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育孩子为何越搞越复杂?

(2010-03-10 11:14:57)
标签:

转载

教育本是简单的——全球性背景下教育问题的思考

孙宇靖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 

     http://blog.sina.com.cn/u/1590764534

 

在我家乡200人不到的小村子,每到傍晚时分,我那作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父亲就听到家家户户此起彼落的传来“孩子,回家做作业”的呼唤声和紧接而来的责骂声和孩子的哭泣声。当这些孩子升入初中后,相对富裕的家庭就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县城去上学,他们的妈妈也暂时告别农村的田园劳作,去县城租房子陪孩子读书,洗洗衣服,做做饭。据说,离村子60里路的县城的教育质量要比离村子2里路的乡镇中学教育质量更高。镇上的中学留给了那些没钱去县城租房陪读的孩子。

 

在北京,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孩子的父亲跟我说,双休日两天是一家人最忙的时候,奥数、作文、英语、钢琴、陶艺、航模……安排的满满的,晚上七点到家,还要做学校留的家庭作业,说双休日两天就像是在打仗。妈妈去陪着上课,爸爸在家不仅要准时做好午饭和晚饭,以免孩子不能按时上课和作息,还要给孩子大人洗干净一周来的换洗衣服并确保孩子的校服晾干。双休日是父母最累的日子。

 

在北京的地铁里,一位一手拿面包一手拿牛奶的父亲猫腰在坐着小马扎的睡眼惺忪的孩子面前,孩子要“干的”,父亲马上递过去,孩子吃干的“噎”的慌了,牛奶马上递过去。

 

在上学的高峰,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妈妈回头对着坐在后座上的孩子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英语单词,孩子一遍一遍的复述。“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一位美国中学生的话。

 

表面上,中国的教育无论乡村或是城市都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对教育存有忧患认识的人士发出了警告。深圳素质教育的徐平利著书立说,教育是有陷阱的,要寻找教育的红树林。近几年对奥数提出最强烈质疑的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也不明白,影响学生健康和家庭经济的坏事,为何就不能得到纠正呢?经济学家汪丁丁撰写《教育的问题》。就连我的父亲也奇怪,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人才了吗?

 

教育成了问题,是这个世界诸多问题中的一大问题。

 

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反对贪官污吏,在我们未走上仕途前,我们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也会深陷那些曾经被我们唾骂的勾当之中而不能自拔。我曾经在高中时代很兴奋的思考过,假如再过若干年,当老一辈贪官全部下台后,一批曾经痛恨过贪官的新生代上台,应该不会有贪污行为了。当看到很多学生干部就懂得利用手中的“权势”进行寻租时,我就基本失望了。当后来又看到一批同龄人真正走上官场,不得已而要么变为贪官污吏,要么变为“行政不作为”时,我彻底地对当初的兴奋失望了。这种现象能说是干部选拔失误还是法律条文不够严谨?我想什么都不能说。

 

教育问题也一样。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本身,教育已牵涉到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当科学被人们顶礼膜拜之后,人类总是在寻找什么才是最科学的教育模式,不停地拿小白鼠试验,不停地拿孩子进行实验性教育改革,不停地对大脑进行功能性区隔。但是结果呢?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绝。贩毒,走私,海盗,恐怖分子,校园暴力,诈骗……人类美好的梦想似乎一点都没有实现。

 

中国的家长们仍习惯于将子女视为他们私人的一部分,也就是他们肉体和心灵的自然延续。观察我们周围的家庭,不难见到,那些与父母(或单亲抚养人)保持亲密关系的孩子,更容易成为他们父母生命和意志的衍生物,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无我”状态的困扰。另一方面,那些来自“冷漠家庭”的孩子们,虽然很容易确立自我意识并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却通常被认为具有“反社会”倾向。在这两种情形之间,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应当怎样在亲情(及各种义务)与个性(及各种权利)之间保持某种“健康的平衡”——既不因亲情而丧失个性发展的机会也不因个性张扬而远离主流社会。

 

“毫无疑问,教育的失败是诸多重大社会问题中最突出之一。一个孩子从小学念到大学,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不会,天下的家长们我要告诉你们这完全是真实的。当博士的光环退却之后,‘考试’动力渐行消退,很多学生已经连考试都不会了,他们耗费了父母数万元心血和自己宝贵的4年青春时光之后,收获的仅仅是一纸无用的文凭。不信?就在前天,我的课,《天然生物成分分离技术》,全班到课只有一人!可怜的家长们,但愿你们永远都不要过问他们。”这是一位大学老师的博客留言。

 

教育不是一个单单的教育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教育研究者必须要有大视野,必须要有各个领域的知识,特别是哲学的和历史知识,从一个更高的视野去俯瞰教育问题。否则,在狭隘的“教育学概念”里兜圈子肯定会小家子气,也无法解决问题。

 

我们看看古今之外的大教育家,没有一个人在纯粹的教学概念里兜圈子,他们要么是哲学家,要么是社会学家,要么是科学家,要么是音乐家,要么是美术家……没有纯粹的教育家。

 

就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学家”来说,他们的最大不幸就是在教育学概念里兜圈子,绕来绕去,总是在表面上说,没有撞击教育的本质。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决定了教育学者必须要有大视野。

 

当人类习惯于把什么都改革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式思维在作怪。每天总认为我们是在发展,当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圣旨时,改革成了我们不得已的一种“被发展”的发展。科学研究也一再告诉我们,人类似乎对地球、宇宙、物质、精神有了更多的发展性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好像还没完没了。但是,事实上,人类这么多年连对“人”是什么都没有足够清晰的整体性认识和定义,整日还需要心理学家来指点江山,有的专家把人分解为左脑和右脑,有的专家分解为心理学、神经科学……人这一存在了若干年的物种,难道就不能整体性地认识。这需要牵涉到科学家的意义在哪?

是什么导致人类如此专注于发展?人性的欲望是主要根源,而这种人性的欲望最主要是人类的无知引起的。其次,就是由欲望衍生出的政治、经济、商业等一切与利益相关的次生品。正是因为事物受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主宰时,一切正直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异化。人类现今的生活难道不正是如此?一种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模式是不会有大视野的。

 

中华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接受和认可,我们的民族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自豪。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一群被西方化淹没的群体中还保留着多少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这点毋庸置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一点,才是真正在认识中华文化,也才更容易解决教育的问题。

 

汪丁丁的看法是:我们必须借助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智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得知识。因为知识的本质是向外征服,因而不可能让人类走出上述困境。只有智慧可以让生命获得内在的升华,让我们每一个人对外在的特征以及向外的征服不屑一顾,让人类获得永久和平。摘编自汪丁丁《教育的问题》

 

教育本是简单的。对于教育,中华文化里有清晰的记载,也有深刻的案例。只要我们安定下来,用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别人灌输你的)去了解一下,什么才是人类最好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什么,一切有关神秘的教育理论都会不攻自破。

这也正是我的努力方向。唤回人们的良知,去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

 

更多精彩博文: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北大推荐制是向应试教育真正开刀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秘密

我们应该向李开复学习什么?

关于道普社区儿童读书计划

给蚁族大学生的17个忠告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中国教育的10大困境

教育界不可缺少的一本德育课本

回答记者关于《天线法则》的最大疑问

年薪百万很多年究竟为什么?

回答记者关于《天线法则》的3个提问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大学期间一定要做的10件事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大学生不能做的18件事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大学生要警惕被现代妖魔绑架

天线法则——人人都需要的成长心理学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警惕:不要这样度过大学四年!

你知道吗?人人心中都有一根天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