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期待这节《春》的公开课,女教师的声音确实春天一般的美好。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多少年过去了,朱自清的文字依旧在我心里长成了春草、春花。在曾经阴霾的岁月里,它们都曾幻化过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成为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一种支持或者一种力量。读到深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那高兴的歌唱就是理想中的我了。

我期待着在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中读出春天,不仅仅是朱自清的,也是他们自己的春天。“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站在朱自清的春风中这样颂扬着朱式的田园牧歌式的这份抒唱。这《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作者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我真期待,一个个牧歌式的春天田园在适时的细雨中、在课堂上展现。
谁不爱春天呢?朱自清极尽描摹之能事,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梦一般的境界,我们能怎样地沉醉?
遗憾的是,激情又有亲和力的老师技术地肢解了《春》,就如20年前刚出来教书的我,总是把阅读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考点化成教学点一个一个地很放心地去落实。春天,就变了色彩和形状。
“什么手法?什么作用?”“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然后是清一色的回答,或是形象生动或是生动形象,春天就化成了语文考试中很安全的分数。只是那一个一个分数是否也会像小草一样蠕动成满地春色,我是不敢思考。刚上讲台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教《春》的,和老师一样,很认真,很负责,很琐碎,很忙碌。“生动形象”,“形象生动”,学生顺着我的意思整齐地喊着春天的口号,声音一高,惊飞了窗外的春鸟,那花,也收拢了花瓣,不敢再来试探阳光和春雨。
我们都在教春天的考试。

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老师只是说“用了叠词,韵律美,抄下来,下次考试要记住!”。这话,就仿佛是过去我的语言!我们硬生生地拉着学生回到考试,春天孤独地留在窗外。为什么不带着孩子们读一读呢?那个“偷偷地”,要读出悄悄味儿读出调皮读出灵动和生机,换用“嫩的,绿的”再读读,有那份可爱吗,有那份清新吗,这样多好!语言大师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语文课,更要让孩子主动去体验去感受。孩子们的声音就流淌着最美的春天。没有《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淡淡的哀愁,《春》的轻松愉快、活力四溢,老师,我们得领着他们上前去。
再看,“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生活和工作。老师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我身边的一女生站起来大声说这是“春忙图”,老师就不乐意了,继续问其他学生这是什么图。终于,在老师有效的引导下,其他同学很规范很响亮地回答 “迎春图”,老师就说给掌声,而那掌声中,我分明看到那个说“春忙图”的女生羞愧地低着头……这掌声可能打消她以后很多春天的思想,她原本已经站成春天里的一株风景了。春忙图,多好的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忙在春中,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和希望。老师,下节课还请你多关注关注这棵不在你答案中的春苗。
还有,读到“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老师是这样说的:“这‘闹’字老师觉得妙极了,你们觉得怎么样?”老师呀,我们还能怎么样呢?您都说妙极了,我一个学生能唱反调吗?你看,这节课,多少春色关在门外。

我在这节课上,看到我们都可能有过的姿态。那种姿态,不春天!
没有牧歌的田园里,只种植着一种植物,叫分数。没有了诵读,没有了想象,没有了体验,没有了童心,然后,春天就没有了。
语文阅读,需要的是滋润,滋养。朱自清也说,“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春天,我希望是在语言诵读中感受出的春天,是在文字抚摸中体验出的春天,是进入灵魂世界用生命激情创造的春天。就让学生们也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般地在阅读中生长着吧。慢慢来,好好读,别让他们因为这节课瞬间蜕变成“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这样他们的心里留不住春天的。
加油,年轻的你,年轻的我们!语文,春天般地等待着我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