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徘徊莞深:松山湖的尴尬和失落欲向谁说?

(2015-05-27 23:26:49)
标签:

徘徊莞深

松山湖的

尴尬和失落

欲向谁说?

杂谈

徘徊莞深:松山湖的尴尬和失落欲向谁说?

 

徘徊莞深:松山湖的尴尬和失落欲向谁说?

 

 华仲占

 

“文过是非”按语这是“文过是非”首次刊登外来投稿。文章作者华仲占先生长期关注松山湖发展,他以松山湖为切入点,并对莞深一体化合作提出颇具创建的建议。文章标题为“文过是非”所改,原文标题为“谏言松山湖:直通快轨至前海,松湖必一日千里!”,希望引起大家思考和莞深有关方面的关注。

 

 2015年,前海蛇口、南沙和横琴被国务院升级为中国第二批自贸区,继续领跑广东发展。那么,在新一轮的国家战略布局中,东莞呢?作为中国制造业基地,曾经被誉为东莞断电一天、全球经济就会打喷嚏的东莞呢?东莞的松山湖呢?早于前海、横琴、南沙10年就已经确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湖,为何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格局中没有捞到半点好处?谁是制造业的老大?谁最迫切需要升级?谁能代言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毫无疑问,松山湖应有一席之地。

 

失落的松山湖,升级乏力的东莞!

 

 2011年,松山湖管委会确定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松山湖高新区将力争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48%左右。2014年,松山湖239.75亿元,距离700亿的目标已经远到可望而不可及。就算在东莞镇区内部,松山湖的GDP 也只能算是中上游,远不如虎门、长安等发达镇,与塘厦、常平等相差也不大。

 

 或许,仅从GDP来判断松山湖的发展并不公平。但是,松山湖在园区建设方面的投入名列东莞第一,即便是拿来与深圳相比,松山湖的基础设施投入也不比目前的前海低。自2001年成立松山湖新区以来,松山湖的变化更多的是环境变了,产业也变了。但是,与5年前相比,,松山湖的变化似乎并不明显,尤其是产业方面,充其量多了几个产业园,多了一个华为终端基地(还未投入使用)。以房价为例:2010年松山湖的临湖高层房价18000元左右,如今临湖的高层房价似乎还没到18000元。相比之下,前海房价已从当初的12000元飙升到50000元。差距之大,令人惊讶。松山湖的想象空间为何被投资者忽略了呢?

 

被投资者忽略的松山湖

 

 东莞需要升级的制造业没有去松山湖,留在了各自的镇区完成凤凰涅槃,其实涅不涅槃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东莞还没有给这些制造企业提供最好的转型范本,不像在深圳,转型的范本一找一大把,内部创业,创客驱动,资本驱动等等。另一方面,深圳需要转移的制造业部分绕过了松山湖,如年初我们讨论的最热烈的中国新的女首富周群飞就被湖南老家的招商团给忽悠回去了。在没有了强大产业支撑的松山湖,成了深圳人面向东莞的第一休闲娱乐基地。这似乎并非东莞市政府所期许的。但,无论是国家级经济新区还是自贸区的帽子,松山湖一顶都没带上,继续装大款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松山湖的失落也就越来越多。

 

 松山湖的困境,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代表着东莞这座城市的困境,甚至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在两头在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体系内,成本上升压力和需求疲软,导致中国的制造业被一颗颗的稻草压倒。松山湖崛起的放缓,说明东莞制造业升级的难度在加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则刻不容缓,尤其是在工业化4.0  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刻,要不顺流而上,要不被滚滚红尘碾死在脚下。制造业企业家们所想心理的一句话,不转型死路一条,转型不成功,死的更早!

 

 四谏松山湖:修快轨+促转移+概念谷+小政府

 

2013年,我在调研一深圳电子企业时,正好遇到该企业搬迁的问题,在选择去坪山新区和松山湖的问题上,最后这个企业的天平倒向了坪山新区,尽管松山湖管委会开出了更为优厚的条件,如今这家企业即将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我当时问过这个老板,为何不去松山湖,环境那么好,又不用掏那么多地价,这个老板回答的很简单,如果他去了,他的员工可能都跑掉了,怎么办?再有,离开深圳,不确定性因素会太多,所以他不感冒这个风险。

 

 我相信这个老板的想法地有一定的普遍性,深圳企业主对松山湖不是不认可,但是在没有解决深圳和松山湖交通一体化的问题上,一般老板是不敢轻易的把公司全部转移到松山湖的。

 

 那么,松山湖该何去何从呢?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会给松山湖一个伟大的未来!

 

 1松山湖—前海:快轨直通,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

 

 尽管广东设有南沙、横琴和前海蛇口三个自贸区,但真正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只有前海蛇口。实实在在的产业聚集,金融产业+物流产业+科技产业都正是东莞和松山湖所急需的救命制剂。松山湖到前海不过50公里,打破这50公里的空间距离,形成与前海之间的前店后厂的关系,将先进的制造业理念和模式引入到松山湖,并借助前海蛇口这个平台重新走向世界,以自主创新赢得市场,也许是松山湖加速发展的最佳道路之一!

 

 怎么链接松山湖和前海?毫无疑问必须解决轨道交通的问题。事实上,早在2010年按照《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莞深快轨将从莞城出发,自万江、松山湖,一直到公明、石岩,计划延伸至前海。可惜的是,这条快轨到现在只是设想。

 

 即便是设想,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从松山湖到前海修建一条快速轻轨,链接前海11号线,纳入到深圳的地铁网络,必然会推动深圳和松山湖沿线的所有物业的增值,即使这条每公里投入资金高达10亿,全程不过550亿。投入550亿,产出就不止这么多了,不计入别的方面,仅仅松山湖土地溢价就会超过1000亿,而一旦这条闭环打通,就打通了深圳企业的外迁大门,将会有大量的前海和深圳企业转移到松山湖。届时,700亿的松山湖也许只是一个零头,1700亿的松山湖也将不在话下!

 

 2重新定义松山湖:广东第四区!!!

 

 在横琴、南沙和前海蛇口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之后,松山湖必须解决的是政治上的地位问题。既然东莞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生产基地,那么就必须为中国制造业树立一个升级典范。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典范放到前海似乎并不十分合理,如何从国家层面重新定义松山湖,值得深思。

 

 我想除了自贸区,国家级经济新区之外,似乎还有一些帽子可以戴上,究竟带哪一个?配套什么样的国家政策?这就要靠东莞人多智慧了,总之决不能再让别的城市继续戴高帽,松山湖默默流泪了!

 

3小政府:促孵化,促成长,促升级!

 

 对于深圳城市转型升级的成功,外地人普遍认同的是深圳小政府,服务性政府的做法。的确,深圳企业就是在小政府的状态下,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下野蛮成长起来的。深圳的企业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国内和国际视野,从深圳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的巨大的市场竞争,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培育出了在金融、电子、互联网、物流、文化、服装等方面的国际性企业。反观东莞这座城市,30多年的发展培育出的世界级企业寥寥无几,一城之隔,山水相连,为何深圳的基因没有渗透到东莞呢?

 

 我认为这与政府对市场主体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有一定的关系。深圳市政府的培育意识和服务意识远高于中国其他地方政府,不是做管理型政府,而是做服务型政府,尽量少的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必要条件,才能培育并留住更多优质企业。

 

4莞深一体化:东莞产业升级的唯一道路!

 

 背靠深圳这座大树,却乘不到凉,这也许是最可悲的发展境遇。东莞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则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莞深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政府协调机制,有计划、有目标、有责任的推进协同发展的问题。

 

第一、规划一体化:我认为可以把莞深看作一个超级城市,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哪里是服务业,哪里是制造业,松山湖莞深这座超级城市的超级定位又是什么等等!

 

第二、产业一体化:以深圳产业园为主体,加速莞深产业转移。举个例子,松山湖引入中集智谷这个产业园项目,中集智谷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引入中集产业资源和相应的智能化、机器人设备等资源,从而培育出一个中国工业化4.0 的一个典范区,带动整个东莞产业的升级。

 

第三、交通一体化:莞深一体化的核心是交通一体化,所以这个不能靠画饼来解决,要想解决一体化问题,必须解决交通一体化的问题,而重中之重是轨道交通,打通深圳和东莞多条轨道交通,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便会加速,城市一体化便可顺水推舟!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

 

徘徊莞深:松山湖的尴尬和失落欲向谁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