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诗歌写作尝试课》有感——成都寒冰

(2018-10-27 08:54:52)
分类: 八面来风

上周,有幸在成都听了肖老师的两堂课,深受启发,特将自己的感悟进行了梳理。

一、 尊重学生

在《美丽的颜色》教学中,让学生读课文,猜一猜老师会提一个什么问。

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能很好地了解学情,尊重学生既有能力展开课堂教学。

《诗歌写作尝试课》教学中,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尴尬地说:“我想不出来”,老师幽默睿智地化解道:“想不出来的诗句散落一地”。这既符合当时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当然更是为了给尴尬的学生台阶下。这样的老师是给人留有余地的,是有内涵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这就是尊重的魅力吧。

尊重学生,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让自己找到课堂教学的起点。

一、有目的地引导

尊重并不是一味地无我,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比如:在教学《诗歌写作尝试课》时,当学生总是离不开落叶时,老师便问:“题目叫《秋叶》,诗中还会有叶吗?为什么”生答:“不会。因为诗歌要含蓄。”

这样顺利地把学生引出了“叶”的圈子,开始寻找散落一地的诗句。于是有了:“翩飞的蝴蝶,未尽的乐曲,过去的记忆,时光的痕迹,凄凉的离别.......”打开了学生的诗心,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

二、及时反馈课堂习得

对于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准确的学生,给予最大的理解,引导和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放纵。

比如:在教学《诗歌写作课》时,生1:枫叶

2:翩飞的蝴蝶

师马上追问生1,生2是如何做到诗歌里不出现叶的?

1:用了比喻

再如在《美丽的颜色》中,师让大家猜读后提问。

1:文本的写作艺术是什么?

2:题目为什么不叫《居里夫人传》

.......

师在几个同学回答完毕后,再抽第一个同学总结以上同学的发言。

这样的及时反馈,既能让学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学生有所得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课堂教学。

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肖培东老师说:“备课,要考虑文体特点”,黄厚江老师说:“让学生掌握基本文类的阅读方法”。他们说的角度不同,但意思都是指向“要有文体特征的意识”。这是正向思考,但课堂上却要反向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把握文体特征。

在《诗歌写作课》中,当学生总是回答“秋天的叶子”时,老师提问:“诗题中已经有了叶子,这里还会出现叶吗?”生此时有所悟,说诗歌语言含蓄,应该不会再出现“叶”。

这样一问,学生在纠错中明白了诗歌的语言特点。

接下来,老师问:“叶儿黄了,秋天来了。我们还可以凭什么感受到秋天来了?”

1:麦田的麦穗垂下了头,秋天来了。

师:叶儿黄了

秋天来了

麦田的麦穗垂下了头

秋天来了

这样像诗歌吗?怎么改?

生:麦儿熟了

秋天来了

师: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简洁,诗句要富有节奏感

在改进中,学生明白了诗歌写作应该注意的方面——语言、句式。

在每个教学环节完成后,老师都安排学生齐读教材13页相关段落,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在活动中把握文体特点,在这里主要是把握诗歌写作的方法,避免了教条式的灌输。

四、在朗读中悟情、入境

通过标点符合,感悟人物情感,是肖老师朗读指导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美丽的颜色》时,分角色朗读171821段,师读旁白,一男生一女生分角色读。然后,不读旁白,生直接对话读。

“它”中的引号是特殊含义,指居里夫人的孩子,故轻读,读出母亲的温柔

“我不知道......”要读出丈夫给妻子的憧憬和希望。“不要点灯!”要重音轻读,因为怕惊扰了镭,“天哪......天哪!”要读出惊喜,温柔,和慈母的形象。读“比埃尔”要温柔、深情。

17段语言要放慢语速,读出科学家的沉稳。(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

这样引导后,一个沉稳、低调、谦虚、温柔、把镭当做自己孩子的科学家,就浮现在我们眼前了。一句温柔深情的“比埃尔”一句给人憧憬的“我不知道”,就读出了两位科学家的伉俪情深。比学生口里的淡泊名利要鲜活的多,这些都是从朗读中悟来的。这也是肖老师所说的教学聚焦,

五、精当的点评

在教学《诗歌写作课》时

1:枫叶  散落一地

2:翩飞的黄蝶  散落一地

3:明黄的信封  散落一地

师:是信封,也可以是信纸,会写个谁?

生:大树写给我们,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生:写给故乡

写给母亲

写给儿子

写给朋友

......

师:诗的内涵是无穷的,我们从枫叶看到离别,看到时光......

在教学《美丽的颜色》时,朗读教学结束后,是总结“这就是他们取得成就的性格秘,

当我们对事物的追求染上功利 的色彩,就会离镭的颜色越来越远。”

这些精当的点评、总结,提升了同学对零散知识的认知程度。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喜欢这样有温度的,润物无声的课堂。在肖老师浅浅的语文课堂背后,是深深的教学钻研,是厚积而薄发的“无隅”、“无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