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座的奥妙

(2012-03-04 11:18:13)
标签:

杂谈

让我们说说星座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大奇迹——头顶是璀璨星空,心中有道德法庭。我还可以告诉你:康德是“金牛座”的。从人类诞生起,就开始探索星空,后来为了自己的在星空中建立了标志,后来又莫名其妙地把这个东西变成了算命的方法,并且养成了一笔大生意。下面,我们就看看,星空是如何在人类眼中变形,变成今天的样子的。


星座:其实是乱画的
欢迎来到地球。从地球人的眼睛看去,天空就像一个球体,在球体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天体在运动。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卑微的行星,因为质量渺小,所以在天体系统里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在太阳系中,质量是地球33万倍的太阳起主导作用,从外界看是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同时,地球自身还在进行着自转。
但是古人并不知道实际情况,他们误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围绕着地球旋转。
有些天体因为和地球距离遥远,所以它们的相对位置看起来是恒定的,被称为“恒星”。太阳系中的天体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看起来位置变化很大,被称为“行星”。在古代欧洲,太阳和月球也被称为“行星”。
恒星一颗颗挂在天上亮晶晶,眨眼睛,让人不禁产生了研究它们的欲望。后来发现特定恒星在天空的位置对研究季节变化的规律至关重要,于是就有了把它们一一认出来的需要。但是人类肉眼可见的恒星近6000颗,一盘散沙一样撒在天上,怎么认呢?古人于是展开“联想记忆法”,把天空中的星星想像出某些形状,这样就好记了,于是就产生了“星座”。
据说,20个以上的星座名称,在约5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就已诞生。此后,古代巴比伦人继续将天空分为许多区域,提出新的星座。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提出30个星座。 古希腊天文学家对巴比伦的星座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编制出了古希腊星座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综合了当时的天文成就,编制了48个星座。并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它们想象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合神话故事给它们起出适当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
古代的时候生产力低下,搞天文的就是一个小圈子,也没有网络的吐槽,天文学家愿意怎么扯就怎么扯,结果是那些星座除了猎户座特别像,天蝎座有点意思之外,没有一个像的。
不管像不像,反正连几根线之后就能让人记住那些星星了。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那就是星座里就有连起来的那几颗亮星。其实星座是划分天空区域的工具,任何一颗恒星都要被归进一个星座。
需要指出的是,把众多星座划在一个星座里是地球人一厢情愿的事情,人家那些星星之间可不一定沾亲戴故。比如猎户座中的“右肩”参宿四距地球643光年,“左肩”参宿五距地球243光年,两者根本不搭界。在猎户座的范围内还有著名的猎户座大星云,距我们1500光年。如果它会说话,它会说:我不认识什么“参宿四,参宿五”。
在地球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星座是不完全一样的,尤其是南半球和北半球能够看到的星座有很大区别。现代天文文学在古希腊的基础上拾遗补缺,把天空中的星星划分为88个星座,每一颗星星,以及用望远镜才能发现的天体都能准确归位。
前面说过,星座的确定是很随意,很主观的,各种文化对星座的划分都不相同。中国也有完善的星座体系,中国很早就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李白的《蜀道难》写道:“扪参历井仰胁息”,“参”和“井”就是两个中国星座,前面提到的“参宿四、参宿五”也属于参宿。除了编号,中国的星星往往有单独的名字,比如心宿二因为又红又亮而被称为“大火”,《诗经·豳风·七月》中说的“七月流火”就是指的这颗星。
有趣的是,中国人爱地上的皇帝还不够,还要在天上弄个皇宫。比如说,地上有个“紫禁城”,天上就有个“紫微垣”,皇帝需要的东西也大多可以在天上找到,比如说那个北斗,在中国传统星座中的含义是皇帝坐的马车。如果注意到古代用马拉的车,就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勺相当于驾车的辕。后面的四颗星形成的斗魁就相当于车体本身了。

黄道十二宫:数学和星座的奇特婚姻
好了,大概讲了讲星座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黄道十二宫”。先说说什么叫“黄道”。
从地球看上去,太阳像是在绕地球旋转,我们就把天球上看起来太阳绕地球转的那条道就叫“黄道”。后来发现,月球和诸行星的运行轨迹大都在天球上以黄道为中心线的一条宽约18°的环带状区域,所以又把黄道扩大成“黄道带”,“十二宫”就是黄道带上等分的12个区域。
在公元前数百年,巴比伦把黄道平分成12个区域,而已知最早用符号代表12个区域的是公元前50年古埃及的“丹德拉十二宫”。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确定了现在通行的黄道12宫体系。
为什么分成12份呢?最大的可能是因为看上去太阳绕地球转一圈,月亮正好圆缺12轮,也就是“一年有12个月”。
再有一个原因是12这个数本身的优秀品质。相比起最常用的10进制的“10”,12具有更多的约数,也就是说它更容易平分。如果分10个鸡蛋,只能平分给2个人、5个人和10个人,而12个鸡蛋可以平分给2个、3个、4个、6个和12个人。希腊有4大元素“风、火、水、土”,正好可以平分12星座,如果是10个星座,就抓瞎了。
分了12个区域,自然需要给12个区域起名。古希腊人发现这12个区域正好经过12个星座的地盘,所以就用这12个星座给它们起名了。这12个星座就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和双鱼座。
既然12宫是分成12份,太阳在12宫中转一圈是一年,那么每一宫正好对应一年的1/12,大约是一个月,这也是12宫对应的日子的由来。
需要说明的是,12宫只是用12个星座命名,它们并不重合,因为12宫每个都大小一致,而星座有大有小。星相学中的“太阳星座”指太阳在12宫中的哪一宫,比如说射手座是11月23日 - 12月21日,但其实在现代,12月17日太阳才进入射手座。事实上,黄道经过的星座也不止12个,在天蝎座和射手座之间还有一个“蛇夫座”。在现代,11月29日,太阳会从蛇夫座穿越,直至12月17日进入射手座,这件事根本不是刚发现的,天文学家早就知道黄道经过13个星座。
一直有一些星相学家努力想要整合进“第13个星座”,但主流意见是不费这个劲——反正星相学自成体系,已经和天文学没有太大关系,何必自寻烦恼呢?
更诡异的是,黄道星座并不是真的“恒定不动”,它和黄道上的“刻度”有相对运动,而这个“刻度”是春分日太阳的位置决定的。黄道星座相对黄道的运动原因是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轴的摆动。每72年黄道星座相对黄道逆时针旋转一度,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每过大约2160年,在春分日太阳经过的星座就要变换一次。在古希腊时代,春分日太阳经过的星座是白羊座,这个星座被认为有特殊的地位;而现在春分日太阳经过的星座是双鱼座。星相学对此也有说法,以前是“白羊时代”,现在是“双鱼时代”,而到2600年我们将进入“水瓶时代”,每个时代的“性格”不同,这样说就圆了。
这里要说一下,“太阳在某星座的位置”就说明“太阳和某星座同时处在天球的某位置”,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太阳和那个星座同时升起,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这个悲催的星座基本是看不见的。所以假如你在追一个天蝎座的姑娘,在她生日那天突发奇想,要给她指出天蝎座在哪儿,那结果是很坑爹的。一般来说,在太阳在处在某宫的半年之前,某星座正处在和太阳相对的位置,是比较好的观测时机,但最佳观测时机还是要查天文学手册。


现代分类法:宅男的口诀
在现代,科学家仍然在研究恒星,他们用视差法算出各个恒星到地球的距离,利用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和在地球上看到的亮度推算出它的实际亮度,再根据它的实际亮度,以及它对周围天体的影响推算出它的质量。这样尽可能对每颗恒星了解之后,就要编出它们的家谱。
当然,科学家们有了现代的科学手段,就不会再用把天上的星星想像成鸟兽这种“小清新”的方法给恒星分类了。
光谱分类法根据恒星光谱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恒星的光谱特征直接反映其表面温度,光谱分类法依据恒星的温度由高至低排序,分成O、B、A、F、G、K、M七型。怎么这么乱呢?为什么不从A排到G呢?原来,在科学家们理解恒星光谱和其表面温度的本质联系之前,已经用根据它们的颜色对它们分类了。后来发现有些类别可以合并,并且重新按照它们的表面温度进行排列,就出现了“OBAFGKM”这个古怪序列。
但是这个东西实在是乱七八糟,让人怎么记呢?于是有天文宅男想了个办法:小伙子仰望星空,会说“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噢,变一淑女亲亲俺!)首字母正好是七型顺序。后来天文学有越来多的宅女加入,她们把“girl”改成了“guy”。由此类推,可能还有某些人士把G记成“gay”。
各型恒星对应一种颜色,O型是蓝色的;B型是蓝到蓝白色的;A型是白色的;F型是黄白色的;G型是黄色的;K型是橘色的;M型是红色的。咱的太阳处于“亦男亦女”的G型,黄色的身体,偏冷的温度,适合做我们的妈妈。
还有一种耶基斯(Yerkes)分类法,把恒星分成0到VII(7)级,听起到挺没意思,但是那些英文名字值得回味。0级是特超巨星(hypergiants),I级是超巨星(supergiants);II级是明亮巨星(bright giants);III级是普通巨星(normal giants); IV级是亚巨星(subgiants);V级是矮星(dwarfs);VI是亚矮星(subdwarfs);VII是白矮星(white dwarfs)。什么特啊,超啊,亚啊,透着各种宅老头的猥琐,说起来还是通过十二星座调情更有趣唉!


欧洲星相学:曾遭没顶之灾
最后,我们就专门讲讲历史悠久,与时俱进的星相学。说起来很讽刺,现在我们经常谈论的“星座学”其实是和现代天文学共同发展起来的。
事实上,在17世纪末,随着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古老的的占星术遭到了沉重打击,后来又像马桶里的小强一样踏浪重生,登堂入室。下面让我们从头说起。
最早的关于系统的占星术的证据存在于第一美索不达米亚王朝(公元前1950-1651)。欧洲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已经存在比较系统的占星术。欧洲古典占星术的思想基础是“天地一体”,也就是说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天上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在地上有所反映。所以,每个地面上的生命体也有对应的天体,这也是个人“星盘”的依据所在。
随着古希腊数学的成长,学者们发现星空的运动和人类的音乐都可以用数学方式描述。正如柏拉图所说,天文学和音乐是“双生子”,天文学为眼睛服务,音乐为耳朵服务,两者都需要对数学比例的了解。
所以,天地事物的对应关系看起来是靠谱的,更何况太阳、月亮的运行确实会对大地的面貌和人的身体造成重大影响。所以,欧洲的古典占星术强调在某一个时刻,天空星体的位置可以说明地上事物的吉凶。
既然恒星是“不动的”,那占卜肯定主要看“能动”的星星,也就是所谓的“古典七行星”。
  所谓“古典七行星”,包括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太阳和月亮。这七颗“行星”分别被用来命名一周中的七天。
更奇怪地,古代欧洲人相信“天堂有七层”,其代表物就是“七大行星”,距离地球由近到远的分别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这些天堂里还有住户,比如“月亮”在的那层就是亚当和夏娃曾经待过的地方,而“土星”在的那层就是上帝的王位所在。怎么听上去那么土呢?
月亮、太阳一看就和其他行星大不一样,为什么非要把它们加进来凑成“7”呢,原因就是古代欧洲人特喜欢“7”这个数字,这个数字象征着“完全”,别忘了,上帝用7天创造了世界,另外还有“七宗罪”、“耶稣临终的七句话”等等说法,可见“7”在西方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说明一下,“金木水火土”星是中国的说法,欧洲把它们叫做“维纳斯”、“朱比特”、“墨丘利”、“玛尔斯”和“萨图尔努斯”,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主神、商业之神、战神和农神。后来发现了新的行星,又被命名为克洛诺斯(农神他爸,中译“天王星”)、内普顿(罗马海神,中译“海王星”)、普路托(罗马冥神,中译“冥王星”,后因太小被开除出行星行列),大家都是神,相处得很融洽。
咱中国把肉眼能够看到的5颗行星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命名,还得意洋洋地说,你看“五行”下能管地,上能管天吧。结果近代科学发现新行星之后就没有传统的字儿可用了,只好把希腊神话中的神名翻成农民也能理解的“天王”、“海王”、“冥王”,整个系统就是一“混搭”。
好了,有了“古典七行星”,就可以根据它们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判断事物在这一时刻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前面曾经说过,这“七行星”都在“黄道带”活动,而“黄道带”分成12宫,12宫又是用12个星座命名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时刻太阳处在某某座,月亮处在某某座,金星处在某某座……
好了,听上去挺热闹,但是这个体系却是建立在巨大的谬误之上,它以地心说为基础的,还狠巴巴地说天上的行星不多不少就七颗,后来发现不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不是,然后又发现了新的行星,占星术那是各种曾经沧海,各种情何以堪,唯一的选择是捂起脸,夹起尾巴。

中国星相学:鸡贼是硬道理
说完欧洲,再说说咱们中国。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注意观察天象,通过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观测,形成了古天文学,用于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同时也用来算命。《易》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的占星术不是强调“七大行星”运动这种正常的天象,而更看中“不正常”的天象,比如太阳黑子、流星、超新星等;日食、月食和慧星这些天象虽然其实有规律可循。但因为中国古代人的认识不发达,也被看作“异象”。
比如说,《易传》说: “下侵上则日食。”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就是一个星象占验家。他在《灾异对》说:“人君妒贤嫉能,臣下谋上,则日食。”
董仲舒《灾异对》说: ”臣行刑罚,执法不得其中,怨气盛,并及良善,是月食。”
前面说过,中国把天空中的星星想像成皇家拥有的一切。汉武帝就认为天极星(北极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它旁边的三星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后勾四星包括 正妃和三宫,而周围的十二颗星是守卫宫廷的藩臣。据说,如果这个星区出现怪变星象(如流星,彗星),朝廷就会发生变乱。
其实,中国古代的大儒并不真的迷信,他们采用的是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策略,奉行的是不可知论和机会主义。接近于圣人的司马光就是这么一位。
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表达出了对迷信的厌恶,他说:““疾阴阳家立邪说以惑众,为世患”,但为了打击政敌王安石,他又不惜用迷信作为武器。嘉祐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日食发生,司马光言:“臣愚以为日之所照,周遍华夷;云之所蔽,至为近狭。今若太阳实亏,而有浮云翳塞,……日者,人君之象,天意若日,人君为阴邪所蔽,灾慝明著,天下皆知其忧危,而朝廷独不知也。”
可是问题又来了,搞天象的人同时也管历法,会研究天文的规律,肯定会发现日食和月食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就开始预测,这里面就发生了很多好玩的故事。
《新唐书》卷二七《历志三·下》记载,当时负责天象观测、推算的官员报告说,开元十三年十二月会出现日食。古代中国人错误地认为,日食是对皇帝“不德”的警告和惩罚,所以通常皇帝们听到这样的报告就会设法作出禳救。当时,唐玄宗正在从泰山封禅回京的路上,于是用禁食、简装的方法来补救。
谁知道,到了天官预测的时间点上,日食居然没有发生!如果这事搁现在,我们会说天官算错了。可那时候这可了不得,大臣们兴奋地认为皇帝德行感天,纷纷上表祝贺。
这里引发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日食是可以预测的,那么它就像二十四节气一样只是自然现象,很难再和政治活动挂钩,那么“天官”的作用就下降了;但是如果完全不能预测,“天官”就变成单纯的记录者,地位也会下降,那么他们的地位是如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得以保持的呢?
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一语道出真谛:“使日食皆不可以常数求,则无以稽历数之疏密;若皆可以常数求,则无以知政教之休咎”。就是说,如果日食完全没有规律,那历法的准确性就无从谈起;但如果每次日食都有规律可循,那就无法得知上天对人间政治优劣所表示的态度了。我说大师,您还能更鸡贼些吗?
到了明代之后,西方的天文学传入,中国人知道了日食、月食都可以准确预测,伊伊呀呀模棱两可的古代占星术很快失势。到了今天,只有比较接近于西方占星术的“紫微斗数”还在一些人中间流行。


现代星相学:
下面回到欧洲。虽然欧洲的星相学遭受重大打击,但它并没有死,而是在默默延续,寻找机会。没死的原因是还有不少人相信它的基本精神——天地一体。
第一次比较准确地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大科学家开普勒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世界的和谐》(Harmonices Mundi),书中表示人类的视觉、地球的面貌、音乐的和弦和行星的运动都有内在的和谐。
16到17世纪是个半吊子科学家辈出的时代,浪漫的公知们大胆地设想各种自然界的可能性而不必担心从半路杀出个方舟子。那个说过“知识就是权力”的培根曾经建议占星士们研究“星体对灵魂的微妙影响”。
而现代学者荣格(Carl Jung)接棒培根,无意中开创了星相学的新时代——心理星相学。
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和弗氏闹翻的卡尔·荣格自己树起了一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大旗,他提出了“原型”、“集体无意识”等等看起来有道理,但是又缺乏科学性的概念,同时他发现自己的研究和古代炼金术士的很多思想不谋而合。比如说,荣人为,“本我”是比“自我”更为全面的实体,因而自我对本我的认知往往会以更高等的象征来呈现:神的形象、太阳系中心的太阳、原子团中心的原子核等等,这样人的心灵就和天空的动作建立了联系。
同时,现代占星士,比如戴恩·鲁德亚(Dane Rudhyar)走了和荣格类似的道路,而占星士斯蒂芬·阿罗约(Stephen Arroyo)受到荣格的影像,创建了现代心理星相学。
我们现在看到各个“星座小巫”宣扬的学说,就是阿罗约创造的心理星相学。它绝好地体现了人类思想超强的适应能力。
前面说过,欧洲古典的占星术强调的是“星盘”,而现代的占星术基本只注重“太阳星座”,也就是出生日期太阳相对应的那个星座。为什么呢?前面说过,古代的时候欧洲人信地心说,太阳只是“行星”之一嘛,自己挑不了大梁;近代科学已经知道了太阳是地球之主宰,算命也得主要考虑这位老大的影响啦。
看看现在的占星术,不但整合了日心说系统,甚至还把近代天文学发现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也整合了进去。可见,科学拼的是用功,比谁不怕掉头发;而神秘学拼的是大胆,比谁脸皮厚。
而心理星相学最招人喜欢的地方是它从不说“吉,凶,好,坏”,而只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事实上,虽然人的出生日期决定性格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作为性格分类方法,心理星相学虽然谈不上科学,也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性格这个东西,人人都有点这个性格,有点那个性格,不同情况下性格的表情也不一样,加上描述的模糊性,使心理星相学基本上没法被驳倒。
好了,有了现代心理星相学,宅男们再也不用对淑女说:“我昨天读了一本关于射手座的礁湖星云的书,你呢”,而是说:“我是射手座的,你呢?”心理星相学给人际关系提供了润滑剂,但同时它造成的刻板错误印象又成了很多家庭的隐患。一行大师要是复活了,肯定会这么说星相学:
“这个嘛,它不是科学,但是少男少女玩玩还是可以的,只是不要当真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线体主义
后一篇:小说《烤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