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总体上,笔者认为,楼市的行业性回暖是迟早的事情。但笔者同时认为,行业性回暖,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企业的日子就能好过。
笔者认为,只要宏观调控没有大的失误,2007年夏天的房价疯涨应该是中国楼市最后的疯狂了。2001年至今的房价一直高高脱离收入基本面,有很大因素是房价的补偿性增长,长期在计划体制下被压制的住房需求的释放,供需严重不平衡导致。但1998房改至今已10年,购房主力军——35岁以上人口中,有住房实际购买力的都已基本买下第一套房,未来支撑住房市场需求大局的,主要是新增城市人口。
这部分人口毕竟有限,而且年轻人为主,购买力有限,再有就是35岁以上人口中的“二套房”、“多套房”带有投资性的需求,而“二套房贷”政策正是打中了这个要害。而且这些购买力相对更加理性和挑剔,弹性也很大。这意味着,买方市场的时代即将到来。所以,即使整个行业的寒冬过去,内功不足的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压力依旧,不少开发商的日子照样会很不好过。
去年进行过度扩张的房地产企业,表面上一片繁荣,留下了各种难以消化的严重后遗症。据各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报披露,现在中国绝大部分上市房地产公司的速动比率都小于1。除此之外,大部分公司资产负债比都较高,其中富力地产达到了146%。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新商品房的销售额为2.9万亿人民币,而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当年1?11月份交纳的土地出让金就有9130亿元人民币,全年的数据应该超过1万亿元。如果再考虑巨额的拆迁成本,去年开发商花在土地的总成本可能就几乎与全年的销售收入差不多了。一般来说,一个房地产商从拿地开始申请报建到预售,一般是8?10个月的时间。这前期的地价、拆迁、广告费用、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都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一旦资金链跟不上,就不仅前功尽弃,还立即有生存危机。
在全新的产业和宏观环境下,房地产企业要生存,首先要练好融资功夫。目前国内众多房地产企业还是高度依赖银行信贷融资,楼市热炒时候,资金回笼很快,银行也愿意慷慨垫付大批前期资金,不觉有任何问题。银根一紧,相当多的开发商资金链就十分紧张,随时都可能断裂,不少实力一般而去年又过度扩张、到处拿地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奄奄一息。有些开发商不得不选择同业拆借来缓解燃眉之急,同业拆借的成本往往很高,有报道称房企同业拆借的年利率可能达到40%至50%。
很多有远见的房地产企业则早已深明房地产业资金密集型的特点,深知房地产开发中“资金为王”的道理,为此而早早就未雨绸缪,在资本市场上扩展各种融资渠道,
IPO上市、借壳上市、再融资(增发、配股、发债)等等,在宏观经济出现剧烈变动的时期,这些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方式,保障了公司的资金链安全。房产企业的IPO上市在2007年造就的辉煌,在未来可能难以复制。证监会有关官员日前表示,对募集资金用于囤积土地、房源或用于购买开发用地等的IPO,将不予核准。实际上,现在几乎每一个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找到境外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如金地集团与UBS(瑞银集团)合作,包括在境外共同发起设立房地产投资合伙企业,首期募集金额将在2?3亿美元。此前,金地已经和荷兰ING房地产基金有过合作。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从紧、银行融资紧张的格局仍然维持相当长时期,多渠道融资成为房地产公司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国人民银行4月10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表态,将择机推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品,有可能将带来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全新局面。
房地产企业要生存的第二项内功是品牌化。企业品牌正成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住房消费者在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市场成长的背景下,会对购买商品住房越来越挑剔,企业的品牌含金量就会成为消费者挑选住房的主要参考依据。
第三,地域转战。房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强,对于那些实力较弱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已经很难与大型企业在一线城市里硬碰硬地争夺土地和资金,转战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可作为生存和发展之道。
第四,重组、兼并,或退出。房地产业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生存标准也会越来越高,实力不济的房地产企业,如不能在母集团内股东注资、财务重组、吸引外来注资,或在业内实现兼并,强强联合,做大做强自己,不如就趁手中的土地和楼盘资产还算在较高点的时候主动退出。不过这时候,笔者以为要遏制外资借机大肆低价收购,“禁外”令需要重申。
拿业内某重量级人士的话说,“百日之内房地产行业将有巨变”,指的就是行业内的大规模重组分化势在必然。还有人断言,“3~5年后将只有3%~5%的企业存活”,虽然有夸张成分,但并非没有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