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解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考作文密码——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为例

(2022-04-27 17:10:47)
分类: 我们的声音

试解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考作文密码

——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为例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树立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新高考实施以来,传统文化已成为高考作文热门主题之一;传统文化重返大众视野,并成为热点,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反思。作文是高考的重头戏,历来备受关注,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高考作文包含着多个密码信息,有数字密码,有文化密码,有情感密码……解读高考作文,须从宏观上俯瞰,从客观上进行剖析,从整体到个体的联系进行逐层解读。那么,如何解读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考作文密码呢?笔者尝试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为例进行试探式解读。

 

一、原题呈现,审视凝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试解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考作文密码——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为例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文题解读,逐层剖析

漫画的价值,在于寓意。以书法为漫画,其寓意更深。尤其以“人”字为书写内容,把为人之道与书法之道融合一起,具有教导、传承的作用,在鉴别与审美中起到文化传承的功效。作文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借此暗示审题要参悟为人之道,新时代青年要在为人处事上有所担当,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唤醒新时代青年要写好人生的每一笔,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四幅图画既独立又统一,有先有后,呈递进式,如人生轨迹。

1.以书法的形式呈现,本身蕴含中华文化之传承。而以“人”字的起落笔为内容,则蕴含为人之道。写“人”就是学做人。“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暗指人之初起步之不易,又暗含年轻人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所谓凡事开头难。“藏而不露”则指为人要谦卑,要有君子之品行;要沉得住气,更要暗藏实力。书之初为人之初,这与中华文化根源相契合。

2.“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此为人生第二阶段。此阶段已渐见成熟,暗含做人要踏实坦荡,做事要稳重公正,走正道行坦途,中通外直,不为外物所动,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不偏不倚,便是守道以礼。人是这样,国是如此。由字到人,由人到国,这是一种文化的升华,在结构上也体现出层次。写好撇捺,便有了根本的人格。格局决定结局。

3.3“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可以理解为思考人生。现实中很多人一开始走得顺风顺水,却在最后栽了,是因为缺乏深远的思考,贸然激进,急于求成。所谓,无远虑必有近忧。成功,总要经历一番寒彻骨;迂回,是反思是总结。一旦冒然,往往功归一溃。预示人生最后要把好关,守好道。

4.“人”字处于方格内,预示着格局,立好根基方能有所作为。写字定好格,结构比笔画还重要,做人要立人,立人须立德。“描红”是中国红,是奋斗的人生,暗示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华儿郎。

   

三、下水示范,案例展示

立天地之本,书中和之道

“人”之一字,立天地之本,道尽中华文化之本源。书法作为古代六艺之一,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修心养性的工具,与儒道理念同出一辙。书至极致,顺势而为;人至极致,回归本真。书之道便是人之道,文之道便是国之道。

道儒合一,是中国的文化根基。守道崇儒,礼仁天下;往复不止,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流。儒道文化熏陶下的人与“人”,都是造物者的大手笔。一撇一捺,既对立又统一。溯源回本,书人生之道。

藏而不漏,谦卑为怀

起笔藏锋,谦卑为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古今之中国,君子如兰菊。孔子遇惑三请老子,而立之年,大有所成,全因谦卑。鲍叔牙谦卑拒相位,举荐管仲,成就齐桓公春秋霸业。三苏父子,同为唐宋八大家,然命运不尽相同。苏轼为人率真,锋芒毕露,几经曲折;苏辙内敛藏锋,官宦一生,平稳中和;苏洵虽言辞犀利,终因谦卑好学跻身名家之列。京剧大师梅兰芳,甘拜齐白石学画为师,研磨铺纸,获得齐师赠画题诗。古今美范,不胜枚举。谦卑藏锋,成就不凡人生。君子谦谦,温和有礼,有才而不骄,得志而不傲,居于谷而不自卑。曾国藩一生勤俭谦卑,修身律己,红极一时,却全身而退。邓稼先身处特殊年代,能引领势如水火两派科员,全因谦卑而德高服众。谦卑不是无知退让,是自性修行,是人品的极致表现。

中和守正,不偏不倚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范仲淹的“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是为中。庄子的“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是为庸。做人,不偏激不谄媚,不卑不亢,如笔行中锋,均衡推进。笔力至此,是一种成熟;人生至此,已是不惑,不再为外物所诱,遇事不躁,宠辱不惊,是为人生至极。国怀中庸,道义居中,朗朗中华,我辈当自强。唐太宗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所言,守正中和,乃中庸之道。诸葛对阿斗的忠言: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所言,司法公明,乃中庸。书之道乃人之道。今我中华,虽位强国之列,始终守道以礼,中和达道,居高而不临下,彰显大国风范。

迂回返中,溯源向前

国为中者,守土固本。文化绵远流长,多灾亦兴邦。每一场天灾,都是一场文化考验,一次精神洗礼。每一次迂回曲折,皆可找寻真理。问道历史,我们获取教训;问道世界,我们获取经验;问道自然,我们获取敬畏。回本溯源,回复往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立天地之本,书中和之道。书之道,人之道;文之道,国之道。书道同源。 

 

四、写法感悟,技法提要

该文题简约大气,构思上须有大格局。命题的立意本身就很高深,寓人于道,载书入道,两者皆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想写好该文,须有基本的传统文化见地,还须略懂基本书法知识,更要了解儒道主流文化的深远意义。自始自终我都认为,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的篇章,或是借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践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就书法而言,作为古代六艺之一,不仅是古人安身立命之技能,更重要在于修心养性,这与修道传道的核心思想相吻合。这是笔者思考的一个点,也是文章构思的中心:围绕传统文化,以人为中心,结合儒道理念,以此铺开。细看各图,它们紧密相连,且有层次感。如“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彼此融合,不能分开。且看起笔,说的便是人之初,也是道之初。开篇以为人之道和书法之道融合一起,点题,铺垫全文底色。以下为笔者对各段的粗略构思。

1“藏而不露”,解读出一种谦卑,这也是国人所称道的君子行径,于是,我便在此基础上搜寻。历来谦卑的典故不少,只能找代表性强的。我想到大儒孔子曾经请教老子的故事,想到鲍叔牙让相给管仲的故事,想到苏轼兄弟的不同命运;苏轼之所以人生坎坷多,在于为人坦荡、不藏锋芒,而苏辙能平稳安世,则是因为懂得藏而不露。成与败都与谦卑有关。曾国藩的一生,谦卑勤奋是其最大的特点,最终追封文正,世称曾文正公,源于谦卑为怀。由此可见,谦卑成就不凡人生。所举事例,成功安稳无一不因谦卑为怀。

2 笔者抓住“不偏不倚”这个字眼,与中庸的核心相吻合。然后想到范仲淹的名言,想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不管是范仲淹还是魏征,他们都是被追封“文正”,这是封建官员一生最高的追求。此两人的行事都站在国家立场,都有自己的准则,同时也褒奖我国在治国理政上的中庸之道。

3 如何承接以上内容?这是思考的重点。笔力至此为什么要顿下、要缓慢、要迂回?此环节中,笔者把它提升到国运层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多难兴邦的国度,也是一个顽强奋进的民族。停滞,固然因天灾人祸,更重要的是中华儿女在每个时代渡口的思索。迂回,何尝不是一种回环,回环往复,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是中华民族最伟大强悍之处。至此,从图1开始的人生起步,至图2中年的稳重,再到图3的回环思索;从人生到国家,从为人之道到大国之道,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结尾只有一句话,把人、书法、文化融合一起,再次点题,与开头呼应,同时呼应文题,点明寓意。

 

 

 

 

 

 

 

作者:林剑峰 (初中语文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汕尾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汕尾市优秀教师,汕尾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