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于“镜头”中见“艺术”-----读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镜头》贾龙弟
| 分类: 我们的声音 |
喜欢读《语文学习》的“镜头”栏目,每期必读,读后还会揣摩老师们教学设计的精妙,课堂对话的智慧,有时也会为某个镜头的优劣做一点自己的评点,最后还能在主持人肖培东老师2000字左右的精到点评中窥见了来自教学前线的真艺术。所以,一听说上海教育出版社要把“镜头”结集出版,心中自然是欣喜万分,第一时间购得此书,共两卷,分初中卷和高中卷。细细品读,深以为这是一本汇集了一线教师教学智慧的书,一本守正创新的书,一本值得一线教师收藏并细细研读的好书。
这是一本“守正”的书。温儒敏教授一再指出,办教育要“守正创新”,我们部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坚持了“守正创新”的理念。“守正”是“创新”的基础,理性和务实是本书选择镜头的基本原则,正如肖老师所言:“教学的钥匙还有很多,但都会系在语言的绳索上。”读着读着,你就会渐渐看到,什么是语文?你就会渐渐明白,什么是语文教学?不是下一个冰冷的定义,而是有温度的切身感受,沿着课堂的桃花源,寻幽探奇,豁然开朗。
我们可以细读这些课堂,反复思考课堂是否“守正”的问题:是否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否把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否把有利于语文学习作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读完此书,虽然最后我们的口里可能也说不出多少专业术语,但是我相信当我们再次走进我们自己的课堂,当我们再次去聆听别人的课堂的时候,我们会以我们的直觉告诉别人:这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或者这根本就不是一堂语文课!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说:“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文学的鉴别力从文学中来,从文学的阅读中来,从对文学作品的揣摩中来。同样,对于一堂语文课的鉴别力也来自对这些“守”语文之“正” “镜头”的阅读,只有长期浸润其中,我们的教学才能渐渐臻于纯正语文味道的课堂。
这是一本“创新”的书。“艺术的生命是创新”,书名是“语文教学艺术镜头”,能够冠以“艺术”之名,所选“镜头”自然在“守正”之外,还有“创新”的意味。本书所选的一个个镜头,因为“守正”,所以一定是在“情理之中”的,但因为“创新”却又在“意料之外”的。以《最后一课》为例,看看三个镜头的标题“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的‘可怜’”、“叙述故事的人”、“这‘静’处之殇呀!”、“品味‘最后’”,教者或潜入文本深处,于无声处听惊雷;或抓反复出现的词,于“可怜”中走进人物内心;或循着“叙述故事的人”,于“小弗朗士”情感起伏中体验小说动力的力量;或直接切入标题“最后”这一要害,于“品味‘最后’”中迸发无限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愤,教者匠心,可见一斑。又如《蜀道难》的教学艺术镜头,“一道仿写题三叹三叹蜀道难”、“穿越千古同咨嗟”、“一处断句引发的讨论”、“‘悲鸟’、‘子规’愁蜀道”、“《蜀道难》:哪个版本句子更有味”、“用举例法理解《蜀道难》之难句”,每一个题目下都是一段教学的精彩往事,都是教者苦心经营的创新课堂。品读这些创新的教学艺术镜头,我们在惊叹之余需要思考教者背后的东西,对文本的反复咀嚼,对设计的良苦用心。精彩无法复制,就像艺术无法复制一样,只有抓住了教者背后的东西,我们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才有可能超越书中的精彩。
这是一本真诚的书。艺术没有止境,即使是“语文教学艺术镜头”,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这还是一本可读可思的书。我们不妨这样读这本书,先读镜头,并逐一点评,形式上可以是旁批加最后总评,精妙处指出精妙的原因,不足处指出不足的原因,再比照自己以往的设计,在反思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课堂鉴赏和设计能力。最后读读主持人肖老师的点评,比照自己的点评,看看肖老师看到的哪些地方我也看到了,哪些地方我没有看出来而肖老师看到了,当然,也可以是哪些地方我看到了,而肖老师没看到的。其实,我更喜欢挑剔地读这些镜头,喜欢读肖老师在每次点评的最后一段中对这些镜头挑剔,比如,《丑小鸭》:“略显遗憾的是,五个镜头多是就文本理解而凝成的,个别细节多了点强势‘教’的痕迹,少了点自主‘学’的发现。”《老王》:“上述镜头,在具体操作上以及和课文的整体教学衔接上,还有待完善。”《听听那冷雨》:“当然,单个镜头固然美丽,但怎样组织一课的教学,依然是《听听那冷雨》的教学难点。”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都让我们警醒。
如果我们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这些教学镜头,我们的收获会远超这些教学镜头本身,因为因镜头而引发我们的思考将有可能重构我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会在阅读中不断的思考和自我提问,我们希望大家能以“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姿态打开此书。
“守”语文之“正”,“创”课堂之“新”,这也是肖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坚守与追求,“浅浅地,拨开繁杂的草丛,找到最亮丽的一株种成课堂的大树。” 打开书,我们的目光抚过一株株课堂的大树,于一个个最亮丽的“镜头”中见“艺术”。
“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现实,务实一点,回到朴素的立场,因为改革毕竟不是目标,而只是手段和过程。”温儒敏说。
这是一本实践和理论完美融合的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