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深圳为什么能首超香港成为第一?

标签:
城市竞争力深圳为什么能首超香港成为第一? |
城市竞争力:深圳为什么能首超香港成为第一?
胡文
如同烧一壶开水,深圳终于要把自己这壶水烧开了。
继彭博新闻社预言深圳今年超过香港后,在中国社科院组织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深圳首次超越香港成为第一。昨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宣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蓝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其中,与201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
从个体城市来看,北海市成为近三年来综合经济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20强城市中,天津、厦门、郑州、长沙分别在过去三年中提升了3个位次,深圳从过去两年的第2位上升至榜首位置,上海、台北、广州在近三年来一直稳居3~5位。
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香港高居第二位,首次被深圳超越。综合竞争力分项表现稍有差异:从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来看,香港整体很好,但“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城市发展局面始终没有改变,香港过于看重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专业服务这五大产业,而对不少规模较小、新兴但极有潜力的产业关注不足,从长远看缺乏新型产业业态的支撑和引领。
这份涵盖近300个中国城市的报告还具体分析了城市间的“宜商”指数,并将各城市的人均存款余额作为指标之一,在此排名中,香港居首。其后的其他九个城市分别是:深圳、北京、澳门、上海、东莞、广州、珠海、杭州、厦门。报告称,香港已经连续三年排在第一位,地位稳固。
对于这项最新排名,深圳学界当然给予了高度关注。深圳大学深港研究所所长魏达志教授认为,这一排名变化是合理的,也是对深圳的充分肯定。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圳在过去35年来,一直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得深圳的产业结构在中国所有大中城市中,是最优的。深圳四大支柱性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九大优质传统产业、十大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深圳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一旦发力,其竞争力将远远大于整体竞争力,呈现高成长和创新创业的活力。反观香港,依然为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专业服务这五大产业,其产业结构明显老化,甚至金融产业已经是香港的传统产业了。
另一方面,深圳的所有制结构在中国所有大中城市中,同样也是最具活力的。在深圳的所有制结构中,主要分为外资、国企、民营和社区股份公司四种形态,其中民营企业份额最大。深圳目前已经拥有180万个个体户和企业法人,在每千人人口中,就有116-118个法人。而民营经济的特点是,它必须靠竞争才能生存。由此,产业结构决定它对创新总会提出更高要求,而所有制结构总会成为最大的推动力量。这“一拉一推”,其效应十分之大,增强了深圳的产业竞争力和城市整体竞争力。
对于香港,魏达志认为,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香港主要为私人资本财团,这些财团在地产、港口和公共服务方面形成了垄断甚至跨界垄断。这种固化的格局,自然破坏了竞争,使得创业不繁荣,创新受到压抑,同时造成了两极分化。香港一直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当内地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后,内地城市的活力在不断被激发出来,这是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超越香港的一个深刻背景。
深圳行政学院副院长谭刚教授同样对深圳竞争力排名超过香港高度关注。但他依然提醒深圳需要保持清醒,特别是看到自身的短板。他说,首先这一排名变化,确实令深圳人高兴自豪,有充足的理由为深圳取得的骄人成绩点赞。其次、在看到深圳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应当注意深圳相对于香港的短板,那就是在同一榜单上深圳在可持续竞争力指标明显低于排名首位的香港,与北京上海澳门相比深圳也有所不足,应当引起警惕关注。第三、竞争力排序毕竟只是基于上一年数据,只能反映过去的发展状况,因此更应立足当下,做好现在应当作好必须做好的事,尤其是增强优势弥补短板。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保持城市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第四、作好当下的事情,依然依赖于抬头向前看,一方面是观察标杆城市国际一流先进城市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标找到自身的发展取向,以长板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弱项,通过补足短板同样有助于增强竞争力。
显然,深圳需要把自己这壶水持续烧下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