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杰:上海不适合搞经济适用房——香港电台2009年12月17日连线专访

(2009-12-27 12:05:00)
标签:

杂谈

陈杰接受香港电台专访:谈上海经济适用房的再启动

上海不适合搞经济适用房——香港电台2009年12月17日连线专访

 

專 題 訪 問
復 旦 大 學 住 房 政 策 研 究 中 心 執 行 主 任 陳 杰
話 題 : 上 海 經 濟 適 用 房 再 度 啓 動

 

http://www.rthk.org.hk/rthk/pth/ezone/20091217.html#aboutthis

在线收听,点击“收听”,从第30分钟开始

 

基本观点: 

1. 上海不适合搞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都已经搞了10多年,已经被证明对控制房价、对促进民生都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已经破产,提不起社会的希望。很多地方也已抛弃经适房,转向别的方式。当前住房保障必须提出新的办法,找出新的突破,原来方式继续下去,会耽误住房保障的大事,后果很严重。政府其实也知道经济适用房问题很大,不是个好办法,但更多是靠习惯,“就熟不就生”,觉得这个熟悉、有经验、好操作、看起来见效快,所以硬着头皮、顶着批评也要上。只要出政绩、好交代就行,对科学性、有效性、长期性就没有那么多考虑了。但上海住房保障局面这么复杂,老经验行不通的,应该敢于创新的、敢于为天下新的,不能再炒十几年的、还被证明很不好吃的冷饭。

 

2. 经济适用房盖的越多,上海房价越高。道理很简单,经济适用房用地挤占了商品住宅房的用地,使后者供应减少。但经济适用房供应的对象“原理上”是跟商品住宅房区别开的,不会减少后者的需求。房价自然上升。即使增加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的收益,也是以“夹心层”、中产阶级为之买单为代价,后者代价沉重。

 

3.  经济适用房的核心是搞价格双轨制,古今中外,价格双轨制有成功的先例么?经适房价格是周边商品房一半还不到,每平方米差价5000-7000元,每套住房就可套利30-40万,即使是有限产权(个人与政府7:3分享),买者也能套利大部分,这么一个大钱包,谁能拿到谁拿不到,还不是搞管制的人说了算。一边是货币经济,一边是行政管制,权力有价,人为制造“寻租空间”。鉴别和控制成本很大,即使能控制住寻租,每年政府投入鉴别的成本也非常浪费社会资源,政府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而且事实上,当前中国社会,只要有“利差”,得益最多的一定不是普通老百姓,肯定公务员等体制内人士优先,这些人开低收入证明太容易了,就算假证明被查出来了,能有任何惩罚么?在寻租成本非常低、寻租收益非常大的背景下,寻租根本无法控制。保障住房一定要从消除谋利空间入手,让收益与成本基本匹配。否则打着民生旗号的住房保障,只会加剧社会不公正,败坏政府声誉。

 

4. 经济适用房搞价格双轨制的基础是存在一个收入准入线,然后把人群一分为二,非此即彼。这条线非常尴尬,不可能客观、科学,空间太模糊了。定低了,买得起没资格,有资格买不起,经适房销售不出去;定高了,供应不起。上海划线在人均年收入27600元,居然比上海平均收入还高,哪里可能一半的人都可以去住经济适用房。不够分,那就只能摇号,摇号其实是很荒谬的事情。人均年收入27599元的人和收入为0元的人一样的机会,还不荒谬么。任何时候,只要比收入准入线低一元就有机会中大奖,多一元则毫无机会,要去忍受高市场房价。奖懒罚勤。

 

5. 出售经济适用房与以住房应该“以居住为主”的方针完全背离。如果连保障性住房都要求有产权,都带有投资属性,何以要求商品住房能实现“以居住为主”?最低收入都有权利、有机会拥有自己住房,中间收入、夹心层何以安心租房?向低收入者出售保障性住房,隐含政府公共职责超越“住有所居”,成了 “住者拥有产权住房”,但这个责任政府背不起!也不应该背。

 

6. 出售经济适用房看似短期解决了一些问题,其实后患无穷,政府将不停盖房子但始终赶不上新增需求。市区土地越来越急缺,盖一片经适房少一片,商品住房价格更高,政府未来保障房源枯竭。土地出让金损失巨大,每年400万平方米经适房,土地出让金损失至少160亿,才不过解决5万户,而且这5万套住房都沉淀下去了,形成不了滚动循环利用。现在是穷人就一辈子是穷人么?没有动态发展观念。

 

7. 经济适用房不能解决住房保障中最急迫问题。财力分配有限必须有个优先次序,最低收入就家庭怎么都买不起,只能用租赁性质的廉租房以及租金补贴来解决,这应该是当前重点。新移民中“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事实上比老上海人中住房困难户更急迫,前者是上海未来发展希望的寄托,后者至少还有通过拆迁进行住房改善等希望。“夹心层”最需要的是周转性、过渡性住房支持,小户型经济适用房不能满足他们未来住房需要。

  

延续阅读:东方早报2009年12月25日

      几年来,有一种误区,以为解决住房问题,就是要依靠市场化增加供给,让人人都买房,人人都有产权。”上海市人大代表储敏伟代表说,这个思路实在是偏差不小——发达国家公益性廉租房的供应量都在40%以上,德国更达到了60%;如果我们只盯住“产权”不放,要想解决住房问题,那任务可太艰巨了

  “要弄清的一个概念,住房到底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马瑜代表说,我国人多地少,宜居土地原本不多,在上海更是寸土寸金,住房本质上是“民生保障”,它应该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既然住房是消费品,那么,就应该抑制房产投机。“对投资型住房征收所得税和物业税,不但有利于税收,更能遏止脱缰野马般的高房价。”马瑜说。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9-12/25/content_17973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