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一数据,广深还好意思自诩为“一线城市”?教育部亟需反思!

标签:
看看这一数据广深还好意思自诩为“一线城市”?教育部亟需反思!杂谈 |
看看这一数据,广深还好意思自诩为“一线城市”?教育部亟需反思!
胡文
百度和武警二院要感谢昌平警方,昌平警方又得多谢教育部了。
如果说,雷洋案引发人们关注的是源于安全焦虑的话,那么教育部的一纸通知则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孩子们教育公平的担忧。这两起事件,都是事关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如果深究之下,就会发现,若广州深圳自诩为“一线城市”,实在是一个黑色幽默。
江苏和湖北家长高考维权源自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的一份通知。4月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通知》提到为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21万人,其中本科14万人,由北京、天津、江苏等14个省(市)的公办普通高校承担,面向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10个中西部省(区)招生。
此后,江苏省教育厅公布《关于2016年江苏高等学校跨省招生计划的说明》,表示江苏省将调出3.8万个招生计划安排到中西部省份。而据湖北教育厅官网消息,湖北省高校(不含在鄂部委属高校)2016年将编制4万名额计划支持中西部10个省(区)。这一消息公布后,直接引起了两省2016年高考在即的学生家长极大忧虑。
对此,昨天两省教育部门紧急灭火。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回应“三个不减少”和 “三个确保”,即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招收江苏学生的总规模不减少、本一本二等各批次招收江苏学生的计划规模均不减少、重点高校招收江苏学生的总计划不减少。另外,确保江苏考生本科录取率进一步提高,确保江苏考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增加,确保江苏考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而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则承诺了“两不”和“两个绝对不”:在鄂7所部属高校在湖北的招生计划总量不低于去年,本科录取率不低于去年,一本录取率绝对不低于去年,全省总录取率绝对不低于去年。刘传铁甚至说,我们都是过来人,我自己参加过高考,我的孩子也参加过高考,因此,我理解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心情。我真心希望每位考生:全心投入,认真备考。
应当说,作为教育大省和高考强省,江苏和湖北两省的应急处理是及时的,有效地回应了家长们的高度关切。但是,回溯事件过程,根源其实在于教育部。教育部的通知应当旨在解决人才选拔与教育均衡化的问题,这本没有问题。但是因为缺乏与公众的充分沟通,未能提前进行预期管理,引起家长反弹几乎是必然的。而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妥善的路径和解决方案,今后类似问题仍将出现。
或许有人会说,江苏、湖北今年高考报考人数不是减少了吗?在这一基础之上为何不能调剂出招生指标到中西部身份呢?但是,只要看了下面这张表,任何一个人就会明白:江苏湖北家长们的诉求合情合理。
在这张一本录取率的统计中,真正的一线“特权”城市只有三个:北京、天津、上海,其最近三年平均一本录取率全部在20%以上。众所周知,仅在北京,北大清华在一些重点中学录取的人数比外地一个省还要多;在上海,复旦也存在类似问题,其本地生录取最高高达六成,至今依然高达两成。相比之下,湖北、江苏的考生就要苦逼得多,一本录取率分别不到11%和10%。但最苦逼的,其实是广东、河南和辽宁,最近三年平均一本录取率都不到8%,而且广东还是在2015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才有这一比例的,而且广东还是对异地高考最为开放的省份。因此,在广东省的这一背景下,无论广州还是深圳,与京津沪至少差了三个档次,所谓“一线城市”之称只能让人脸红。
因此,人们就会明白,尽管这次北京、天津也在需要调剂出招生名额的14个省市之中,但因为其录取比例远高于江苏、湖北,因此这注定会被家长们依然视为极大的不公平,至少京津沪的录取率应当下降更多才对。至于今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那么家长们自然会认为,如果真是这样,在招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录取机会应当更高才对。这种预期当然也是正常的。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教育部看似追求公平的一纸通知,反而让人看到了更多原本就已存在的不公平。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育部,掌握着最全的全国高考录取信息,这些信息首先要向公众公布。其次,教育部要告知告知公众,其调剂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其最终所要达成的教育公平的具体目标和路径是什么?只有这样与公众进行沟通和预期管理,才能真正将教育公平落在实处。否则,必是缘木求鱼。对此,教育部需要系统反思。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次江苏湖北家长反弹最强烈?道理很简单。因为两省的高中生学得太苦了——即便相对广东学生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吧:湖北现在最牛的襄阳四中五中,学生们平时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到了高三后一个星期只能休息一晚。
哪个家长不心疼?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