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一粒尘埃——《湖心亭看雪》教学花絮肖培东

分类: 我们的课堂 |
重读2016年12月在丽水庆元的公开课实录,很有感触。我们都只是浩渺世界中的一粒尘埃,却都在尽力闪光。哪里来,哪里去,心有属,身何在。“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明朝遗民张岱的话实在惊世骇俗、一针见血。这堂课,几则师生对话,读读还是很有感触,不知道下一次的课,我又能说出什么。那天的心,是怎样的心,那天,我记得是有阳光的。
镜头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著名的小品文,我们先一起读读文章。(生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章应该是初二的文章,你们是初二学生吗?
生齐:初一。
师(惊讶,见学生的油印文章):初一学生,哦,我才发现你们手头的文章注解都没有,那就更好了,更好了!我们就得自己学。(教师微笑)那我先问问同学们有没有哪些句子读不懂的,哪个字不能理解的。自己提问,来,你先说。
镜头二
师:那老师再问你们,把这个“与”去掉,顿号也不要,直接四个字连起来,如何?(师读“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这样好不好呢?多么干脆,多么简洁。
生19:天与云与山与水,感觉给人一种悠长、默默忧伤的感觉。(生有感情地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哦!你已经读出了这里面的哀伤。这个“与”字啊,同学们,非常了不得。如果说前面的那个“一”字,仿佛是天地间一道孤独的影子,那么这个“与”字,就仿佛是天地间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好像要把一切都拉住,都温暖一下。所以,同学们,这里边其实就有“我”的某种诉求,这个男同学说有种隐隐的忧伤。孤独的人,他在等待什么,又在憧憬什么,这在景物描写中,就能感受到了。一起来读读,“天”预备齐。
镜头三
师:“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与”字干脆也把它给去掉,如何呢。这个“与”字加进去,你读起来有什么味道?谁来说?
生27:作者前面写景的时候,已经把这种孤单给写出来,后面再写人烟稀少,只有一小舟,更加体现他孤单的心情。
师:哦,你的回答已经暗示出了这个“与”字把人和物分开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是长堤和什么,湖心亭,到后面其实是写谁啦,船和我,其实就是写人,写我。同学说写出了张岱的孤单。另外,“与”字刚刚我们讲过了,“与”是天地间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这一分开,说明“我”特别渴望,想跟天地万物连成一体,所以这个“与”字,同学们就记住了。茫茫天地间伸出的温暖的手,作者则在那里形单影只地站着,站成了一个什么,站成了“一”字,但是他多么渴望,今夜的雪今夜的天地能为他伸出一只“与”的手。所以,谁的“一”,谁的“与”,多少感慨尽在其间。(说得很动情)一起来读读看,“惟长堤一痕”,读。
(生齐读):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节奏,读得用心)
镜头四
课堂最后学生们讨论“强饮三大白”的“强”是什么意思,有解释为“勉强”,有解释为“尽力”,有说金陵客是知己……此时,下课铃声响。
师:恩,在同学们的眼里,金陵人就是我的知己,所以那天晚上,湖心亭看雪成就一段相知相惜的情谊。请坐。那么,同学们,究竟是不是尽力在喝,尽力喝为什么又只喝三大白而别,究竟这雪夜相逢者是不是真知己,这就关联到课堂最初同学说的“逻辑”了,我们得从文本中细细地读,得在我们未来的岁月里慢慢思。怎么读?小品文,小品文,要从小处去品。这节课,我们看到了飘飞的雪(板书“看雪”),记住那个美丽苍茫的西湖(板书“湖”),记住了那个寂寞成点的亭(板书“亭”),更要记住作者那颗孤独、忧伤又卓然不群、纯粹诗意的心(板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