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读”而来,因“读”而思,承“读”而论

(2022-03-23 19:27:34)
分类: 八面来风

为“读”而来,因“读”而思,承“读”而论

——读肖培东老师《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珠海市第十一中学  张芹

肖老师的《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已经多次阅读了,对于肖老师的“浅浅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所谓“浅”只是肖老师抛弃了将文章向外的不断扩展。在课堂上,我们为了让“课”显得精彩,从引入开始,就介绍大量的课外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后,我们又介绍大量的相关知识,为课堂添彩。例如,我在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就在课后拿了大量的网络图片来练习学生的思维。可是,却被老师批评为无用的教学。现在看来,确实如此,看似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却没有对文章本身进行发掘。这样的语文课,就没有了“语文味”。而肖老师是如何做到用一节“浅浅的”课教出了真正的“语文”呢?在笔者看来,就在一个“读”字。用“读”回到文章中去;用“读”引导学生产生思考、疑问;用“读”为教师搭好支架,引导学生讨论主旨。

1. 为“读”而来——回到读书中

肖老师的教学,所有的话题都引导学生“向内”挖掘。在多元解读教学的引导下,我们越来越多的引导学生不断地以文章为核心点,“向外”寻求不同的表达、答案。但是,所谓的多元解读,不是绝对自由的,应该是以文本主体的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的结合为基础的。 [1] 是应该以一元为基础的,这个“一元”就是文章本身。只有以文章为原点,文章才能真正的被深挖。例如,肖老师在执教《沙之书》时,肖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沙之书》,一本——的书”,同学在概括回答后,肖老师则不断的要求学生要回到文章中去,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2:这一本书正如文中所说是一本无始无终而神秘不可知的书,最后“我”成了这本书的主人。

师:你把文中的这句话读出来。这本书还有什么特点?

3:它的排列很有特点。它的排列不是像一般的书一样从第一页开始,而是“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

师:那其实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它?你读了这么多,应该把它概括出来。

师:(指向旁边一位同学):她刚才说的这一部分如果用一个词来讲,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4:排列无序。

师:无序的书,无规则的书。建议你们俩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

(两名同学齐读,读到“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这一句时,师打断。)

师:它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的注意,你们在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这个页码怎么排列的,把“我”的这种注意力给大家讲一讲。“比如说”开始。

两名同学(齐读):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语气平淡)

师:最后半句话要读好,“接下去”——

两名同学(齐读):却是999。(语气有些惊讶)

师:全班同学一起来读,“接下去”,预备,起。

生(齐读):接下去却是999

从上面的这个片段可以看出来,学生的答案虽然是多元的,但是,所有答案又都是以文章为依据的。所以,若想教出“语文味”,首先要做到,从文章中来,并可以回到文章里去。阅读教学顾名思义“阅”其文,“读”其情。因此,阅读教学的内容应紧贴文本。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出发点。简单说来就是“听说读写”。一堂语文课,如果学生不读文章,不概括内容,不了解中心情感……又何谈阅读教学。我们引导学生回到文章中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发现题目的很多答案就在文章中,也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因“读”而思——让学生成为“愤”与“悱”者

“读”是语文素养的体现。曾有老师这样说过,“如果这篇文章我都读不出感觉来,我是不会去上课的”。确实是,读书读书,既要读懂字,更要读出“情”。文学本就是作者借由“字、词”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如果我们读不出每个字里所含的“情”又怎么会真的理解文章的情与义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注重学生的“读”。可是,因为考试的功利性,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语文味”。而肖老师却始终坚持着。例如:他在执教《山羊兹拉特》中问道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时,肖老师就不断地引导着学生诵读,读出感情。

6:我感觉这个暴风雪很重要,是暴风雪创造了一个条件。

师:哦,“我感觉”这三个字说得很个性,暴风雪很重要。来,你给大家读读看,暴风雪的场景。

6:(读“暴风雪”的相关句子):雪,越来越大……(读得很随意)

师:好,在你如此平淡的朗读中,雪花还会重要么?(生笑)

6:老师,我的意思是,要是没有这场雪,阿隆肯定就把这个羊给卖了。

师:所以,暴风雪来临时的那种可怕,那种恐惧,应该通过你的朗读把它显现出来。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生(齐读,情感有所注入):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寒风怒号,掀起阵阵雪旋,宛如一些白色的小精灵在田地的四周玩耍。

师:对,再找找看,82页还有雪花的描写。来,你再给大家演示一下。“雪继续在下”,读。

(6读,很有进步)

师:好,请在读的过程中加重一下自己的语气,把这飞舞的雪花给人带来的寒冷、恐惧,用心地读出来。“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开始!

生(齐读):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起先用一种调子,后来,越来越响,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就像恶魔狞笑……

师:你继续说说,暴风雪为什么那么重要?

6:因为患难见真情啊!要是没有这场暴风雪,阿隆和山羊也不会产生那么深的情感。所以暴风雪是拯救山羊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在这个片段中,肖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不断朗读,而且一定要把暴风雪的可怕、恐惧读到位才肯罢休。这看似浪费了很多时间,可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不仅进入了那个漫天大雪的村落,更让自己感受到这种天气下,阿隆与山羊的彼此依偎。为后面肖老师分析情感做好了铺垫。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读”真正的得到了练习。加强了课堂的“语文味”。

在“读”中能够让学生自己对文章产生问题,使学生成为“愤者”“悱者”。学生能一步步感到暴风雪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有了“感觉”,教师才有了后面的步步引导。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认为,学习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生“愤”与“悱”,虽束手无策,但对积极的求知者来说,却潜伏着拍案而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趋势。这样的活动才能成为师生互动的思想交流,而非教师的“一言堂”。事实上,要做到这点也并非难事。

3. 承“读”而论——教师成为“启”与“发”者

在前两步中,努力启发学生成为“愤”与“悱”者,并能回到文章中,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积极参与其中,如若我们只满足于此,然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仍未达到。因此,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文章的解读能力。

肖老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对主旨进行深度的探讨。但却不是放一个“讨论一下文章主旨”这样生硬的问题在上面。这样的问题既达不到“讨论、探讨”,更是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距离感。当学生看到“主旨”两字时,已经望而却步了。而肖老师的探讨永远是紧紧的抓住文章的一个点,从对一个点的讨论中,慢慢地过渡到对主题的理解。例如:《山羊兹拉特》中,肖老师从一个“咩”字读到了山羊的情感变化,这个“咩”字中,有时温情,有时悲壮,有时坚定……也从这个“咩”字中,反思出我们对生命应有悲悯之心。而在《沙之书》中,让学生来写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一步步深入了主题。《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只是探讨最后一句话中的“特别”能否被去掉?肖老师的主旨探讨的形式永远在变化,而从文章中出发的“源”却从未改变。

肖培东老师在学生回答完自己的想法后,会提出更多的要求,首先看能否在文章中找到相对应的文段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找到后会再次提出将它诵读出来的要求。这一步自然较难,学生的理解还不到位,诵读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此时,就需要老师扮演好“启”者与“发”者。“这里应该读快还是读慢”,“你觉得哪个词最有味道?为什么?”“这个词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吗?为什么?”这样的提问随处可见,而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提问中,学生的思路也被一点点的“点”开。最后,再次诵读,情与感也就自然读出来了。而这一步也承接着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其中扮演好“启”与“发”的角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肖老师的教学中从不见花哨的活动,更没有热闹的学生讨论。只有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锻炼。无论是情节概括,还是课文诵读直到最后的主旨探讨。肖老师都秉持着话题从文章中来,但学生的回答却要会到文章中去,回到真正的“读”书,用“读”引导思考,承“读”探讨主旨,帮助学生回到文章最美的地方。虽“浅”但却“深”而有“味”。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

2.         肖培东.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

 

 



[1]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