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湖北省八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2010-05-22 17:47:14)
标签:

转载

湖北省八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A.hāo/gāo  huō  mǐ/mí  B.zhì/shí  zhòu/zhóu  shì/zhì

C.qiǎo  liào/liǎo  shuò    D.yūn/yùn   chéng  náo/ráo

2.答案A。B项“激”为“急”,C项“声”为“生”,D项“致”为“至”

3.答案D,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

4.答 案C。A项“便会自动生成”前加“系统”,成分残缺。B项动宾搭配不当,“发生”改“出现泡沫和重蹈”。D项中途易辙,删除“国家”。

5.答案B。A项句末问号改句号。C项“风力”“水力”后顿号改逗号。D括号为句外括号,故在句号后面。

6.答案D。扩大范围,原文是“温室气体”

7.答案C。是低碳经济提出后发展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8.答案B。A范围扩大,“许多沿海国家”应为“沿海小岛屿国家”。C已然代替或然,原文为“可能”。D“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只是条件之一。

9.答案A。B缩小范围,文中是“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C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及太阳能占主导地位,化石能源还会出现在人们的能源结构中,但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D片面化,原文是“一般地说”。

10.答案C。迤逦:连续不断地。

11.答案D,①是老画工对隐士画艺的赞扬,②是老画工对隐士的画艺的佩服。A项①形容隐士学画刻苦,②写老画工对隐士画的“前驱”不能理解;B项①是杜甫形容吴道子的画的,②表现隐士的谦虚;C项①是老画工绘画的理念,②毕少董对韩愈的文章的评价。

12.答案B。故意曲解。“画工弗敢当”,不是老画工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不好。后文也有隐士对他的评价,“尔艺与其他工不同”。

13.文言翻译:(1)在前面引路的人地位低下,骨骼相貌应当瞪着眼怒张着胡须。(得分点“前驱““贱”“嗔目怒髯”各1分,共3分)

(2)虽然你的技艺与其他画工不同,(但)总之你只能画人间罢了。(“虽”“要之”“作”各1分,共3分)

(3)大概力量用尽却感到没有用尽,文章写完了意思却不贫乏(即言犹尽而意无穷),到了巧夺天工惊鬼神的地步,文章的气势还不能够停下来。(得分点“穷”“困”“破”“已”各1分, “破”解释为使动也算正确,共4分。)

参考译文:

毕少董说,在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庙里有吴道子所画的壁画,(画的)就是杜甫诗中所说的“冠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的情形。官府拿那壁画拍卖。有一个隐士,也是画画的高手,用三百千钱买下了壁画。于是闭门三年(临摹这块壁画),然后就用车子装着壁画沉入洛河。(后来)老子庙也修建完工,庙里的墙壁应该第二次画上壁画。郡里邀请隐士作画,隐士没有推辞。

有一个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来画画的。众人讨论谁应该画东边的墙壁,隐士把东壁让给老画工画,老画工不敢接受。谦让再三,隐士就凑近东边的墙壁开始画天地。隐士刚刚画完在前面引路的两个人,老画工就来到东壁旁看隐士画画,没有说一句话就离开了。老画工也画在前面引路的两个人,隐士前去观看后,也不说一句就离开了。于是各人神闲意定,不拘形迹(解衣:脱衣。《战国策·齐策六》:“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盘礴:箕踞。伸开两腿坐。宋·苏轼《<和饮酒>序》:“在扬州时,饮酒过午輒罢,客去,解衣盘礴终日,欢不足,而适有餘。”宋·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今朱君无求於世,虽王公贵人其何道使之,遇其解衣盘礴,虽余亦得攫攘其旁也。” 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不再相互观看。

等到画好了后,老画工前来观看,他在起初表现出不赞许的神色,渐渐地看到了其他的,连续不断地感叹击节称好。等到看到车中的一个人的时候,老画工惭愧惊骇地下拜说:“先生的才能不可匹敌,我从这以后烧掉画具,不敢再谈画画的事儿了。”有人问他,他说:“在前面引路的人地位低下,骨骼相貌应当瞪着眼怒张着胡须,可以和赶马车的人相比。近侍清高尊贵,骨骼相貌清奇高大秀丽,可以和台阁大臣相比。至于车中的人,就是帝王,骨骼相貌应该是像龙一样的姿容和像太阳一样的外表,可以和至高无上的人相比。现在先生的在前面引路的人,竟然画得清奇高大秀丽,我私下认为地位卑下的人都像这样,那么怎么能够画好近侍呢?近侍继而可以勉强画出,那么有怎么去画车中的人呢?如果(画的)贵贱的神态全都相同,那么不值得把这作为壁画了。现在看先生所画的,在前面引路的人是我的近侍。所画的近侍是我车中的帝王。等到我看到(先生所画的)车中的人,他的神态气宇骨骼相貌大都是我平生不曾见到的人,古代的图画中也不曾见过他们。这就是我惭愧惊骇的原因。”隐士说:“这是画的世间的人。你所画的瞪着眼睛,怒张胡须,那是人间的人罢了。人间的人就面容眼神气色神态都是尘俗的。虽然你的技艺与其他画工不同,(但)总之你只能画人间罢了。”老画工前去毁掉了自己画的壁画,拿出家里的钱赔偿,请隐士完成画壁画的事情。

少董评论说:“我评价隐士画壁画,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章开头就说大海作为环境,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大的了。假如其他的人也能这么写,那么后来就一定没有能够继续写下去的人了。韩退之的文章积累千言所说的繁多而没有多余的,大概力量用尽却感到没有用尽,文章写完了意思却不贫乏,到了巧夺天工惊鬼神的地步,文章的气势还不能够停下来。世上写文章,谁能做到像这样?所以对评论隐士的画也是这样。

14.(1)运用比喻、拟人,写细小的雪子撒落在台阶,就好像蛀虫蛀蚀过一样,在寒冷的北风中,雪子穿进屋帘。雪子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宁静闲适的情趣。(答对雪景的喜爱之情也算对)(修辞手法1分、内容2分、情感1分,共4分)

(2)①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和农家丰收的喜悦。②对雪景的喜爱。③安贫守己的怡然自得。④对风雅之士的调侃。(答一个要点1分,答两点2分,共4分,答三点即可给满分)

15.(1)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舸舰弥津  ③廉颇老矣  ④吾尝跂而望矣(2)⑤警世通言(3)⑥普希金(每点1分,共6分)

16.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答一点1分,两点3分,答3点即可给6分)

17.作者写到小河,衬托二郎山环境的优美,为后文进一步描写红叶作铺垫。作者写到小鹿,突出树木花草的清香,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衬托”“铺垫”“突出”“表 现”等各1分,共4分)

18.“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共4分)

19.(1)②段的钟声是红螺寺里传出的钟声,是实写;⑧段的钟声是作者的幻觉,是虚写。(2分)

(2)②段的钟声是以实写实,主要是衬托京郊的静默和红叶飘落过程中的庄严的场面,⑧段的钟声是以虚写虚,借梦中的幻觉虚写红叶在山风中的飘落过程。(2分)

20.史铁生挣扎在残废的绝境,但他用笔作为抗争的拐杖,历经坎坷,终于走出了死亡的诱惑;马丁•路德•金挣扎在黑暗的深海,但他用演讲作为抗争的武器,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自由平等的天空。(形式、内容各2分,共4分)

21.答案示例:任何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任何改革都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给改革者一个宽容和呵护的环境,那么改革会少走许多弯路。

改革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恐惧失误而不求改革,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因循守旧,这才是对大多数人最大的不公。

改革不是穿新鞋走旧路,如果还是以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那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因此,我劝校长重抖擞,不拘一格荐人才。(观点2分,理由2分,共4分)

22.答案示例:

①脚印串串,播撒欢乐和友谊的种子;爱心片片,撑起和谐与幸福的天空

②一颗心代表纯朴真诚的微笑,迎接八方宾客;一双脚象征友善出色的行动,服务各洲朋友。(形式2分,内容2分,共4分) 

23.作文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一等

(25-21分)

二等

(20-16分)

三等

(15-11分)

四等

(10-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5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

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基本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大体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不通,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10--9分

8---7分

6---4分

3---0分

发展等级

特征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有文采略显创意

个别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