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住房补贴:补“人头”还是补“砖头”?
——《解放日报》2008年4月17日07版“观点”
(有点晚,却是刚刚才发现,还是自己从网上搜索时无意间看到的,报社都没有通知我)
_sina_#8221_word__纠矗凑丈缁岣@幕驹颍》勘U嫌Ω靡镏切┳钚枰镏娜恕>檬视梅康奶跫哪怕是最严格、最苛刻地执行,能帮助到的也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经济适用房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因为能考虑买房的人,已经不是最困难的;而买下来的时候是穷人,不代表后来也是穷人;此外,穷人聚居会形成贫困陷阱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等,这些道理已有充分的证明。
那么,白领为什么特别迫切想买房子?是因为当前国内租房确实不够方便。本身从住房市场结构完善的角度,从促进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我们都很需要一个发达的租赁市场。国外有研究指出,刚毕业的人过早买房子,对个人职业发展很不利,会被局限在住所周边,不敢跳槽,更不敢流动到别的城市,即所谓房产陷阱(homeowner
需要明确的几点是:一、中国住房已经不纯粹是总量不足的问题,而更多是分配问题;二、平抑房价要从发展租赁市场,尤其是公共租赁市场入手;三、限价房会导致价格信号失真,各方都无法知道市场真实情况;四、以发放住房补贴的形式来帮助低收入者不会引起大的市场房价和租金上升。
很多决策者也知道补“人头”相对于补“砖头”的好处,但特别顾虑补“人头”会进一步抬升房价和租金。其实,保障对象的住房需求属于较低端的住房需求,不会对普通商品房造成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经济学上有句话,需求创造供给。低收入者现在很难从市场上租到合适的房,表面上看是供给不足,实际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如果政府能切实增加这部分低收入者对住房需求的实际支付能力,就可以引导这相应的供给被创造出来,大量闲置的存量房资源、特别是老公房都会被盘活起来。这样,就与发展公共租赁市场结合起来了。
我作过一个简单的估算。以上海这样的城市为例,1500元/月基本可以在中环附近城区租到较理想的二室住房,1年就是1.8万元。假如一个城市的住房最困难家庭约有10万户,对这10万户家庭的房租实现全额补助,需要18亿元。更何况实际不需要全额补助。以平均每户补贴租金一半为考虑,18亿元可以每年帮助20万家庭大幅度改善住房状况。如果用于建设60平方米户型的经济适用房,18亿元财政资金仅够支持建造1万套(以每户每平方米补贴3000元为计算),10年180亿元(静态)投入才能供应10万套经济适用房,而且更大的问题是,这10万套又给了谁?每户每平方米3000元的补贴只够把当前上海市区平均10000元/平方米的市场价格拉到7000元/平方米的优惠价,或者郊区的8000元/平方米拉低到5000元/平方米。即使是后者,对于真正的低收入人群仍然是解困无望。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8-04/17/content_125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