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话的方式学习童话——以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刘兆刚

分类: 八面来风 |
肖培东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 令人耳目一新。究其实质,广而言之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小而言之就是用童话的方式教学生学习童话。肖培东老师在山东济南“全国中学语文名家·名师·名校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暨精品课展示高级研修班”上执教过这篇课文,在四川师范大学“国培班”上也执教过这篇课文,两个课例虽有差异,但是肖培东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剖析肖培东老师的这个课例,也许能给苦寻“语文味”的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何谓用童话的方式
在这个环节肖老师引导学生交流了童话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童话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具有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这样几个基本特征。这就教给了学生认知童话的基本规律。
二、如何用童话的方式学习童话
根据童话规律学习童话,这是语文学习的捷径。当下的语文教学太多的是模糊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拓展延伸。运用这一程式并不能解决阅读教学的所有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模糊的阅读方式忽略了文体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很难实现课堂的高效性。我们不妨看看肖培东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两种形象
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往往都会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这篇童话有两种艺术形象,大人和小孩。前者包括皇帝、骗子、官员、百姓,两种形象是十分鲜明的。把握这些形象对读懂这篇童话有实际价值。肖培东老师在品读“是谁导演这场戏”时不时地与学生研究两种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学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大人渐渐地说假话的;小孩原本天真。
(二)研究一个细节
在这则童话里包含两种形象,从两种形象的角度可以把这篇童话的故事分解为若干故事细节。肖培东老师让学生读书寻找故事中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实际上就是细读课文,弄清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就可以讲出故事当中最有夸张力的细节,我们不妨看看学生讲的每一个细节:
生11:我觉得还有第二自然段,“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布应该没有最美丽而应该是更美丽的。
肖老师让学生讲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一教学环节看似简单朴实,语文的玄机却蕴含其中。学生静心读书,深入思考,清晰讲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激活思维、驱遣语言,进行表达。而且,让学生讲故事细节,实际上也就把握了童话故事性的特点,从而实现了在“言意转换”之间进行童话阅读。
(三)研究一个道理
童话总是要讲述一个道理,让人有所启发。读者习惯于将这个道理称之为哲理。而大多数教师喜欢把这个哲理和盘托出,直接从文本中拎出来告诉学生。学生虽然记住了结论,但并没有掌握解读童话的方法。肖培东老师采取让学生补写的方法,力图教给学生解读童话哲理的方法。我们看看肖老师的处理方法:
生27:不如说是一场闹剧。
生28:不如说是一个谎言。
生29:不如说是一块诚信的试金白。
肖老师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依言悟意,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认识,进而通过语言训练,实现言意转换,获得了深层次阅读认知。
三、启 示
笔者认为肖老师的这节课像语文课,有语文味。究其实质,是肖老师根据阅读童话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习童话,所以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细细品味这节课,我认为读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启发。
第一,语文课的第一要义是学习语言。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些表述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肖培东老师这堂课处处体现了“学习语言这个本位”。具体地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字音和词义。在学生读课文时,解决“称职”“滑稽”“骇人听闻”等词的读音和理解。
2.语言知识。在读书时,肖老师一再强调要读出夸张的味道,在读的过程中要理解修辞的作用,还要揣摩标点符号的内涵。注重读出动词所表现的画面感。
第二,语文课效率来自语文学习活动。现在的语文学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肖培东老师却把学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1.读书。读书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语文,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肖老师要求读出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准语调、读出情感。课堂上有自由默读、出声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男女生交互读、师生合读等等。学生读得充分。
2.研究意象。老师和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去找寻意象的每一个方面。学生知道了骗子的“摆出、装作” 的高明,知道了大臣“害怕”的特点,还知道了老百姓“乖乖”的虚假赞美。
3.研究故事的细节。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变成了由若干细节组织的故事,学生在寻找细节的时候就已经细读课文,进行了思考理解。
4.研究童话的哲理。这个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肖老师是带领学生围绕标题的理解进行的,把标题改为“皇帝的心装”,学生不仅理解了哲理,也对课题有了新的认识。
5.设计结尾。从想象结尾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肖老师课堂开展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不是那些为了哗众取宠的“非语文活动”。
第三,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温儒敏先生指出:“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在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实践活动,在文章学(童话特点)、文学(形象分析)、语言学(词语、修辞)等方面都有涉及。可以说,肖培东老师不仅仅关注了课文本身,还关注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298-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魏本亚.用寓言的方式学习寓言——以黄厚江《黔之驴》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3(4).
[4]温儒敏.就语文新课标的学习谈九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