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肖培东
(2020-04-17 18:44:32)我很少读徐杰的文章,好几次读都是被逼的,比如他主动发来示意我读完,比如我的朋友圈里竟然有人发他的文章。没办法,只好读一点点,表达一下对他的文章的敬畏。说句实话,我甚至都没有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不过,我的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者中,也才刚刚看到他的头像。
世界很大,文字很多,时间有限,每个人都在选择性地阅读。那些张牙舞爪、气势凌人的文章我基本都不读。写文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当他发现自己的某类文章阅读量多的时候,他就会主动、自觉地靠近这种文章,渐渐地,他就只是这种文章。徐杰还好,偶尔点评江河,不时嘲讽时事,但最正经的事情他还真的在做在写,那就是他的那个精致语文。虽然,也看不出什么精致味,但就像我“浅浅地”也不一定是真浅浅,姑且我也能容得下他的粗糙。好兄弟,还是要多捧场的。(看来,考虑语文教学,把自己立于弱势位置,还是占点便宜的。)
我今天,读了他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又有话说。那篇文章题目很长!对了,凡是文章题目很长的,多少都有问题,不是主旨,就是逻辑。不信,你去看看。他的文章是《让初中生读<</span>傅雷家书>:一个是开错了方,一个是吃错了药》,读完这个标题,是不是气息不足了?
他以为,把《傅雷家书》拿来给初中生读,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注意,还用了一个“美丽的错误”。他是这么说《傅雷家书》的:“傅雷对于文学、音乐、美术等的理解,造诣颇深;以及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乃至于对生活的态度,那种哲学思考的深度,都不适合初中生读,以初中生的理解力和阅读积累,以及人生阅历,他们读不懂这些,或者说即使囫囵吞枣地读过,也是理解不到位的。”
对此,我不同意。别再用你读初中的肤浅来衡量现在学生的思考了。当代中学生,早就不是你想象得那般简单苍白,他们不要太哲学,要不然,很多初中语文老师怎么都会被学生的话气哭?
随便摘出几句。
“唯有艺术和学问从来不辜负人;花多少劳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诚和热情,就得到多少收获与进步。”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心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做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慢慢读,会没感受吗?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用心思考,会没启迪吗?
不会的,这么好的句子,真正读了,就会长在心底,种出生命的芽儿。
有些深奥的,也没关系,以后慢慢领会。这个时代,孩子连《FF日记》这么冗长、繁琐的文字都能读出个爱憎态度,为什么《傅雷家书》就不适合读呢?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奢求读懂?什么是读懂?这个世界的经典作品永远不可能在一个时间点读懂!《安徒生童话》,我们就读懂了吗?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我们就读懂了吗?很多阅读,首先是“读过”,然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慢慢地有所增删,有所丰富,有所深刻。即便如此,我们终其一生,可能还是无法读懂。
但快乐,就在这个过程中。
我看了你推荐给八年级的书。小说《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人物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科学小品《植物的智慧》;诗歌《飞鸟集》;散文集《张晓风散文精选》;历史《汉朝那些事》。
以后少推荐书,知道不?一推荐,你就打脸了。
这些书,八年级学生就能读懂?就爱读?你问问我们语文老师,谁能读懂?
立马读懂的,肯定不是真正的好书。徐老师的文章,写在微信公众号里,我都要读好几遍,才能试着去揣摩点你的心思,你觉得呢?我这句话是夸你的,好兄弟嘛!(写到这里我笑两声,很得意)
继续。你说“读好《傅雷家书》,就真的能培养出优秀儿子吗?”,我还是不同意,虽然你用的是反问句。但恰恰就是反问句,出问题了。
我想说的是“……就……”这样的功利性思考,不该发生在你身上。
这个世界的阅读,最后化为成果,都需要很多因素的凝成。我们肯定不能说“读《诗经》就会写诗”,“读马云就会赚钱”,也肯定不会说“读徐杰,就会教好语文”。但是,我们还是要读徐杰的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思考的,否则你的粉丝都散了。读书,是一种吸收,是一种感化,是一种思考,没有一种阅读立竿见影,但都在暗暗滋润。
还有你不该加了个“好”字。其实,很多事情做不好,恰恰就是没读“好”。若真的读“好”了,那是肯定有效果的。“读”容易,“读好”难啊。一辈子的事情!
继续。你说了“我另外看到有一段人物访谈,也能佐证我的观点”,无非就是《傅雷家书》很危险。因为“这很危险,非常危险,我非常不赞成”,因为“摊上这么个父亲,我怎么受得了”。
其实,每本书都有危险。你初中的时候,偷偷地读《生理卫生》这些科普类的书,很危险吧。你偷偷地读《射雕英雄传》,不也没有成为打架小子吧。你偷偷地读三毛,你也没有逃学去流浪。甚至,读《皇帝的新装》也很危险。
正因为书里有危险,所以,语文老师的引导作用就出来了。否则,放着我们老师做什呢?这世界,从来都是阳光与风雨并存的。
以前,我也和很多语文朋友一样,也觉得《红星照耀中国》等书没啥意思。现在,我就觉得是我自己错误。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认真读过吗?
这个时代,真正的危机是,我们都觉得这本书没意思!
经历这场疫情,我们更感觉国家的不容易,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阅读开始。
从来,没有一本教材是完美的。当它既然已经成为教材,我们就要积极去引导,智慧去达成。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你那么聪明,更是没问题。
我愿意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傅雷家书》等,而且,从我做起!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我们就是不够安静。
徐兄,借用傅雷的话,和你说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语文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哈哈!
妈妈喊我去买酱油了,我不写了。我还会看你的文章,你赢了。恰好,蔡琴在唱:“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我晕,蔡琴是你的粉丝。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