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中国最缺大学的城市”排名第二:“后发劣势”可使深圳实现逆袭!

标签:
十大“中国最缺大学的城市排名第二“后发劣势”可使深圳实现逆袭 |
十大“中国最缺大学的城市”排名第二:“后发劣势”可使深圳实现逆袭!
胡文
9月8日,经济观察报所属微信公众号“政研院”发布了一个“中国最缺大学的城市”排行榜。该榜认为,在当下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且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关键时刻,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将是扭转颓势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首期统计了2016年中国GDP百强城市的前35名城市的高校在校生情况,这35大中城市中,进行了相关排名,按照得分高低排出了中国最缺大学的十大城市。它们是——
总主笔强调:这十大城市,大学生密度不仅在中国最富强的35个城市中最低,也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分析各个城市时,对深圳点评如下——
孔雀东南飞,至此不徘徊。
数十年来,深圳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熔炉,也是中国最大的人才熔炉。
深圳人口超千万,是中国第四大城市,人均GDP更达到主流发达国家的顶级城市水平。深圳经济发达,草根企业与巨头企业共存,富有活力,就业吸纳能力强大。
深圳拥有数十家大学的分校或者研究院,国内顶级的清华北大,都在深圳开设了研究生院,不过,深圳本土大学却乏善可陈,没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大学,本土大学生产量也低,在校生不足10万,深圳人口比武汉多,经济比武汉发达,若以武汉为标杆,则深圳大学生人数扩张十倍,亦不为过。
鉴于深圳是中国四大都市之一,繁华且多元,新增大学建议以综合性大学为主体。
一旦高校开放,深圳将成为高校投资热土。就大学生就业而言,深圳仍是首选城市之一。
“文过是非”认为,经观此次推出最缺大学的十大城市正逢其时。随着武汉、西安、济南、长沙、福州等省会城市纷纷出台吸引大学生落户的人才政策,大学生争夺战将在未来日趋激烈。深圳对自身高校缺乏这一短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由此提出了2020达到在校学生20万人、建成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的目标。但这一份榜单,使得深圳的不足在横向城市对比中,有了更深的体认以及紧迫感。事实上,在这份榜单中,只有深圳是特大一线城市以及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其它城市,无论在经济体量以及影响力方面,与深圳都不在一个层面。在国内省会城市竞相留住大学生的背景下,长期奉行“拿来主义”的深圳,其目标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可以注意到,在十大最缺大学的城市中,佛山、深圳、东莞占了其三,且都比较靠前。这说明什么呢?这其实是广东高等教育整体滞后以及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集中体现。而三座城市都是以制造业起家的城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才都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关卡。这个时间点来临了。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具体到深圳来说,个人对深圳高等教育抱以比较乐观的态度。这是因为,正是深圳在高等教育的“后发劣势”,反倒可以迅速转换为“后发优势”。在雄厚财力的保障下,无论是教育理念、校园建设、师资力量、国际视野以及学科设置上,都有可能后来居上。
从国内来看,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中,深圳是唯一一座正在大规模建设大学的城市。如果放在全世界来看,也是同样如此,这可能是深圳由国内一线城市晋升国际一线城市的历史性机遇。汲取国内和国际创办大学的所有教育和先进理念,这将变成深圳高校发展的后发优势。
从广东省内来看,高达75万的高考学生与广东省内并不为多的高校数量,为深圳创办高等教育创造了天然的人才基数。对比香港一年仅仅的5万余人就知道,如此大的人才基数,哪怕是摘取其中的前15%,也是蔚为壮观的。更可以断言的是,以深圳的区位优势而言,深圳完全具备诞生类似清北一级的世界级名校的潜力和需要。
从新学期开学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等校园建设都有较大进展,给人以惊艳之感。而哈工大(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乃至于深圳技术大学都在今年迈出了招生第一步。而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征地进展以及所披露的规划来看,未来超越中大广州本部或珠海校区都不令人意外。后发劣势导致的后发优势,将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学科设置来看,跨界正在成为最为明显的特征。信息技术乃至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专业,恰恰为深圳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这一点,将在未来更加显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