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陈杰接受香港电台专访:谈上海经济适用房的再启动
上海不适合搞经济适用房——香港电台2009年12月17日连线专访
專 題 訪 問
復 旦 大 學 住 房 政 策 研 究 中 心 執 行 主 任 陳 杰
話 題 : 上 海 經 濟 適 用 房 再 度 啓 動
http://www.rthk.org.hk/rthk/pth/ezone/20091217.html#aboutthis
在线收听,点击“收听”,从第30分钟开始
基本观点:
1. 上海不适合搞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都已经搞了10多年,已经被证明对控制房价、对促进民生都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已经破产,提不起社会的希望。很多地方也已抛弃经适房,转向别的方式。当前住房保障必须提出新的办法,找出新的突破,原来方式继续下去,会耽误住房保障的大事,后果很严重。政府其实也知道经济适用房问题很大,不是个好办法,但更多是靠习惯,“就熟不就生”,觉得这个熟悉、有经验、好操作、看起来见效快,所以硬着头皮、顶着批评也要上。只要出政绩、好交代就行,对科学性、有效性、长期性就没有那么多考虑了。但上海住房保障局面这么复杂,老经验行不通的,应该敢于创新的、敢于为天下新的,不能再炒十几年的、还被证明很不好吃的冷饭。
2. 经济适用房盖的越多,上海房价越高。道理很简单,经济适用房用地挤占了商品住宅房的用地,使后者供应减少。但经济适用房供应的对象“原理上”是跟商品住宅房区别开的,不会减少后者的需求。房价自然上升。即使增加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的收益,也是以“夹心层”、中产阶级为之买单为代价,后者代价沉重。
3.
4. 经济适用房搞价格双轨制的基础是存在一个收入准入线,然后把人群一分为二,非此即彼。这条线非常尴尬,不可能客观、科学,空间太模糊了。定低了,买得起没资格,有资格买不起,经适房销售不出去;定高了,供应不起。上海划线在人均年收入27600元,居然比上海平均收入还高,哪里可能一半的人都可以去住经济适用房。不够分,那就只能摇号,摇号其实是很荒谬的事情。人均年收入27599元的人和收入为0元的人一样的机会,还不荒谬么。任何时候,只要比收入准入线低一元就有机会中大奖,多一元则毫无机会,要去忍受高市场房价。奖懒罚勤。
5. 出售经济适用房与以住房应该“以居住为主”的方针完全背离。如果连保障性住房都要求有产权,都带有投资属性,何以要求商品住房能实现“以居住为主”?最低收入都有权利、有机会拥有自己住房,中间收入、夹心层何以安心租房?向低收入者出售保障性住房,隐含政府公共职责超越“住有所居”,成了 “住者拥有产权住房”,但这个责任政府背不起!也不应该背。
6.
7. 经济适用房不能解决住房保障中最急迫问题。财力分配有限必须有个优先次序,最低收入就家庭怎么都买不起,只能用租赁性质的廉租房以及租金补贴来解决,这应该是当前重点。新移民中“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事实上比老上海人中住房困难户更急迫,前者是上海未来发展希望的寄托,后者至少还有通过拆迁进行住房改善等希望。“夹心层”最需要的是周转性、过渡性住房支持,小户型经济适用房不能满足他们未来住房需要。
延续阅读:东方早报2009年12月25日
“要弄清的一个概念,住房到底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马瑜代表说,我国人多地少,宜居土地原本不多,在上海更是寸土寸金,住房本质上是“民生保障”,它应该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既然住房是消费品,那么,就应该抑制房产投机。“对投资型住房征收所得税和物业税,不但有利于税收,更能遏止脱缰野马般的高房价。”马瑜说。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9-12/25/content_179738.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