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地铁投资和超千公里规划,显露深圳

标签:
千亿地铁投资和超千公里规划显露深圳万丈雄心! |
千亿地铁投资和超千公里规划,显露深圳万丈雄心!
胡文
这两天,除了罗湖棚改启动,深圳最大的新闻都来自于深圳地铁。
12月20日,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轨道交通建设重点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根据这份报告,透露了以下重要信息。
2017年将是深圳市轨道交通6、8、10号线及2、3、4、5、6、9号延长线建设的关键年,也是轨道交通四期建设项目的启动年,最多将有17条(段)线路同步施工,创历史之最。
在11、7、9号线三条地铁开通之后,全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由三条线路开通前的336万人(次)增加到现在的417万人(次),增长24%,为城市交通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按照1000公里以上的总规模目标重新梳理和编制深圳市轨道交通远景网规划,在加快推进三期工程建设的同时启动了四期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四期规划方案确定了18条线路、491公里的轨道网络规模,计划分两批实施,其中首批为11条线路、283公里,目前已编制完成四期首批工程建设规划工作,环评报告已于2016年10月17日获环保部批复。下一步,深圳将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建设部汇报,争取尽快开展四期建设规划的审查批复工作,为开工创造条件。
针对轨道交通建设任务集中、未来五年资金需求量巨大的问题,2015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多渠道筹措落实轨道交通建设资金,截至2016年10月底,共拨付约960亿元财政资金给深圳地铁集团。
深圳地铁集团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银团贷款等方式,完成融资约50亿元,并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投资约56亿元,有效缓解了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困难问题。
深圳市政府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工作,加快土地注入,截至2016年10月底,已注入地铁集团11个地块,总用地面积约113万平方米,预计地价+开发利润约1000亿元,其中已注入地铁集团土地综合开发的塘朗城、山海韵、锦荟PARK、CEO公馆、汇隆中心等项目己陆续开盘销售,销售收入约200亿元。
深圳新闻网报道,12月21日下午,深圳市人大六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进入专题询问会环节,今年的专题询问会以深圳市2016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为切入,围绕轨道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询问和回答,其中,深圳地铁自然成为其中的焦点。
代表提问:深圳地铁建成交通里程285公里,现在在建有12条线,148公里,总投资1167亿,对咱们深圳大大缓解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都起到很大作用。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现在正在运营的线路现在运营情况怎么样?有没有达到收支平衡,有没有把折旧算进去,现在是赚钱还是亏本?第二,整个地铁系统里,我们运营和管理方面有没有建立一个有效可控的成本管理体系?
深圳地铁集团:第一个问题,关于地铁经营效益、折旧问题。地铁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概算780多亿,审计绩效审计报告我们一期工程节约了9个多亿投资,二期工程节约62多亿投资,加起来投资节约73亿。地铁一期工程从2004年开通运营,到2012年运营9年,全成本核算,(折旧完全按标准折旧,地铁主体土建工程按照100折旧年限折旧,地铁车辆、装备、通讯设备按照25年4%折旧)2012年以前已经完全打平,没有问题。
现在问题是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的情况。我们运营的票务收入能不能弥补等于、大于运营的生产成本?现在我们负责任的回答,深圳地铁是全国唯一一家票务收入大过运营生产成本的企业。
2013-2015年这三年不算折旧,不算还贷款利息,如果把折旧和贷款利息加起来,我们叫全成本。现在算生产成本、经营成本我们盈利13.2亿。如果把折旧和贷款利息加起来,这就很庞大。
深圳地铁700多亿固定资产。如果按照综合固定资产两个点算,15个亿。过去几年,地铁财政拨款不是太到位,去年、今年到位比较多一点。过去贷款利息每年大概20多亿,这个加起来这三年有50亿多一点全成本亏损。
市委市政府对亏损的问题做了一个战略部署,也就是推进深圳地铁可持续发展,推进轨道+物业模式,用地下空间和上盖物业经营来弥补亏损。但是这个亏损和弥补不是同步的。我们得先建地铁,后建房子,后产生收益,这就有一个滞后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包括十三五期间怎么办,这三年怎么办,我们上盖物业开发出来,逐步推出来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个问题做一些解决。
深圳的票价平均2元多,是2元起步的票价标准,北京地铁是3元,上海地铁也是3元起步,深圳票价水平相当于香港地铁票价水平1/3。所以在这里也呼吁我们各位代表能够支持地铁、理解地铁,地铁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支持。因为我们只有香港1/3,2015年香港162亿港币收入,8元多一张票,我们23.6亿票务收入,承载21亿。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在生产成本这个问题上。
第二个问题,十三五期间地铁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拟定了4期建设规划,大概四期还要建设145公里,4条线加一个延长线。现在是285公里8条线,每天400多万人次,2020年希望建成430公里,希望达到600万人次坐地铁每天。2025年希望建成700公里,800万人次坐地铁。2030年希望达到1000公里,30条线路开通,争取900万到1000万人次坐地铁,现在400多万分担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大概40%左右。
深圳地铁继续推进轨道+物业模式,因为轨道+物业推进之后,可以反哺地铁建设投资和经营的亏损,如果不推进轨道+物业模式,地铁车辆段、地铁停车场、地铁枢纽站如果不开发,不可逆转,以后也不能开发。下面大修车,上面综合开发,这是各个政府部门一直推进的创新,在全国,深圳地铁轨道+物业也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地方。我们如果按照2020年全成本计算,大概全成本就是把折旧、利息加上,我们有190亿负数,但是轨道加物业能解决至少100亿。这个折旧没有现金流的,可以慢慢再调。
根据以上内容,“文过是非”作如下点评——
一、2016年是深圳地铁发生奇点变化的一年,即在地铁经过持续加密后,到达了一个规模临界点。即因为地铁的便利性,对私家车出行产生了相当大的替代作用——尤其在特区内。最明显的标志是,包括东门中路等道路的单双号限行取消。如果没有地铁,交警不可能作出这一调整,其背后的事实是,深圳交通拥堵明显缓解。应该说,是地铁给了交警底气。
二、深圳地铁的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超出预期。这有两个标志:2004至2012年收支平衡;2013-2015年这三年不算折旧和贷款利息,深圳地铁也是盈利的。对于未来的缺口,也有相应的措施规划加以应对。否则,深圳财政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投入力度。
三、在深圳地铁票价低于北京、上海,仅有香港三分之一的情况下,证明深圳市民享受了更多的福利,有了更多的获得感。而在这一情况下,深圳地铁是全国唯一一家票务收入大过运营生产成本的企业,这说明深圳的确是最适宜建造地铁的城市——城市建筑和人口的高密度支撑了地铁的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从中看到了巨大前景。未来“深铁”模式或将超过“港铁”模式。
四、鉴于深圳的面积在一线城市中最小,未来上千亿元的投资以及超过1000公里的地铁里程,使得深圳有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地铁密度最大的城市。2030年,深圳即可达到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公里的地铁,届时所谓“寸土寸金”,又将有更深的含义。
五、在万科宣布终止与深圳地铁集团重组之后,深圳地铁集团再次表示将继续推进轨道+物业模式。其实,在万科股权之争中利益相关方的所得,如果与1000公里乃至1200公里的地铁规划来说,几乎微不足道。其中的得失,作为置身其中者,或许要到多年以后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