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2040”公示:沪深之争从“创新之城”开始?

(2016-08-23 07:41:07)
标签:

“上海2040”公示

沪深之争

从“创新之城”开始?

“上海2040”公示:沪深之争从“创新之城”开始?

 

“上海2040”公示:沪深之争从“创新之城”开始?

        胡文

 

上海公示了2040宏图。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编制自2014年5月6日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于8月22日起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个展望至2040年并向国务院报批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因而引起了极大关注。

 

2500万人口:继续严控

 

在城市发展模式上,“上海2040”提出,坚守土地、人口、环境和安全四大底线,到204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此前,上海已经提出到2020年要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这意味着从2020年到2040年这20年间,上海人口将“零增长”。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15.27万人。从2014年到201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数字首次出现减少,减少了10 .41万人。这被舆论形容为上海楼市的一大利空。但从“上海2040”来看,和北京一样,可以说上海对此乐见其成。

 

因此,上海社科院城市发展与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认为,上海要在2020年将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难度不大。对于2040年2500万左右的目标,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可能将是未来人口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请注意,“非核心功能的疏解”提法,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如出一辙。因此,个人建议,上海户籍含金量会越来越高,能够入户的应该抓紧。

 

规划用地:继续紧约束

 

探索超大城市“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坚守“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发展底线要求下,引导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发展型转变。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可持续利用;建立空间留白和动态维护机制,探索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城市结构。

 

按照人均建设用地定在1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上海到204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此举从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天花板”3226平方公里,削减到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200平方公里的“留白”。这意味着上海规划用地将继续紧约束。

 

规划中,上海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锁定和生态保护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落地的前提下,全市层面划定城市开发边界2765平方公里。更加注重陆海统筹开发、城市的立体开发和地下空间分层利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用地结构,合理减少工业用地比重,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的比例。

 

未来上海将构建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有的飞机场和火车站基础上,上海还将再新建一座机场和一个火车站。建成后,新建的上海东站将和已有的上海浦东机场一起成为继虹桥枢纽外上海的的第二个交通枢纽。

 

上海规划用地紧约束,预示着地王频现仍将难以避免。8月17日,继上海静安中兴地块10万+单价地王后,未来还将不断刷新。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原定计划,上海将于8月31日和9月7日分别拍卖普陀长风和浦东唐镇两大地块,但昨天有消息透露,唐镇地块出让已经改期。

 

创新之城:沪深竞争的焦点

 

在“上海2040”之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建设“创新之城”的提出。

 

此次上海确立了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相比之前的定位,此次上海规划有了明显的变化。

 

前段时间,深大教授魏达志“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浦东也干不过前海”的观点引起了上海反面极大反响(详见“文过是非”7月26日文章)。对于上海所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4个四个战略性定位中,其中把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战略性定位,他认为十分可惜。因为这是即将过气的工业文明时代的一大产物。相反,对于习总所提出的让上海做“一个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要求,上海的重视程度不够。

 

但从“上海2040”来看,尽管“科技创新中心”没有成为魏达志所说的“上海统揽全局、纲举目张和唯一最大的定位”,但新添的“创新之城”的提法却排在了其它定位的前面。对此,可与深圳相对照,深圳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在“上海2040”中,优化人口结构,特别是引进更多的高端、创新人才都是建设“创新之城”的强力支撑。这预示着,“创新”将成为上海和深圳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共同的着力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


黑暗里的一丝光亮:A股保卫战进入“国家动员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