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真浅浅,教出语文味——肖培东老师《周亚夫军细柳》听课观感

(2020-05-02 08:43:15)
分类: 八面来风

真真浅浅,教出语文味

——肖培东老师《周亚夫军细柳》听课观感

(杭州师范大学,2019级教育管理,刘建伟)

 

十一月的杭城,秋意已浓。落叶缤纷时节,相约钱塘江畔,浙派名师第26届“名校·名师·名课”中学语文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如约拉开帷幕。1114日,我有幸聆听了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周亚夫军细柳》,肖特的课一如既往的精彩生动,既耐听又耐人寻味。

 

一、 “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讲的是汉文帝到周亚夫细柳军营慰问军士的故事,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位“真将军”的形象,是部编版八年级教材的一篇“学生自读”文章。

肖培东老师巧妙地构思了一份“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从落实字词、分析人物、探究手法、拓展阅读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教学:

1、 自读课文,解决字词。

2、 复述文中故事,探究周亚夫之“真”。

3、 探究对比、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写人艺术。

4、 探究汉文帝之“真”,引导学生阅读《史记》。

之所以说是“简简单单”,是因为这四个教学环节分别对应了课后布置的四道思考探究题:1、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们交流。2、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3、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一词多义“军”、“劳”、“之”、“居”)。4、课外读《史记》中其他历史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这四个思考探究题分别从内容(人物)、手法、文言字词、拓展阅读四个方面给学生提出了自学要求,基本涵盖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先从字词开始,让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字词句,对应思考探究3的任务;接着让学生脱离文本复述故事,对应思考探究1的任务;再让学生梳理文中主要写作手法,更深刻了解人物,对应思考探究2的任务;最后带领学生探究汉文帝之“真”,落实了教参中“理解本文中周亚夫和汉文帝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学习目标,又对应了思考探究4的任务。四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读任务。肖培东老师的教学设计,看似简简单单,实则独具匠心。

 

二、 “真真切切”的语文之美

(1) “读”出“真将军”,体验“真语文”

听过肖培东老师好多课,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朗读。肖老师的语文课,“读”一向是贯穿始终的。他对语文课上的朗读异常重视,拿到一篇文章,不管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他总能简简单单又独具匠心地拎出一些段落、句子让学生读,反反复复地读,小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生生对读,或者师生对读……各种形式的读法,被他运用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学生就读通了,文章就读透了,学习目标也就悄然完成。看似平平淡淡,实则举重若轻,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背后是肖老师日积月累的非凡功力。

这堂课《周亚夫军细柳》就深刻体现了这点。虽然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文本容易理解,但生字和一词多义较多,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教材编排在“自读课文”篇目,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品味。在肖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读在其中,乐在其中;读得开心,学得开心;读出一位“真将军”形象,体验了一堂“真语文”课。

 

(2) 循循善诱提问,贴着文本教学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精彩的互动离不开有趣的提问。肖培东老师就是一位善于提问的好老师,他的课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这离不开他循循善诱的发问。听他的这堂《周亚夫军细柳》,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提问,如:“这篇文章是自读文章,同学们说说看自读文章的第一步是什么?”、“嗯,这一遍读得非常好了。接下来同学们再想想,你会提醒大家哪一个字很可能会翻译错误?”、“好,同学们,我们看皇上是怎么夸周亚夫的,一起来读读他那句话”、“皇上夸周亚夫‘真将军’,皇上对他‘称善者久之’,那你们告诉我周亚夫‘真’在哪里,‘真’在什么地方?”、“哦,你想说的就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周亚夫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他也很想发表一句感叹。他会说一句什么话呢,你认为?”

这样的发问贯穿整堂课,没有多余的话,没有无效的提问,有的是有趣的提问,引导式的提问,通过提问把整堂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读透文章。有人说,好的优质课,就是一节常态课。这里的“常态”,其实就是回归语文常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3) 回归语文常态,教出语文味儿

肖培东老师一向主张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常识,脚踏实地,不要把语文课教得太花、太活、太厚、太宽、太浮。他追求接地气的语文教学,回归文本,浅浅的教语文,指导学生读好书、练好字、说好话、写好文。

这堂《周亚夫军细柳》的教学设计,就深刻体现了他的一贯风格,紧贴文本教学,用教语文的方法教这篇古文。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读”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读透文本,读懂人物。没有复杂的环节,没有花样的教法,既是一堂优质课,又是一堂常态课。紧紧围绕课后四个思考探究问题,针对学生学习习惯,把四个问题的顺序稍稍做了一点调整,层层递进,步步落实,带着学生读啊读,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读中完成了四个学习任务。“浅入真出”——带着学生浅浅地读,深深地走进文本,体验真真切切的语文之美。整堂课朴实无华,却又语文味十足。

 

三、 “平平淡淡”的语文味儿

如今,语文教学中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最核心的素养是“听、说、读、写”能力。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学习最离不开的是“读”。实际教学中,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语文课堂听、说、写的形式越来越“生动”,“读”得越来越少,或者只是泛泛而读,并未深入文本的读。怎样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像语文课?作为即将正式踏上讲台的师范生,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 努力提升朗读能力

要特别注意“读”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朗读亭资源,及各种网络资源,有意训练自己的朗读能力。教师热爱朗读,才能带动学生热爱朗读,让朗读照亮语文课堂,还来真实的语文课。好多美妙的句子,美好的诗词文章,都需要用心去细细品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实实在在的读、写、听、说来开展教学, 使学生轻松掌握运用我们的母语。

 

(2) 充分利用文本之源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文本”。文本是教学之根,也是教学之源。文本是“根”,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文本来;文本是“源”,文本给我们提供了教学思路,也让我们有的放矢。平时的教学实习中,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拿到一篇文章,不妨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初学者的角度去解构文章,由易到难,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才更贴合学生的视角,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3) “真真浅浅”地教语文

语文教学的“真”到底是什么?就是让语文课像语文课。即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读好书、练好字、说好话、写好文。洗净铅华,回归语文教学的“初心”,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自身功底,自身功底足,才能“浅浅”地教,“平平淡淡”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境界,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带着学生一同领略最简单最朴实最本真的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主编. 周亚夫军细柳[M].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肖培东. 利用文本资源“真”教“自”读——我教《周亚夫军细柳》[J]. 语文建设,2018(07):33-36+66.

[3] 肖培东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4] 谢灵峰. 如何浅浅地教出语文味——以肖培东老师的教学为例[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2):63-64.

[5] 赵萌. 浅谈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课堂的教学特点[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8):32-3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