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为什么我们不是柴静?

标签:
穹顶之下:为什么我们不是柴静? |
穹顶之下:为什么我们不是柴静?
胡文
预计直到全国“两会”结束,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都将是一个持续话题。比如今天就看股市环保概念的表现了。这也再次证明:这是一次周密的策划,从周五时点的选择到所有争论和撕裂,或许正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当然,你说营销也没错。
这个标题是资深媒体人、好兄弟毕竟发到朋友圈的一段文字。他在追问:同在“穹顶之下”,为什么我们不是柴静?1、不缺少新闻敏感但缺少感同身受;2、不缺少自媒体意识但缺少死磕精神;3、不缺少专业理性但缺少远离商业思维的率真而为;4、不缺少情怀但缺少成为媒体英雄的自许和规划。结论:越个人,越大众;越公益,越商业;越崎岖,越平坦。
毕竟的观点我基本认同。但我认为这是结果,而非原因。我们为什么不是柴静?这个问题,如果是指狭义的柴静,就如同追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进入央视,乃至为什么不能人人当上主持人一样。一位纪录片导演直言不讳:这部片子之所以牛逼,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柴静及其代入的女儿。而柴静的名气,依然来自于央视。今天的柴静并不能与曾经央视的那个柴静相割裂。柴静今天的被刷屏,与当年央视的刷脸密不可分。
但是,这个追问仍然颇有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依然深深地问道了每个媒体人在夜深人静的内心深处。即在这个剧变乃至不安和恐惧的时代,我们能够做什么,以及最终做成了什么?——而不论你在怎样一个平台。柴静的被刷屏,与媒体人的整体迷茫成了反比。
说回到《穹顶之下》,其实还有两个BUG,提出来立此存据,与大家探讨。
一是这个片子否表扬了深圳停车管理的问题。昨天,有人给我留言:停车问题是批评深圳的,你没有仔细看。其实,我看得很仔细——但不是我错了,而是柴静错了。片中展示的那张照片,是深圳路边停车正式收费之前的照片。事实上,在路边停车正式收费之后,那种令人捧腹的停车状况并没有出现。而真实的状况是,目前深圳路边停车的状况是值得肯定的。柴静的批评,只不过是不了解深圳的情况而已——事实恰恰相反。这也说明,即便如纪录片,注定是缺憾的艺术。
二是那个小女孩从来没有见过星星、蓝天和白云吗?这是一个对于柴静2004年采访一个6岁小女孩的追问。新闻的力量在于细节。而细节的力量在于经得住推敲。但是,这个细节显然经不起推敲。说柴静过于煽情,这肯定算一个。
更大的不足则是,《穹顶之下》并没有给出解决雾霾逻辑严密的路径方向。比如说减少排放,那我们冬天能够不供暖吗?夏天能够不开空调吗?能够少吃肉吗?能够不住大房吗?如果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那种苦行僧式的生活,那么《穹顶之下》的最大意义便是完成了一项雾霾知识普及。人们并不希望,一阵喧嚣之后,一切生活照旧。此外,因为中国太大,即便如产业升级,也非都能复制深圳模式。说到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解决问题——至于过去,注定是回不去的。
即便如此,柴静的《穹顶之下》依然具有标志性意义。这就是她说的,“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穹顶之下》堪称当代中国的一部励志片:如果你能做到,那么那个广义的柴静,人人可以做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