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连发两文,人民日报针对楼市到底说了啥?

标签:
三天连发两文人民日报对楼市到底说了啥?杂谈 |
三天连发两文,人民日报针对楼市到底说了啥?
胡文
于人民日报而言,网络就是她的裂变器——极大地放大了她的声音。这不,关于楼市就是这样。
昨天,人民日报在第5版评论头条——“人民时评”栏目发表了署名“周人杰”的评论——《靠市场力量改善居住条件》。对此,新华网、新浪网均将之与人民日报6月15日所刊发的分析报道《房价会不会再度暴涨?》联系了起来,并制作标题称“人民日报三天内两次喊话房价不会暴涨:不必恐慌”,将这篇评论的内容刊出。但是,由于这些网络在转载人民日报文章时均重新制作了标题,加上了自己的倾向,因而使得其所传播的重点与人民日报原文实际上均有所不同。在此情况下,回到人民日报原来的场景和文字之中,就变得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知晓:人民日报到底在这两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
先看《房价会不会再度暴涨?》这篇报道,这是刊发在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经济热点”的报道,署名为记者。用行内的话讲,这是一篇关于的楼市的深度报道。从标题和文内看,其实人民日报并没有给出确定性的意见,带有共同探讨的意味。因此,“文过是非”认为,诸如中国青年网将其标题直接改为“人民日报:当前房价很难出现2009年那样的暴涨”并不严谨,甚至有断言人民日报作出了房价不会出现暴涨之意,从而误导了读者。
在导读部分,这篇报道引用一位专家的观点:“专家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过去总体偏紧、部分地区过紧,发展到今天总体偏松、部分地区过剩的情况,很难出现2009年那样的楼市暴涨。即便是北上广深等供应偏紧的一线城市,也有限购政策在控制需求规模,从而有利于抑制楼市过快上涨。”
回到原文之中,这段话是引自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的观点。因其身份,自然代表一定的官方态度。但仔细分析,秦虹主要是对全国楼市进行了一番整体判断,即“总体偏松、部分地区过剩”的判断,因此很难出现2009年那样的暴涨。但在这个判断中,显然剔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因此,人民日报的原文标题才是准确的,至少它是一种询问而非结论的语气。这个表态透露出的另一层意思是,北上广深将继续实施限购。
在这篇报道中,还强调了这样一个态度:面对房价涨跌,调控不能转向,不应出台新的行政调控手段。报道称,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楼市调控的行政手段“宜减不宜加”。去年以来,“去行政化”、分城调控,是楼市调控的基调。报道批评了一些三四线城市对楼市进行补贴的做法。
在此篇报道中,还有一位具有官方背景人士的表态值得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说,“从各国经验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绿色、高效、宜居的高品质住房需求快速上升。”他建议,“十三五”时期房地产业发展应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水平质量转变,提高百姓居住品质,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供应体系、税收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住宅金融体系,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再看昨天《靠市场力量改善居住条件》这篇评论。“文过是非”认为,无论从体裁还是版面位置上,这篇评论的重要性均要高于《房价会不会再度暴涨?》,且作者周人杰为人民日报评论员,其分量自然不同。这篇评论是对前述报道的再度提升,是对发挥市场在房地产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阐述。不同的是,这篇评论的深圳指向更为明确。
这篇评论的论点十分鲜明:规则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单边上涨。不切实际的行政干预,只会火上浇油,扭曲供需平衡,让房价更为畸形。“文过是非”认为,其重心在后一段话。
评论认为,一线城市、特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确实迎来了“小阳春”。究其原因,一是经济走势逐渐筑底,二是流动性适度宽松,三是“限购”“限贷”政策的调整释放了观望许久的“刚需”。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北上广深这类“巨无霸”城市的房价,难免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
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此也不必恐慌。特大城市的“限购”政策毕竟还没放开,购买力相对受到限制。同时随着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人们对房子的投资、投机性需求在下降。更何况,贷款新政、公积金新政倾向于保障基本需求,保障房、自住型商品房的入市也在分流部分“刚需”。当然,随着工资水平、财产性收入的日益提高,居民购买力绝对水平还要上升,稀缺的地段、改善性需求以及学区房等,难免受到追逐、热捧,这就只能交给市场来决定、来调节。
评论肯定了楼市当下的调控方法。评论说,2013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更多是“无为而治”,运用既有的工具、遵循既定的节拍,适度放松了部分行政性干预,房价未见报复性上涨,反倒一步步地回归了合理区间。放眼未来,进一步改善人居条件,仍离不开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认清这一点,广大购房者就要理性看待涨跌,而不能指望谁用行政手段一巴掌把房价打到完全让每个人“满意”。
读到这里,方能比较完整地理解人民日报这篇评论的着力点所在——理性看待涨跌、不能指望行政手段打下房价。至少,所谓“人民日报三天内两次喊话房价不会暴涨:不必恐慌”类似这种标题,其实已经有所误导。因此,阅读原文十分重要。
最后,这篇评论指出,“对特大城市来讲,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才是釜底抽薪的调控良策。”唯一的疑问是,如果这是既定的政策方向,那么该怎样才能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呢?
这个问题,还需要后续回答。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