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陈杰:公租房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正确方向,希望能长期坚持
——2010年1月19日新民网连线专访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董克科,今天是2010年1月19日。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房管局局长刘海生透露,上海市这一轮经济适用房试点全部推广之后,还将研究推出一些经济租赁房,即在经适房中拿出部分房源进行租赁,主要针对那些享受不了廉租房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人群。相关话题,今天我们连线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进行评述。
陈杰:
首先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好的,是走到了正确的道路。因为住房保障问题,就是首先要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解决居住而不是住房产权问题。与我们以前那些出售型的、带有产权性质的经济适用房等政策相比,经济租赁房无疑是正确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其次,住房保障我们要从最需要帮助的人做起,补助这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因为很多人的住房问题是临时性的、阶段性的。所以用租赁的方法,在方向是正确的。
对于下一步发展,我个人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关注。第一个是有没有一个专职的机构来长期做这件事。不要变成一个短期化的、一阵风的事情。住房保障将是长期任务,经济租赁房应该要长期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问题,不要变成一个“贫民窟”,不要集中建造,尽量要混居,分散化,避免出现穷人聚居的情况。
第三个问题,很多低收入的人即使享受低成本的租金,住房对他来说负担还是很大的,还要跟货币化住房保贴联系在一起。
http://podcast.xinmin.cn/2010/01/19/3396021.html
相关链接1:
上海将研究推出经济租赁房
2010年1月19日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栾晓娜
经济租赁房
制度已有了,房源在物色
刘海生昨天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介绍说,本市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经适房、配套商品房以及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公共租赁房等。其中,廉租房主要针对最低收入家庭,本市已多次放宽了其准入标准,预计今年还将放宽。根据计划,2008年到2012年,本市将新增廉租户10万户,再加上2008年前还有2万多户,预计到2012年,本市将累计有12万多户的居民享受到廉租房政策。
经济适用房方面,目前的准入收入标准是人均月收入2300元以下,“我们也观察到真正能够申请买得起的人,差不多是接近这个收入线的人。”他说,而人均月收入在960到2300元当中,可能收入在1000元、1200元、1500元,还是买不起5000元/平方米的房子。
“对于廉租条件享受不了,但买经济适用房又买不起的群体,我们搞一些经济租赁房。”刘海生进一步解释说,经济适用房这一轮全部推广之后,本市将研究推出一些经济租赁房。
经济租赁房是经适房当中的一部分,还是由符合经适房条件的人提出申请,“可能他买不起,或者他现在买得起,但不想把家庭所有的存款、收入全部花在买房上,他还有一些其他的打算,他可以向政府提出租赁。”
但他同时表示,这一块目前仅仅是制度上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要建设,包括廉租房的实物配租、经济租赁房、单位租赁房等,目前都在研究,都作为“公共租赁房政策”,把租赁房结合保障性住房来研究。
单位租赁房
不要变相搞成福利分房
此外,本市还在鼓励支持单位租赁房的建设。根据上海2008年的统计数据,本市已有超过27.4%是非沪籍的但在上海工作、常住的人口,其中包括青年人才等。
“我们去年推了单位租赁房,可以根据大的单位、大的产业园区,政府可以鼓励支持政策,建一些租赁房,满足他们的需求。”他说,这些青年可以先租,有一些经济积累再去买房子。
“对于单位租赁房政策,主要还是看各个单位的自身条件,比如要有土地,而且不能影响自身生产等。”刘海生表示,只要单位有条件,同时又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就可以建单位租赁房,但是要确保是小房型,不要变相搞成过去的福利分房,房子也只能短期出租不能出售。“但不是说每个单位一定要搞,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条件。”
http://dfdaily.eastday.com/d/20100119/u1a682847.html
相关链接2:
杭州首个经济租赁房小区开工
本报讯 昨天,拱墅区半山田园项目开工了,这是杭州第一个经济租赁住房小区,总户数超过4500户,预计2012年可以交付使用。
这个租赁房小区地处半山、皋亭山、鸡冠山和上塘河之间,山体都不高,有山景之美又不遮挡光线,目前周边还没有住宅小区。昨天开工的这个项目体量很大,地上建筑面积有近30万平方米,有31幢高层、小高层住宅,3幢单身公寓楼以及1幢服务中心楼,户型面积有35平方米、50平方米、60平方米和63平方米四种,总户数超过4500户,差不多是4个桂花城的规模。
据了解,这个经济租赁房小区面向的还是“两个夹心层”。试点房源一共97套,其中,针对符合经济适用房准入条件但暂无力购买的“第一个夹心层”试点房源有52套,针对不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又暂无力购买商品房的低中收入的“第二个夹心层”试点房源有45套。本报记者詹丽华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01/322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