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有屈焉
屈:屈辱。
B.鸠率僧旅
鸠:聚合。
C.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
D.遗其珍物
遗:赠送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
倚歌而和之
C.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于蜀 且贰于楚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17.A
解析: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8. B
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19.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20.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10年上海秋季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10年上海秋季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广大教育——精英式中小学学科辅导中心】
100%省一级重点学校专职骨干教师任教;
100%金牌外教英语口语;
100%个性化VIP小班设置。
100%教育界资深人士管理。
地址:广州天河北路
电话:020-38802362
QQ:13434663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