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直辖,对此你要知道的七段话!

(2015-08-20 22:50:51)
标签:

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

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直辖

对此你要知道

的七段话

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直辖,对此你要知道的七段话!

 

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直辖,对此你要知道的七段话!

 

胡文

 

今天,一则关于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直辖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又被刷屏了。

 

8月20日,署名为国家行政学院“优化行政层级与行政区划研究”课题组的文章《优化行政层级与行政区划设置势在必行》,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报》头版刊发。文章建议,将深圳、青岛、大连升格为直辖市。

 

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共有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厦门等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下简称“单列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昔日的单列市何去何从,是一个亟待重视、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课题组在文中建议,将深圳、青岛、大连升格为直辖市。主要是将深圳、青岛、大连的行政由省管理改为国务院直管,同时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其辖区范围,缓解其资源环境和空间制约。

 

至于提出该建议的考虑,课题组解释说,深圳、青岛、大连三市通过适度与周边城市合并,扩大其管辖范围,三市均有经济和财政基础支撑,同时又能更好发挥对区域乃至对全国的辐射作用。

 

课题组还建议将宁波、厦门归回普通副省级城市。就是取消计划单列市设置,将宁波、厦门由单列转变为省直管理。理顺中央和省与宁波和厦门2市的关系,宁波、厦门的城市级别和享有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仍保持不变。

 

课题组同时建议,创新跨区域行政体制,促进协同发展。具体措施是设立区域委员会。

 

对此,应该怎么看呢?“文过是非”试作以下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该篇文章发表在《社会科学报》上,表明其相关建议依然属于学术探讨性质。如果发表在任何一张报纸上,性质又不一样。但即便如此,由于调研的团队是国家行政学院“优化行政层级与行政区划研究”课题组,这又带有了一定的官方色彩,这至少表明,关于行政区划的调整,的确已经成为国家的选项之一。

 

二、这篇文章关于省级行政区划缩小的建议并不新鲜。其建议深圳、青岛、大连三市直辖,其实是建立在缩小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之上的,这也就决定了:即便是上述三市直辖,是统筹考虑缩小省级行政区划的一个部分,其过程将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得多。

 

三、在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看来,至少有五个城市——武汉、沈阳、广州、深圳、大连、青岛等特大城市,因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超级中心作用目前远远没有得到发挥。这是意味着,武汉、沈阳、广州都有可能成为直辖市?那上述三省的省会将设在哪里?这其实比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直辖更具新闻性的一条信息。

 

四、该文章之所以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直辖,主要是鉴于增设直辖市的巨大成本。课题组提出,应首先考虑在一些双中心的省(区)设直辖市,例如青岛和济南、大连和沈阳、广州和深圳等。这有些类似“三步走”的策略。

 

五、该文章将宁波、厦门与深圳、青岛、大连区别开来的建议令人难以理解。因为这两个城市与其它三个城市同样在各自所在的省形成了与省会城市并存的“双中心”模式。而且这两个城市一旦直辖,均可起到缩小省级行政区划,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目的。

 

六、尽管这篇文章三次提到了深圳、青岛、大连应当直辖,但它都是把深圳与其它两个城市来并列来考虑的。当然,在这三个城市中,深圳直辖的条件最为充分。

 

七、媒体忽略了课题组关于设立区域委员会的建议。其实,课题组并不认为缩小省级行政区划、设立直辖市是唯一的改革方案。文章认为,相对于调整行政区划,设立区域委员会是一个较为温和且更为可行的办法,适用于推进某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当年韩国在推进首都圈整备行动中,就在中央层面专门设立了“首都圈整备委员会”。这自然让人想到了京津冀一体化这样的国家战略。这也就决定了,对于深圳是否直辖,不必过于在意。毕竟,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事。或者说,这是一个“二选一”——如果按照缩小省级行政区划的思路,那么深圳直辖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按照设立区域委员会的思路,那么深圳直辖这个话题就无需探讨了。

 

(题图说明:今天深圳晚报改版暨深圳ZAKER上线,京基100出现的定制一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 

 

黑暗里的一丝光亮:A股保卫战进入“国家动员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