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A股堰塞湖下的高估值(尤其是A股新兴行业的高估值),让在美国等海外上市的公司羡慕不已,以至于2015年一大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掀起私有化回A的热潮,甚至曾经一度很多人怀疑美股中概市场将慢慢消失,但是随着中国证监会对国内并购重组以及中概回A的政策限制,以及2016年夏天以来美股市场对中概的热度回归,赴美上市又成为很多中国公司的重要选择之一。而三通一达
顺丰,中国快递行业的五大巨头集中在2016年奔赴资本市场,对比他们的上市地选择,惊奇地发现,独自选择赴美IPO的$中通快递(ZTO)$
首先交代下三通一达
顺丰上市的背景,收益于中国电商的高速发展,中国快递行业在过去5年实现了50%的超高速增长,而且预计接下来5年仍然会保持20%的复合增长,而经过市场激烈的厮杀竞争后,五家民营快递公司,三通一达(即圆通、中通、申通、韵达)和顺丰成为行业最大的玩家,合计占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进入门槛已经非常高,很难出现新的大玩家,接下来进一步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之所以五家中国快递龙头会集中在同一个时段登陆资本市场,说明这个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需要通过资本战来解决的阶段,谁能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最低成本最有利的资金支持,就有可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市场优势和份额。
很多人都会认为,只要能在A股上市就能获得更高的估值,从而在资本战中占有主动权,但是,其实由于A股证监会爱民如子的各种监管政策,在IPO、重大资产重组时等环节对公司估值的限制,当前A股市场很难通过二级市场获得低成本资金,而相反,在美国市场,只要公司足够好,能获得投资人认可,反而能更快更低成本地募集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http://ww3/large/6593e433jw1f8ykx586g2j20s40bkn29.jpgA股劣势VS美股优势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TITLE="通达系的上市路
如上图所示,我们先来看下上市成本比较,圆通、申通、韵达、顺丰在A股借壳上市,由于证监会对重大资产重组的资产有估值倍数限制(一般为15-20倍市盈率),所以这四家公司借壳时候的估值都是很低的,采用加盟模式的圆通申通韵达都是15倍左右的市盈率,估值都只有170亿人民币左右,而上市所借的壳公司市值分别在57亿、60亿、33亿,这是借壳上市最大的成本,这三家公司为了能在A股快速上市,因为借壳就被稀释了23.6%、26.2%、15.5%的股权,采用全自营模式的顺丰,在借壳的时候采用的估值稍高,但也只有19.8倍的市盈率,自身股权被壳公司稀释了11.5%。而赴美上市的中通,由于采用的是IPO方式,没有壳成本,相比其他四家,这个环节中通就节省了几十亿。
除了壳成本这个显性成本,再来看时间成本,在A股采用借壳上市已经是比IPO更省很多时间的方式了,但是,2015年12月递交借壳方案的申通到目前已经过去了10个多月了,仍然没有得到证监会的审批通过,而且不确定是否能通过,最快的是顺丰,4个月就获得了证监会的有条件通过,而中通9月30日公开递交招股申请,1个月不到就能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再来看融资成本,中国证监会对借壳上市的配套融资,也有严格的估值倍数限制(15-20倍市盈率),借壳上市做配套融资也只能以低估值去增发股票,以圆通为例,配套募资只有23亿人民币,但是同样也只能以比175亿的借壳估值稍高一点的估值来增发,增发募资23亿,相当于又新发了将近10%的股权;而赴美IPO的中通,IPO募资是采用市场价格,只要有投资人认购,估值倍数由市场说了算,中通本次IPO计划新发10%的新股,但是因为募资估值高,可以募集到90亿人民币的资金,这比圆通的融资成本低了非常非常多,即使总体量更大的顺丰,也是因为受证监会规定限制,募资资金只有80亿人民币,但是新发了15%左右的新股。而最后一家提出借壳方案的韵达,融资难度更大,因为6月证监会新规,导致其借壳不能做配套募资,此次借壳一分钱都融不到。
更重要的是,对比当下美股给中通和A股给圆通、申通、韵达的估值差,美股中通的IPO发行市值就已经达到了920亿,估值46倍市盈率,而圆通A股完成借壳后市值也才1000亿人民币,市盈率90倍(圆通和申通市场份额接近,公司模式和业务体量都非常接近,但圆通利润比中通低);申通市值573亿,市盈率49倍;韵达市值627亿,市盈率55倍。两地的估值差并不明显,选择美股上市的中通并没有输估值差。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原因,因为中通赴美上市实现了低成本和高效率,但是同时目前并没有输估值差。
往后想,估计也有很多人会忍不住大声质疑,这只是第一步而已,圆通申通韵达顺丰借壳成功以后,股价飙升估值狂涨,轻轻松松就把中通的市值比下去了,到时候随便做个增发就募集到大把资金了,别嘚瑟得太早...
第一,就估值差而言,我们对比模式和体量最接近的中通和圆通,圆通目前市值1000亿,市盈率将近100倍,中通目前正在IPO路演,据说反响还不错,IPO如果定价在发行价区间上限,那就是920亿人民币的估值,和圆通相差无几,所以就这几个快递公司而言,目前并没有估值差,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有美股和中概当下处于牛市的原因,可能有A股当下处于熊市的原因,可能有快递公司扎堆A股反而失去稀缺性的原因等等等,但我想表达的是,这个案例说明,并不是只要能上A股就能有很牛逼的估值差。
第三,如果回头做并购重组,比如有家5亿人民币的优质快递公司待售,假设中通和圆通都想收购,圆通估计很难干赢中通,中通在美国只要以双方满意的估值直接发行股票就能很快完成收购,而圆通,如果要发行股票来收购,那受到证监会的估值倍数限制(该死的15-20倍),卖家估计不愿意,如果想规避这个就得用现金,但是哪里来这么多现金呢?而且这事情同样又还得证监会来审批,等证监会审批通过,早都被中通买走了。
所以,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是打自己的脸,因为此前中概私有化回A火热的时候,我曾经也是那么痴迷于相信美A两地估值差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发展影响,但是,以上三通一达
顺丰的上市比较说明,虽然以后这几家估值怎么走我们无法预估,但在资本化第一步,赴美上市的中通实现了高估值上市
低成本募资,为接下来的发展募集到了90亿人民币巨款。对于接下来竞争进一步升级的中国快递行业来说,中通的这一步为自己赢得了很有利的位置。当然,美国市场有他的好,也有他的坏,给你钱的时候很甜蜜,但也要做好接受美国市场考验(比如做空啊等等)的准备,这以后另说。
(持仓声明:发表本文时不持有以上相关股票仓位,所有言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