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就一个字——观肖培东执教《山羊兹拉特》有感湖北省云梦县实验中学张敏

(2019-02-08 17:16:40)
分类: 八面来风

肖特2009年在浙江省的龙湾中学执教的一堂山羊兹拉特,被编辑在《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的开篇首课。毋庸置疑,这是一节锦上添花的好课!原本,山羊兹拉特就是一篇非同寻常的好文,是197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艾萨克 .什维斯 .辛格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隆与他的山羊兹拉特在风雪中互相取暖共患难的故事。辛格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用柔和的笔调,给我们讲述人与动物在危机时刻迸发出的本性和善良,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恩和爱,引发了人们对人类与社会理性的思考。如此经典的文学作品,被睿智的肖特“浅浅”的教,同样教出了“深深”的意味!

     1、文本切入一个字:情

肖特说:我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思维,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一一罗列在纸上,以最需要的原则进行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引导学生走进小说隐秘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社会。

的确,进入一个文本,选好切入点是最难的,它不仅考验着语文人的教学眼光和文学敏感度,还检验着我们有没有精准地关照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这样一篇耐人寻味的小说典范,想必很多人会按照“小说三要素”的套路娓娓道来,似乎如此设计板块分明,思路清晰,课堂更易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然而,固执的肖特果断舍弃了这条“最需要原则”,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情”字,切入文本直奔主题。

即使是万众瞩目的公开课,“浅浅”的肖特仍是那般云淡风轻:“很高兴能和青春的你们一起读书,在语文面前我们都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对吗?(生:对)那么,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山羊兹拉特》,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我们先请一位女同学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没有先声夺人的暖场,也没有虚张声势的煽情,只是三句话不离“语文”“语言“这些刻进他骨子里的字眼。一开场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俯下身子来仔细倾听,用心提炼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及时肯定,温和引领,很快融情于事的故事梗概,在三位同学的合作下完美呈现。

而这,仅仅是铺垫:在这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们欣喜的看到山羊兹拉特和他的主人一起憧憬着,也许还是贫穷但绝不失温暖的远方。是什么把山羊兹拉特带向了温暖的远方,拯救山羊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你认为是什么?高明的肖特顺势抛出的一个提问,一下子将文本切入聚焦在了一个“情”字上。

果然,学生脱口而出:是山羊兹拉特和阿隆主人原先积累的深厚感情。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沿着这条“情感线”,接下来的课势如破竹,纵横捭阖,一线贯之。

     2、教学切入一个字:读

   “书声琅琅”是肖特的课堂标配。他认为:语文课,读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如此意味深长的经典小说,必须通过读来体会它的感动与深刻,感知它的精致与匠心,来领悟它的空白与悠远。在读中熏陶,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获得。

   所以,《山羊兹拉特》的整堂课上书声不断: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男女交错读、集体齐读。但不管何种形式的读,肖特时时不忘提醒学生用心动情的读,因为这是一节以“情感”为主题的课和文。

例如在课堂教学第三板块探究“情感变化”时,肖特紧紧立足于“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的悟读品味,不厌其烦的领着学生在字里行间踌躇徘徊,明确要求学生出声的读、用情的读、入境的读,以“读”突围!

  

 师:好。情感成了这篇文章打动人的最量要的一个因素,那么这这种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它是怎样凝聚,又怎样变化,最后达到高峰的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在遭遇暴风雪前后,人对山羊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决定卖山羊的时候,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请找出关键语句读出来。
  
13(读):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拉特卖了。
  
师:哪些词语你觉得要注意语气?
  
13很长时间的犹豫(读得很缓慢),说明他们其实很不含得把它卖了,是为生计所迫,无奈家里急需钱过节才这样的。
  
师:嗯,无奈不舍,那么,这种无奈不舍在其他人的表情中也有吗?
  
13(读):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然后,那个阿隆也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不禁”“也”只得语气强调)
  
师:不禁”“”“只得,你跳读的本事越来越好了,知道自己选择哪个句子来告诉老师和同学。

   就这样,引领着学生体验并陶醉在咀嚼语言的美好中,品味着文字里的深沉情感,吸收着母语文化自带的精神养料。

 

    3、高潮切入一个字:咩

肖特主张,语文老师要修炼灵动的教学悟性,要备一双“锐眼”,在备课时能灵巧捕捉到那一个曲径通幽、化一为万的入口:一个词就是一篇文章,一个标点就是一次激荡,一个问题就能凝成一片森林。

小说最精彩的细节描写是阿隆和山羊兹拉特在暴风雪中避难时,阿隆向兹拉特提出了好多问题,而兹拉特所有的回应都只是一个,这看似单调又极具“羊味”的一个字,其实是最令读者深思并感动的,这意味深长又情真意切的“咩”叫,更是作者试图“拽”上读者“入境”一起将故事推向高潮的绝妙匠心。然而,许多学生却在这最感人、最动情的地方止步了。情景对话时,学生不情愿的扭捏作态学着羊叫,引来的是“吃瓜群众”的嬉闹哄笑,“玩弄”的不仅仅是山羊兹拉特的真诚和信任,更是对人间至尊——“真善美”的漠视!

睿智而细腻的肖特,怎么能任由这样“亵渎经典”的浅薄“长”在语文课堂?他认定要将这个“咩”字,作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撬动课堂渐入高潮的关键词。

在第四个教学环节中,肖特不厌其烦的带着学生“读出‘咩’字的无限深情”。他巧妙的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以第一人称描写山羊兹拉特内心独白的句子,体会这只说不出“人话”的山羊在“暴风雪中的惶恐可怜”,并大胆推测这样一只“温和、善良和友爱”的山羊,在与主人阿隆对话时,那一声“咩”叫所表达的含义。

真如肖特所言:“真进入情境,对话甚至是不需要酝酿的,它会依着我们的心。”果然,学生的情境还原对话十二分的精彩:

19: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17:虽然在这里很危险,但是和你在一起,我什么都不怕。
19: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
17:是呀,幸亏有这个草垛在这儿呢!
19: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待几天。
17:不管待几天都没有关系,因为你会永远跟我在一起。
19咩一一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17:哦,我是多么想让你明白,我想要说的是什么呀!
19:奥一一你不会说话,可我明自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需要我。是吗?
17:是的。

 

于是乎,人和羊的深情对白,在肖特的语文课上,是那样的扣人心弦又余音绕梁:

师(读):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待几天。

生(读):咩一一(很温暖,充满安慰)

师(读):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生(读):咩一一咩一一(急促)

师(读):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

生(读):咩-(欢乐,幸福)

 

    4、教育切入一个字:融

这一短篇小说之所以能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除开作者精巧的构思、贴切的留白、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柔和的笔调外,更打动人的是在严酷寒凉的社会现实和扑朔迷离的人性面前,人们更坚定一个真相——能支撑我们走出艰难困境的往往是永不消失的信念——爱、信任、善良与道义。

肖特倡导语文教学紧抓语言这个“基本元素”,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浅浅的教学,一样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融”!所以,肖特强调:“融,是最好的教学悟性。”

在最后的一个教学板块——“走进‘咩’字深处”,肖特试图通过品读一个“咩”字,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去领略这篇获取世界最高文学奖作品的经典之处。这,简直就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迁移融合!

在“咩”字的研读中,特别是山羊兹拉特的“咩”声与《斑羚飞度》中镰刀头羊的“咩”声对比朗读,很显然学生的生命意识被成功激活了,由最初的“害羞嬉笑”到后来的“感动颤抖”,直观显现不知不觉间他们已走进了故事深处,心弦也被故事的情感所触动,以致最后所有的同学都沉浸在“咩”字的意蕴中思索感悟,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透出的光亮。是的,孩子们情感的冰河悄然解冻了,灵动的溪流又欢畅了!

肖特顺势而为:“从这个‘咩’声中,你还能读懂怎样的主题,怎样的情感”,不失时机的助推学生对小说主旨的理解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
29:人性的关怀,我们更应该像阿隆一家人对待兹拉特一样,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动物。
30:人和动物之间是可能产生恒久的情感的。
31: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的感情很深厚,羊与人的感情又增进了一层。
师:对,増进了一层",真好!这个増进了一层,就是我们这堂课学习的一个收获。让我们用真诚与信任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命。还有吗?
33我在想,山羊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尚且能够如此,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该要更加透澈。现在,人与人之间有时候越来越复杂,没有那么单纯了。(掌声)
师:你开始反思我们的社会,开始反思我们的时代了。

34:我们还要关注穷人、弱者。

······

作家辛格结尾留白式的表达使这篇小说的主旨含蓄中而更有力量,他笔下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阿隆一家人找回了他们曾因物质而抛弃的最宝贵的东西——最初的善良与道义、曾经的信任、温暖、平等和依存。

同样,肖特的这节课扣紧一个字的“浅浅”教学,让语文人更加笃信:浅浅的教语文,不是教浅浅的语文,深入的,是我的理解,浅出的,是你的感悟。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语言和语文能力,着眼于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学生们感受到和应该要感受到的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怅——肖惟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