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关于距离感产生的深奥和朦胧美问题,我有一肚子话要说,因为我发现好多东西我看不懂,太深奥,但我总寻思着那不是我的问题。
产生这疑惑从王小波把美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把法国文化推崇得至高无上开始,王小波说,美国人,没文化,一部廊桥遗梦就让他们如痴如醉。
于是我才知道我大学必读书单上的廊桥遗梦,之于美国人就好像琼瑶小说之于我。我们觉得他棒完全是距离感不熟悉感产生的朦胧美。
那中国人捧到至高无上的殿堂级的文学是什么?仔细想想?诗经?诗经是一群没有读过书的野合男女在田里劳作时的打情骂俏,读来的确有音韵美,但民歌读起来也是上口的,诗经里有一句狂童之狂也且,那个且字代表的是男性生殖器官,这句话翻成白话就是你狂个屌啊你。
四大民著?四大民著是话本,是三教九流的说书人一天一个花样,万变不离其宗,编出来蒙人的玩意儿,你不信,听听那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难难相同,处处矛盾,
相同的是总有个从天上到凡间作怪的妖怪,抓了唐僧要吃唐僧肉,要吃不吃总给孙悟空制造营救机会,最后降服妖怪救出唐僧师徒继续上路。却从不吃一堑长一智。
矛盾的是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10万天兵天将也降不住,却常常敌不过民间的小妖精,太上老君的炼炉烧不死他,却险些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烧死,72般变化总是使不上来,金箍棒也是个摆设。
最想不通的是,观世音菩萨总在他们走投无路时出现,帮他们降妖伏魔,就差菩萨亲自把经书给我们大唐送来,开创中印友好之先河。因为说书人编到无处可编时就把观世音搬出来忽悠人,你不听说书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充满了《赤壁》的诈骗风气。
朝着这个方向思考,王小波把法国的底蕴捧到如此高的殿堂,也是有问题的,王小波觉得美国文化肤浅过法国文化,只能说明王小波熟悉美国文化多过法国文化。其原因有二,一是语言问题,王小波通晓英文而不是法语。譬如一家叫la monte的餐厅,在王小波听来可能就高大上,但其实在法国人听来就是“阿丽快餐”,泛滥且俗不可耐。
二是美国才200年多的历史,本来就是年轻的文化,是我们这一代容易熟悉的文化。
产生距离感的因素有二,时间和空间。
如果你要读尼采,不可避免要读到很多神学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哲学,可是对那个时代的尼采还有欧洲知识分子来说,
神学之于他们就如同今天facebook之于年轻人一样吧。
假设时光过去2000年,你觉得现时日的中国,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谁的名字会沉淀下来,成为殿堂级。
我说,可能,只是可能,
郭敬明,和韩寒。
郭敬明2000年以后就可能是历史上的王勃,极尽所能的浮夸和华丽,把中文驾驭得出神入化。
什么?我刚批判完韩寒没文化?2000年后,文化断了层,谁会知道韩寒没文化?
没有人熟悉”民工”是什么概念,“医疗改革”是什么东西,读到“富士康“要一边去查百科全书,一边感叹,韩寒的知识真是丰富,这么久远的事件都知道。
更不会熟悉2000年前的价值观,距离产生的深奥和朦胧美,就这样产生的。
2000年后查阅周星驰这一词条,发现“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词若干,于是一学生冥思苦想,查阅资料写一篇大文,
关于2000年前的幽默感和后现代主义演绎。
周星驰被一些学院派的人奉为后现代主义大师,周星驰本人的反映是,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
所以我觉得蛮好笑,想起旧影星狄娜说的一句话,艺术何其虚伪。
不要误会,虚伪的不是周星驰,是把电影学术化的学院派以及豆瓣上的装b犯。2000后suppose 又出个电影a国,王小波转世发表感言,这a国电影何其肤浅,不比美国,看人家拍的那才叫电影,2000年沉淀!泰坦尼克!
话休絮烦,那日我跟一美国女孩儿去一家我认为还不错的club,我说我觉得那里的dj的歌还不错,
然后响起了,just sit there and watch me burn,
她回头看着我,说April, really?
我忽然醒悟,我们觉得特hip特cool的英文歌,之于在美国妞听来,就如同“山上的花儿开呀嘛我才到山上来”
距离感产生的深奥和朦胧美,让我怀疑这个世界上有所谓至高无上的殿堂级的艺术,但不代表艺术全是垃圾,也不说明审美不需要功力。
我只是想说,很多时候你觉得深奥,是因为你不懂,觉得美,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觉得好,因为你见的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