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近代女子对丈夫的十个雅称---京城翎管王

标签:
京城宋体黑体称呼礼记·曲礼上 |
分类: 读书笔记 |
古代和近代女子对丈夫的十个雅称---京城翎管王
【部分内容据百度: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33702431&owner=253679624
现代一些女人常称自己的丈夫为“老公”,其实“老公”一词是古人用来称呼太监的,这样的称呼实在是可笑;既已约定成俗也就听之任之。考其历史渊源,此称谓略显无知和粗俗。
且看古时和近代女子是如何称呼自己的丈夫的,不仅好听,而且意含高雅。
一、良人
二、郎
三、郎君
四、官人
五、老爷
六、外人
七、相公
八、先生
九、爱人
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于英国。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语单词“SweetHeart”含有了“爱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一生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随身携带,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就这样佩带了一生。临终前,她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连结着的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密的心)。尔后,在英文中习惯地呼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1290年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为应用,还让人联想起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十、丈夫:
“丈夫”一词,由来已久,有趣的是它最初与我国古代的度量衡有关,且与今人所指又有所不同。据明人记载:“世称大夫者,盖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身)长八尺,故曰大夫”。俗称:“大丈夫”。
《说文解字》亦有相似记载。
又据清人梁章钜《称谓录》“妻称天”条目,并未有“丈夫”此称谓,由此可知,“丈夫”一词,古代时只限于指“成年男子”,与今之妻称夫确有不同。
相关链接:
相公:
相公是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君子、生员(秀才、相公)、宰相、麻将不能胡牌(多或者少一张牌)的另外一种叫法。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店家道:‘原来是一位相公,一发不难了。’”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古称秀才曰措大,谓能措大事也,而天下之能措大事者惟相,故又呼秀才为相公。”
“童试”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的生员称相公和秀才后多指秀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提到了相公一词。
在清代中期以后,相公就是一种男妓、男娼。相公集中的地方叫做相公堂子。迄今在北京大栅栏附近还能寻得这么个胡同。在京城里面,逛相公是冠冕堂皇的,不算犯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代北京通行的一种近乎旅游指南性质的书,叫做《朝市丛载》,书中载有《咏像姑车》,诗曰:
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
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
把一个乘子儿纱香车招摇过市的相公,写得娇如雏妓、呼之欲出。
清代末年,一些面目较好的男童伶,打扮得油头粉面,终日娇声细语地充当类似男妓的角色,在堂子里接待那些有“龙阳之癖”的“风雅人士”,郁酒承欢,调笑取乐。这些相公娇柔作态,以身相许,大捧唱西皮二簧的红角男旦和有权有势的大佬馆,彼此之间还要拿班坐科、争风吃醋,造成绯闻不断。齐如山先生所写的《回忆录》中曾谈到,他当时之所以不大愿意与旦角来往,怕的是被朋友不齿,横遭物议。从这一层也可以看到社会上对相公这类搞同性恋人的鄙视。
同性恋现象在我国出现得很早,纪晓岚在《阅徽草堂笔记》中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潘光旦先生反驳说,此说不尽可靠,因为连黄帝是否确有其人,还在探讨之中。
但是,诸如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同衾共寝,以至董贤在睡觉时压住了皇帝的袖子,哀帝不忍惊醒他,自己“断袖而起”,这些同性恋的故事,都是有文字可考的。又如汉文帝宠幸邓通,破例赐给他开采铜山并且自铸钱币的权力,邓通因此富比王侯,钱盈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以“美色”获益最多的一个男人。
明清两代,由于政府立有法令禁止官吏嫖妓狎娼,士大夫就去狎亵男色,这些男色多半是梨园中的子弟。漂亮的男孩子学戏时,由于师傅的调唆、坏人的引逗、周围环境的熏染,使这些孩子产生变态心理,逐渐堕落,成了变相的泄欲器。相公堂子原本是演剧业的一个正当组织,以解决和调停同仁间的演出合作等问题。由于达官贵人常来此找乐儿,男旦也聚在此处摘同性恋,所以名声渐坏,时人将相公堂子视为男娼馆,与妓院无两。
清代盛行“私寓”,官吏富商们以蓄养相公为一时风气。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充做书童、眼随、小厮,实为供主人狎玩,往往不以为耻,反称名士风流。
到了民国初年,一些名伶和有志之士对此提出异议,并撰文呼吁有此癖者自重自爱,另一方面政府提倡维新、匡正积弊,遂明令提出度止,相公这一行才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