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忽悠者有罪——《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10月8日“经济学者

(2007-10-09 18:13:00)
标签:

杂谈

 忽悠者有罪

陈杰 2007-10-8

——《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10月8日“经济学者说”之十九

   几个月前,国内证券界某权威媒体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很是耸人听闻, “上海(房价)一月内暴涨七成”。当时也正值上海住房市场特别是某些热点地段重新大热之时,市场上草木皆兵,这篇文章一出顿时在互联网上到处转载,再加上同期其他媒体很多类似的报道,市场上越发人心惶惶,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然而,这篇具有这么爆炸性标题的报道所着重依据的,不过是某连名字都没敢标明的楼盘在当月开盘价涨了七成。先不论这个依据是否存在,又不是国家机密,这个如此涨价的“牛盘”名字为什么就不能说清楚呢?就算当时真有某个楼盘真这么在一月内暴涨过一次,如何就能从一个楼盘的七成涨价引申成整个上海房价一月内暴涨七成?这几个月上海房价有很大反弹确实是事实,但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平均每月仅新增一手住房上市面积就超过100万平方米的超级大城市的房价,怎么可能在一个月内涨幅超过70%?这是稍微有点理性的人都能想到的。

    然而这家媒体腔调不改,近期故伎重演,又在散播“房荒论“、“上海楼市狂涨论”,其所依据的又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不具体指名的消息,如“静安区某房子三天暴涨50万”,“某些热点楼盘又在彻夜排队等候”等等。近期随便看看网上,类似这样的媒体报道几乎到处都是。共同特点是,三成真七分虚,其造假程度直逼某些开发商的售楼地图。真真假假中,市场气氛越不平静、越混乱,这些媒体才越高兴。

    房地产市场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不充分。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栋房子,每栋房子的价格都不一样。而由于房子总价值的巨大,对于消费者来说,往往又需要知道整个所居住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房价情况才能做出最后的选择和判断。但现代城市规模这么大,实际中又很少有人有能力去通盘了解整个区域范围的房价动态,这时候媒体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了。特别在官方房价信息往往发布滞后时间长、贴切度又不是很高的时候,相当多的老百姓都非常依赖媒体来获取对本地房地产大势走向的信息。但不得不说,当前很多媒体在进行关于房价的新闻报道时表现得很不够专业,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心。有些媒体就是一副惟恐天下不乱的样子,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

    当然这部分媒体可以说,我们的标题是一回事,文章内容又是另外一回事。还可以说,我们媒体就只关心局部热点,我们就只报道这些个案,我们只提供线索和材料,关于全局、关于整体,读者可以自己去思考和分辨。然而在一片喧嚣之中,人们在阅读时又有几个人耐心看完报道全文再去冷静思考、慎重分析,绝大多数人往往都是看个标题了事,然后就到处口头相传、以讹传讹。

    房产市场是很容易出现恐慌性购买或抛盘的,一旦来临,来势凶猛,再强的政府干预也无法遏止,因此特别需要稳定平和的市场秩序。有些媒体在市场上升阶段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甚至鼓动、制造抢购混乱,让本来还算合理的房价上涨一有小升就不可收拾。他们同样喜欢在房价稍微低迷或有所走低时就大呼小叫“崩盘了,崩盘了”,弄得市场上人心惶惶。当然,我不会把房价涨跌全部归咎到媒体身上,其最终根源还是基本面的作用力,但中国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持续混乱的市场秩序之中,有些媒体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稳定房价,实现市场的理性运转,保证房地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业的所有相关从业人员理应有责,媒体更是责任重大,理应严格自律。不然就该有相应的法规来约束虚假新闻、夸张新闻的肆意出台与泛滥。

    现在政府在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整改,对市场交易秩序进行整治,而媒体新闻的理性客观也应成为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与规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http://www.china-crb.cn/HTML/2007/zhuanlan/2007843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