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委为什么“急转弯”?

标签:
深圳交委为什么“急转弯”?停车调节费再辨析 |
深圳交委为什么“急转弯”?
——停车调节费之再辨析
胡文
不到两个月,深圳交委来了一个“急转弯”。
昨天深圳各大媒体报道:争议巨大的深圳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迎来重大转机,征收方案或将不按停车时长收费,而是按次收费,最高60元/次;非经营性停车场不再免收调节费;非工作日不征收停车调节费。10月13日,深圳市交委发出公告称,10月23日将就调整后的方案召开听证会第二次会议。就同一事项,深圳首次召开2次听证会,开创了行政决策听证会全新模式。但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其中又意味着什么?
二次听证意在掩饰“急转弯”
深圳市交委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举行深圳市征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听证会第二次会议的公告》称,将在2014年10月23日,举行“深圳市征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听证会”第二次会议。深圳交委特别强调,“本次会议是‘深圳市征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听证会’的组成部分,是8月21日听证会第一次会议的延续。”
个人认为,之所以如此强调这是一个延续,原因大致有二:一、自己找个台阶下;二、掩盖一下“急转弯”的实质。因为从按时征收到按次征收,这是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堪称“急转弯”毫不为过。当然,这也可以说是顺应民意,从善如流,的确值得肯定。但是,公众也有一些疑惑:以专业见长的深圳交委的“急转弯”,是否恰恰意味着,此前的方案的确过于操切,而不得不通过这个“急转弯”进行矫正呢?
更有媒体发现,其实在2013年深圳发布的调节费建议方案中就提出了按次收费方案。但在今年8月21日听证会上,按次征收方案这盘菜压根儿就没有端出来。当时,听证代表金焰便提出了“按次收费”的建议。但是,金焰当时提出的“按次收费”无人接茬。但是,事隔不到两个月,按次征收方案这盘菜又突然现身,这着实让公众费解: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新方案:负担降低 更显公平
不管中间发生了什么,按照新的方案,的确降低了车主负担,体现了公平和合理。
若按此前按时长征收方案,收费标准太高。如原方案二,上班族一天在早晚高峰到达单位,正常上下班一般停车时长(08:30-18:30)按10小时计算,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为120元,加上现有路外停车场经营性停车收费(每天最高60元),停车收费共计为180元。而如果是按次收费的话,上班族一天将车辆停放在停车场,早上8点30分进入停车场,18点30分出停车场,则停车调节费为方案二60元/次,加上现有路外停车场经营性停车收费(每天最高60元),停车收费共计为120元。
新方案还将所有的路外停车场纳入了收费范围。此前,明确区分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停车场,导致认为极不公平。而新方案规定,除了小区的月卡住户可免交调节费,其余停车行为都属于调节费收取对象范围内。
新旧方案都对停车区域进行了区分,但是此次一类区域中,只有罗湖、福田、南山、前海等区域的中心城区被列为一类区域,其余如宝安、龙岗、龙华等区域的中心城区则被归为二类区域。
新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停车调节费与停车时长脱钩,而是按停车次数收费。如果是早高峰入停车场,晚高峰期间出停车场,才会收取基准价,即40元/次或者是60元/次的调节费。这也符合了引导错峰出行、减少开车次数的原则。如果是按照按次收费的方案,则上班族如果开车上下班,每天多缴纳的费用为60元/次的调节费,一月按照22个工作日计算,则多缴纳1320元停车调节费。
对于这个方案,不少人反映:在收费上合理多了,没有那么激进了。最重要的是,不仅注重了公平,而且给了出路——比如分时段错峰出行。客观来说,至少在“文过是非”8月31日发出的《深圳交委为什么红?》一文所提的相关问题,深圳交委对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这是值得肯定的,公众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
依然大有优化空间
当然,还是有人提出:路边停车收费后,把车赶往了停车场。但接着停车场又要征收停车调节费。这在逻辑上明显冲突,交委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对此,相关人士表示,其理念还是统一的:即通过同时提高路边和路外停车场收费,提高你的用车成本,减少你的购车欲望,从而在不限购、不限外的条件下,达到遏制汽车快速增长的目的。
不过,我认为,这一方案还有优化空间,特别是在激发深圳人主人翁热情和大数据的挖掘方面更是如此。
这些天,微信对比北京深圳天气和空气状况的文章不时涌现,这绝对是拉仇恨的傲娇表达。但是,临近冬天的深圳差不多要跟蓝天白云说再见了。回想大运期间的自动停驶,我们能否采取更为快乐和富有成就感的激励措施?我认为,完全有这个空间和可能。
以经济手段调节车辆增长,本质上依然是一种“以罚代管”治理思路的延续。但事实上,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阴霾密布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车主对于这个城市的爱心和呵护从心底里激发出来,让更多的人自觉停驶?
在《深圳交委为什么红?》一文中,我提出,鉴于路边停车收费尚在推行之中,可以待铺开之后观察效果。而事实上,以中心区为例,许多白领已经放弃开车。甚至已经出现有人因为连续被罚三次高达1500元的罚款后,已经将车卖掉的现象。可以想象,仅是路边收费的全面铺开,就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放弃开车。如果达到某一临界点,停车调节费或许都无需出台了。
更有业内人士分析,深圳汽车保有量迅速突破300万辆,恐怕并非正常现象。这两年车商一直炒作限牌,并声称在公务员完成车改后就会限购。公务员购车和恐慌性购车叠加,造成了许多人提前购车。另外,一些外地炒家因为押宝限牌,购买了大量深圳牌照汽车,但这些车辆并没有在深行驶,这同样造成了深圳汽车的暴增。能否利用大数据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一个直观判断是:深圳上路行驶的车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而此前的决策的确过急过重了。
更为重要的是,不少深圳人已经自觉践行绿色出行,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不信的话,不妨在各个小区做个调查:在9点种时,还有多少私家车趴窝不动。以我所在的小区为例,至少有1∕4乃至1∕3的汽车停在地库没有出行。能否利用大数据并辅以调查,得出更为可靠的数字。而全市每天上路行驶的车辆肯定远远低于300万辆。对于那些已经停驶的车主,难道不应该施以奖励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