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中国最冷漠OR最互联网城市?

(2014-10-06 10:18:07)
标签:

深圳

中国最冷漠的城市

还是中国最互联网城市

深圳:中国最冷漠OR最互联网城市?

——闲侃黄金周系列之五

 

胡文

 

昨天发出的《深圳:中国最不为人情所累的城市》一文,无疑戳中了深圳人的G点,也戳到了许多人黄金周的痛点,一天之间被网友疯转。但是,客观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硬币的A面而已。而B面是,深圳是不是中国最冷漠的城市?中间的语境转换,任由你去琢磨。

 

诗人曾野,有过这样描写深圳的诗句——

 

在这冰冷的城市

听到一句温暖的话

简直像听到一声枪响一样

 

更为年轻人熟悉的,是快男陈楚生那首《有没有告诉你》——

 

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没有见过的霓虹。

看不见雪的冬天不夜的城市,我听见有人欢呼有人在哭泣。

 

同时收录了这两首作品的《深圳记忆(1949-2009)》中,编者南兆旭又在书的扉页上写道——

 

献给深圳

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难以表达对你的情感

献给所有的人

所有为这个城市奉献了思想、力量、青春、年华、血汗、泪水甚至生命的人

 

那么,哪一种感受更真实?

 

不串门的牛逼源头

 

说深圳是中国最冷漠的城市,依据无非两条:一是不与陌生人说话,二是不到邻居家串门。对于后者——左右邻居多年,都不知对方姓甚名谁——这确是实情。不仅平时不串,黄金周不串,春节更不串。但我恰恰认为,这是深圳的最大特点和牛逼之处。借用一部多年前描写深圳的小说名字,这是因为——《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微信上有一种称呼叫“点赞之交”。与之相映衬的是,就是深圳邻里之间的“点头之交”。其要诀是,我们虽然同居一个小区或者为邻,但我们之间的交往“点”头为算,并且“点”到即止:我不会进入你的私人空间,你也不必介入我的个人生活。如果连点头都免了,那意思更是明了:咱们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最好。

 

不串门的源头源自哪里?我认为,恐怕源自深圳的住房制度改革。

 

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住房制度改革,最早打破了单位对人的束缚。福利分房是全市所有符合资格的人在一起打分,入围后选房交款。这就决定了:你的邻居多半不是单位的同事。如此,不串门便有了现实基础。可以想见,如果在同一个单位或者旧村,不串门不可想象。

 

为何深圳人不爱串门?原因很简单: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所致。而家是最能够放松和减压的地方。“躲进小楼成一统”,“我的地盘我做主”,如果有人如不速之客偏不识相前来串门,那好比突然打进手机的陌生电话一样。

 

我以为,不串门,自然就少了家长里短和流言蜚语。邻里关系反而变得简单和易处。就算情侣吵架或者夫妻动手,邻居们也是见怪不怪、安之如素。久而久之,一种新的社会规范由此形成:不管闲事,做好自己。在这种氛围中,自由、自主、自立的因子持续生长。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责任和担当如影随形。

 

如果还不能理解,那不妨换个角度:在深圳,即便关系再好,但也不会轻易请你在家吃饭。其实,不串门就是守护边界和把握尺度。不打听、不干涉,不掺和,就是邻里和谐之道。

 

防范心的历史路径

 

认为深圳是最冷漠城市的另一依据是,深圳人不和陌生人说话——他们戒备心强,防范心重。

 

这种现象我倒不否认。20世纪90年代,当时就有一个说法,“不丢三部单车不算深圳人”。在我的女同事中,马路上被抢了项链的不计其数。最惨的是摄影记者李振岐,一米八几的大男人就在报社附近被飞车抢夺拖拽,整个人被拉倒在路上,脸部被严重挫伤。这种情景,至今依然让人后怕。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形当时是在整个珠三角都普遍存在,而广深最为突出。后来严厉的禁摩限电,都与这种惨痛记忆有关。

 

我倒是觉得,“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合理存在。俗话说,“不是猛龙不过江”。人们在观察深圳时,往往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即深圳在吸引优秀人才和行业精英的同时,自然也吸引了各种“顶尖”罪犯。各种最新型的犯罪,往往是从深圳发端的。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电信及网络诈骗案件,深圳更是重灾区。“不和陌生人说话”,现在变成了“不接陌生人电话”。

 

2009年10月20日,发生在南山外国语学校门口的学生绑架案,罪犯邹春正是通过搭讪而骗取了被害同学的信任和帮助。我一直在想:这于教导孩子热心助人的父母来说,是怎样一种撕心裂肺和价值崩溃?!因此我认为,至少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不与陌生人说话”是正确并可取的。

 

犯罪经济学,同样在深圳得到了充分验证。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在担任深圳市政法委书记时就多次强调:要抬高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比如同样是抢包,在深圳抢个包可能等于他在内地抢半年,其作案动机就会很强烈。当警力大量压向路面时,作案脱逃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

 

事实上,随着路面见警率的增加以及无处不在的天眼工程,深圳路面犯罪现象已经大为减少。而U站服务的出现,更给城市带来一些暖意。可以相信,“不与陌生人说话”会针对不同的情况,并越来越少。这也是一个城市成熟的标志。

 

互联网重构社群关系

 

不与陌生人说话,不到邻居家串门,并不意味着深圳人就成为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他们往往通过兴趣和爱好发生连接,成为一个个十分活跃的群体。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

 

在深圳,各种社群层出不穷。每逢周六,在深圳体育馆,就有大批的徒步一族相约集合和出发;而在梅林一村肯德基餐厅,徒步二线关的集合人群总是一拨又一拨。至于登山、骑行以及马拉松爱好者,更加细分和专业。甚至你到梧桐山顶,摄影发烧友又分拍日出的、拍晚霞的或者拍云雾的——“术业有专攻”到了极点。仍以南兆旭为例,他组成了自然笔记小组,几乎堪称深圳动植物的“活字典”。北大1898会馆同样也是一帮在深的北大同学众筹运作,这,难道不是互联网思维?

 

在移动互联时代,这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社群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即人的连接不再以居住地点为中心,而是以兴趣爱好为驱动,不断进行延展。对于圈内的人,彼此高度认同玩得很嗨;而对于圈外的人,自然形同路人,视而不见。

 

这番梳理之后,最冷漠城市之说就可作如下辨析:与其说深圳是中国最冷漠的城市,倒不如说深圳是中国最互联网的城市。除了互联网普及率这一当之无愧的硬件指标外,深圳无疑是中国最具互联网思维和情怀的城市:如果志趣不同,邻里之间,即便近在咫尺,也是犹如天涯;志趣相投者,哪怕就是天涯,也是近在咫尺。这便是互联网时代的深圳生存方式。

 

想象一下这副场景:邻里之间不串门,像不像一个庞杂的饭局上,各自把弄和醉心的,却是各自手机?

 

这,太正常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

 

深圳:中国最冷漠OR最互联网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