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为什么那么多“为什么”?

标签:
微信上为什么那么多“为什么”?“文过是非”百日报告 |
微信上为什么那么多“为什么”?
——“文过是非”百日报告之二
81篇原创,61天连续更新。许多人会问:你是怎么做到的?让我回答,只有三个字:没办法。自媒体真的是条不折不扣的贼船。谁叫我上了这条贼船?但是,上了贼船并非死路一条。如果没办法,那就和贼一起玩吧。
罗胖在说到自己刚开始做“罗辑思维”时说,居然忘了把周六、周日两天空出来休息休息,以致自己累得要死。但是我告诉你谜底吧:如果让我来做,我宁愿周一周二休息,也决不周六周日休息。传统媒体双休日一般减版,大多数媒体人能够休息。但是自媒体根本没有这个资格。原因很简单:双休日的闲暇时间里,人们更愿意阅读、交流和分享——尤其是休闲题材。时间和空间就在那里,休息很美好,但你没资格。但是,周一周二的上班状态,又使人们对严肃题材乐于接受,如此一来,自媒体人只能不眠不休。
而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是微信公众号规则设置的妙处。因为它一天只能发送一次,这个机会必须万分珍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因为只有一次更新机会,自然需要你珍惜每一次的题材、内容、细节、标题及所有一切。需要每一个自媒体做到极致。
被微信改变的历史
我有一个观点:即自从微信诞生之后,历史的固有概念已经被改写了,至少它不再是那个只是被后人所采写的历史。或者说,现实和历史的边界已经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在我看来,在即时通信的条件下,现实和历史是同步被直播、被记录和被解读的。现实和历史,或许不再是那个可以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你看看微信的标题,“为什么”出现的频率是最多的。这意味着:人们总是愿意在第一时间去解读现实或者历史,也愿意在第一时间去了解对于现实和历史的第一手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人的转型便十分明瞭:紧跟现实,解读现实。
有人说,我的题材很接地气。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必须的。因为新闻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不同于自然的空气。离开了它,我们就将无法生存,或者至少生存是盲从的。因此,接地气是项基本功。否则,别人为何要花费自己的时间点开你,点赞你?
意识流之下的内容为王
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何在?我认为,除了在题材上更为广泛、语言上更为人性之外,本质上自媒体依然必须以内容为王道。这和传统媒体并无二致。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当技术全面普及并惠及每一个人之时,渠道为王就不成立了,成立的是依然是内容为王。
自媒体于我来说,应该叫作意识流媒体。因为每天的题材完全由我的意识或者思考来决定的。其内在联系,也是源于我的意识流。每天世间万物,我需要选择一个题材嵌入。这个题材于我来说,我一定是有感觉或者有见地的。这种感觉和见地首先要在逻辑上成立,其次是是否有价值。写不写,最终的判断是有没有价值或者启发。比如说《300万辆汽车,任正非会不会害怕?》即是意识流的连接。
比如说,为什么写“深圳侃房”系列?因为这就是深圳人茶饭中重要话题,你无从逃避;为什么写计生系列?这同样是牵动千家万户一至三代,你无法忽略。
无论什么题材,你需要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价值决定于两条:信息和观点。作为媒体人,信息获取可能已无优势。观点只能由自己观察和思考。比如,“深圳侃房”系列,我是以时间和人口这两个基点来观察和思考的,这自然和一般地产评论截然不同。在互联网时代,跨界和混搭从来都是飞翔的翅膀。
22年的新闻训练和5年持续不断的评论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笔最大财富。我一直认为,与时间相比,唯有思考和笔尖可以战胜时间,甚至超越时间。比如《深圳:最不为人情所累的城市》这篇文章,这一结论我早已得出,需要的只是在黄金周随礼这一节点,将之引爆而已。
标题党的生存法则
如果你问我,写一篇文章,什么耗费精力最大?我会说:主标题。这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
为什么会是主标题?因为微信只有方寸之间,决定一个人是否点开,主标题几乎具有90%的决定性作用,另外10%可能是主图片,而副标题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意味着,主标题必须精雕细琢,尽量找到更多人的G点或者痛点。
若出字数论,我在标题上所耗费的时间无疑是最多的。一篇文章我一般至少会拟出两个标题,然后在写作中之中不断修改,甚至在发出前的一分钟再作修改。修改的原则呢,其实就是一个感觉。感觉对了,那个标题就错不了。
谈起标题,就必然谈到标题党。我认为,至少在移动互联网上,标题党也是王道。但是这需要把握两点:一是适度原则,二是对冲原则。
适度就是恰到好处。而对冲原则是,即你的标题越是富有冲击力,而你的内容越是要扎实有力。这是一种对冲原则,否则就会让你失去信任。你第一时间赚得了读者眼球,必须让更有劲道的内容回报读者。这是一种道义或者职业精神,否则就如同耍流氓。我一直认为做媒体,其实是与我们的人性作斗争。打动人、感动人的门槛正越来越高。媒体人需要奋起,才能勉强跟上这个时代。
有一天,一位姐姐突然问我:你每天累不累?说实话,不累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几乎用掉了我的业余时间甚至睡眠时间。“文过是非”公众号最初从报纸专栏而来,无意中我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路——需要每天写出2500字的体量来——这当然比时评或者社评累多了。无形之中,它迫使我的写作必须更快。同时带来另一个后果:写千字文太轻松了。
累无法避免,但每天从中得到的快乐,远远大于劳累。突然发现,码字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有位作家曾说,写作并非为了生存,而生存是为了写作。我并非作家,但感同身受——就像在国庆黄金周期间一连六天写出“闲侃黄金周系列”,前同事方勤说,这样过黄金周,自然也是醉了——这是真的。我可以在休息中写作,也可以在写作中休息。正如写出那篇《〈亲爱的〉陈可辛:深圳欠你一枚簕杜鹃勋章》一样——
我到底是在工作还是休息?我也不知道。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