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交给85后

标签:
北上广深把世界交给85后 |
把世界交给85后
——深圳侃房系列之外二篇
吴晓波曾说,把世界交给80后。
若让我说,不用你交,世界已经是80后的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像80后一样,让85后同样拥有未来和世界?
尽管已经想到可能引爆一个话题,但没想到真的戳到了那么多85后的泪点。85后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夹缝年代。面对未来,85后或许会有30多年前的那个追问:北上广深,为什么越走越窄?
看到李秀明的选择,那位同样熟悉成都的“85后”的朋友说,成都三环内的房子也很贵啊,三万以上,龙岗龙华的房价比成都市区还要便宜。我对她说,那你劝劝李秀明吧!她说,劝过,拉都拉不住。他去成都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对的人。谁让成都那么多美女呢?
看吧,当房子和爱情、婚姻甚至孩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会更加复杂。同样作为85后,文友“大猫”却是另外一想法——
“我和在广州的女友,刚刚在番禺新城买了房,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小区——比罗岗那边的楼盘要好得多。120平方米差不多要150万。3成首付款是我已经过世的爸爸留下的。这个房子是我和女友共同买的,一同供楼,每个月供楼款都要花掉我们工资的一半。所以,当初十分纠结。女友说,一旦买房,我们就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旅游了。其实,我们并非刚需族。但我的想法是,通过供这个楼,把我和她的关系稳定下来,同时给她一个安全感。至于将来,其实并没有打算居住在那里。”
作为85后,文友“Miss.A”说,这个话题真的说到心坎了。喜欢深圳,却畏惧房价。她说——
“我喜欢福田南山的房子,交通和硬件设施配套,是我首先考虑的要素,但是普通均价都在每平2.5—3万元甚至更高,如果现在我自己买一套单身公寓60平以内,加上精装保守估计是170—200万,这对于我现在的收入状况,即使家里给首付,我每月也付不起房贷。而且单身公寓多为投资所用,如果以后居家用,面积实在不够。而如果考虑关外的房子,宝安好的楼盘价格都很高,而太偏远的关外对于我个人来说根本没在考虑范围,因为交通的不便利,以及我自己的生活朋友圈子,都觉得不会去选择关外就算一平一万的房子。而中心区的房价如今已经高到我们根本没敢想买房,而有人说,你现在不买,10年后依旧会后悔当初没有先买下来。而对于房价,社会的各种说法不一,我的家人说泡沫经济下的房价势必会降下来,而我却还是觉得房价依旧在飙升,对于有钱人来说买哪里都是一样的,而对于我们来说考虑的因素十分多,而对于我们85后,普遍的工资水平来说,特别对于我一个女生,很自私又实际的说一句,就是按照我现在的工资,且不说自己供一套房,对于以后可能共同供一套房我都不愿意。而很多8090选择房子和选择职业,也是高不成低不就,又要配套设施好又要价格好,而像我们现在住的公租房,确实价格环境可以,但绝对不是长久之计,政府对于部分人才的优惠政策毕竟有限,只是少数普及,而且公租房只能解决一时之需,真正是否能为我们8090提供更好的购房优惠政策,对于我们现在普遍较低的工资水平能否提供与之相符的住房体系,我们心里都没底,且是未知数,只能说,又想在深圳能有所建树但是深圳的房价,却也让很多人打消念头回老家生活。”
“Miss.A”所说的“打消念头回老家生活”,在广州“85后”中也普遍存在。一位朋友说,她周边的85后同事中,许多人是广州工作,老家买房。但问题是,这显然并非长久之计。朋友说,的确许多人都做了撤离的打算。而我所担心的是,就算是故乡,还回得去吗?
关于85后的住房困境,甚至引起了旅居国外深圳老友的关注。“肖锋”同学说,离职与有没房产有关系吗?八杆子打不着。租房就没法活了?国外别说85后,35后都租房呢!
“肖锋”所说没有道理?有,但并不完全。我回复她说,中外文化不同。你不能自己住在香蜜湖里,却用老外的理念给85后说事。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从来都是无限公司。即便到了国外,也要举全家之力置业买房。比如在“大猫”看来,买房既是父亲的遗愿,更是母亲的期盼。同时,还是两个家庭对于未来的共同期许,房子在中国从来不仅仅是一个住所——它承载了中国人无数的情感和寄托。
我问“大猫”,一旦将来和女友因为买房而产生纠纷怎么办?大猫说,如果那样能够更加认清彼此,那也是值得的。而我想说的是,维系情感是不能靠房子的。最终维系情感的,只能是情感本身。
许多85后决意说不能给父母压力。“甲乙王”则有这样一段自述:为了一个女孩,义无反顾地来到深圳——这里的一切让这个大西北的孩子惊呆了。坎坎坷坷待了三年,结了婚当了爹,然后所有的家当都在这里了。没有房、车,我的幸福没有打折。我会长久地待在深圳,它有更吸引我的地方。
倒是“大猫”对85后在深应该先买房还是先买车有所思考。他说,如果买房压力很大,那就买车吧。因为汽车会扩大我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增加效率。我赞同他的说法。或许,这就是深圳汽车保有量迅速突破300万辆的根本原因?但磨刀霍霍的停车调节费,会不会让85后们更觉得生不逢时?
为什么要对85后住房困境如此关注?这是基于对城市的基本认识。在我看来,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各种层次的人和人才,而且同样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组成。这样,一座城市才不至于形成明显的断层,才能保持衔接和持续的活力。85后的住房困境,实际上是对未来和生活是否抱有希望。否则,这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个困局,地产商无疑需要开发更多符合85后需求的住房之外,保障房建设和分配机制里理应有着更为精准的指向,甚至公租房建设能否满足那些已近而立之年、面临结婚生力的85后夫妻更为切合的需要,使他们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住房公积金制度理应更加灵活和具有针对性——公积金原本就源自他们的所得。
让那些热爱深圳的“85后”们有个足够的理由留在深圳。他们,一定会给深圳更多惊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