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伟大的奇迹——宣州区杨和平语文名师工作室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

(2017-09-18 21:30:33)
分类: 八面来风

        从微观入手,引导学生读懂伟大的奇迹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牧羊人在阿尔卑斯山高原创造的巨变是一个奇迹。

这奇迹的背后,折射的是牧羊人伟大的精神境界。

同样,写就这个奇迹的文章,也是一个奇迹。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领悟到这种奇迹,感受到这种伟大精神的力量,认识到这种行为、精神和行文的美?

肖培东老师从微观入手,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抠词语,咬语言,走进文本,慢慢感受巨变,感受伟大的精神力量,感受章法和表达的美好。

一、听写词语,教师颇具匠心

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教师给学生听写了五个词语。

“第一,课文当中有一个成语,讲的是不长草木的地方,请你写出这个四个字的成语。”

“第二,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讲的是建筑物或堆积物的坠落、倒坍,两个字。”

“第三,外国人缩写的这个作品,翻译者给了一个中国的方言词讲的是散步、闲步的两个字。”

“第四,植树的牧羊人种了一种树,这种树平时我们见得不多,叫山毛榉,请写出‘山毛榉’的‘榉’。”

“第五,这个牧羊人他种树时拿着一个铁棍在地上什么了一下,填一个动词。”

“他拿着一个铁棍在地上什么了一下,你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个字比较难写,笔画比较多,他用铁棍在地上什么了一个坑,自己填一个动词。”

想一想,肖培东老师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一则,是教学词语,是夯实基础。

但,绝不仅仅如此。肖培东老师选择的几个词语,非常具有典型性。“不毛之地”、“坍塌”是描述1913年阿尔卑斯山高原的,是在引导学生认知高原变化之前的特征。“溜达”是描述“我”的状态,实际上是“我”观察人物、叙事事件的视角状态。“山毛榉”是牧羊人所植之树的典型代表。“戳”是牧羊人植树的典型动作。

关于肖培东老师的用意,我们可以从肖培东老师听写词语的方式中看出。肖培东老师没有直接报词语听写,而是采用了“描述”的方式,为学生描述词语的意思和语境,让学生去写词语,这样的做法,就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学生既理解了词语和词语的含义,又理解了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五个词语,是微观;听写五个词语,是微小的举动。但,透过五个词语,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感知和体悟,是微小举动背后的深意。

二、第一次默读,紧咬句子,体味高原巨变的奇迹

为了让学生理解高原巨变的奇迹,教师让学生默读“第三次见面,一直到最后”,圈点勾画关键句。

精彩之处在于师生间的谈话,和教师的精彩引导。

在第一批学生寻找了表示“环境的变化”的句子后,教师有三点引导,一是“你为什么划这个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描写的意义;二是提醒学生旁批“高原变化”四个字,三是提醒学生“找不同类型的句子”。

在接下来师生的讨论中,圈画了表述高原变化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述牧羊人年龄的句子、表述时间的句子等,教师也都提醒学生做了旁批。

最后,教师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总结。一是点拨学生什么是默读和圈画,肖培东老师说:“默读不是随便默默地读,圈点勾画,也不是随意圈圈点点,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作出有选择的重点勾画。”二是对圈点勾画的方向进行了明确,包括四点,“高原变化”、“抒情议论”、“老人特征”和“行文思路”。

学生圈点的句子是微观的,师生对句子的品读也是微观的。但,从句子中读到的“巨变”却是伟大的,教师最后的提炼和点拨也是伟大的。

三、第二次默读,咬碎词句,体悟奇迹背后的伟大

在第一次默读文章后半部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围绕四个方面,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课文关键句。

接下来的师生品读,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品读标识“三次见面”的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连起来读一读,是梳理关键句之后,对文章思路的强化认知。

第二步,品读三次描述“高原特征”的关键句,再次引导学生理解高原的巨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渗透的情感特征。从慢慢地,到惊喜,到第三次的震惊。

第三步,是品读的重点,师生抓住了文章很多文本细节,品读“人物品质”,即“奇迹背后的精神力量”。师生品读的细节有“植树的动作”、“对种子的精心挑选”、“植树的目的”、“对铁棍的描写”、“牧羊人的家庭背景”等。通过琢磨这些语言细节,咬碎一个又一个关键字词,让学生感知牧羊人的“毅力”、“坚持”、“细致”、“无私”、“孤独”等品质。

牧羊人的精神是伟大的,但伟大的精神见之于细节。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从微观细节着手,见诸人物的伟大精神品质。

课的最后,教师还点出了“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奇迹”。是的,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奇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感受到了奇迹,清晰的思路、对比的手法、优美的语言……都是奇迹。只是,最大的奇迹还在于以假乱真的虚构。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教师从人称着手,让学生理解“第一人称”和“旁观者叙事”的妙处。

阿尔卑斯山高原的巨变是个奇迹。

这奇迹背后的伟大精神也是个奇迹。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这个奇迹,理解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理解表现这伟大精神力量的美好表达。

肖培东老师:

抓小,来见大。

浅出,去深入。

这,便是浅浅地教语文吧!

这,便是我们所倡导的“微语文”吧。

                      20170908

        吴梅梅:深深浅浅到达语文至境

肖培东老师在这节课上很完美的展现了他“深深浅浅教语文”教学思想。首先,肖老师注重默读方法的学习与落实:选择第三次见面进行默读的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出应该要圈画出四种类型的句子:高原变化、人物特征、行文思路、抒情议论,并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圈画。接着跳读第一、第二次见面,用学到的默读方法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圈点勾画,进行能力训练。其次,肖老师紧扣“奇迹”这一关键词,分析老人的精神品质,分析文章第一人称写法之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深挖细嚼,学生对于老人精神品质呈现出多元而深刻的理解,课堂上处处呈现生成的美景。

在听课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在群里即时发表了精彩的观感,大家从多个角度评课,共同学习。工作室主持人杨和平老师认为,肖老师充分利用“预习提示”,和他教《我的小桃树》一样重视旁批,有非常好的“教材是资源”的意识。来自安庆的省国培专家左雁老师认为,大师授课,真是简约不简单!植根文本,紧扣教材;读法(默读、朗读)训练,落在实处;教师引导,脉络清晰;学生主体,和谐自然。宣城教师进修学校的刘欢欢老师谈到,肖老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很好的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正是“授之以渔”。工作室丁能雅老师看到了肖老师注重对孩子学法的指导与培养,将语文教学落实到语言的根上。

         刘凡:于细节之处挖掘文本

一、细在用心的字词听写

于上课之初听写字词是肖老师一贯喜欢用的教学手段,曾现场听过肖老师执教《自己的花开给别人看》,也是一开始就听写词语,看过他的《我只想浅浅的教语文》,也有一些听写词语的课例。这个小细节一方面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一方面足见肖老师的良苦用心,他所选择的几个词语都是有用意的,看似简单,实则是概括全文、连接教学环节的关键。

二、细在匠心的阅读教学

(一)、默读这样读:肖老师说:“默读不是简单地圈圈点点,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判断。”《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比较长,在七年级上册所在单元里的教学方法主要为默读,但默读绝不是布置孩子随意在文中圈点勾画,也是有读法指导的。肖老师首先布置学生默读“我”与牧羊人的第三次见面,让学生自行圈点,并一再提醒学生圈点不同类型的内容,最终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了需要圈点的内容:高原变化、老人特征、行文思路、表示抒情议论的句子。在学生知晓了默读需要掌握的内容后,于是便把更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默读前两次见面,带着目的圈点勾画出重要内容。指导默读方法,授之以渔。

(二)、朗读这样读:朗读的指导也是有法可循的,朗读是需要耐心指导的。在布置学生朗读高原变化的语句时,肖老师一再申明“高原是变化的,朗读的语调也是要变化的”,他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将语句细细地咀嚼,读出高原的变化、读出“我”的惊喜和震撼。在引导学生品味人物的精神品质时,带着学生反复朗读牧羊人植树的动作、精心挑选种子的细节以及牧羊人的家庭情况,从对这些细节的朗读中,读出了坚毅的牧羊人是怎样完成这样伟大的奇迹的。

           程才敏: 浅浅的教、深深地悟

肖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灵动自然,《植树的牧羊人》也不例外。这与肖老师对文本解读深透、了然如胸,以及他深厚的文学素养、自信潇洒的课堂驾驭力密不可分。这种教学境界我们普通语文教师虽望尘莫及,但细细回味他“浅浅的教”“细细的品”“深深地悟”也是有章可循的。

浅浅的教,体现在肖老师的课堂问题设置简单明了、准确严谨。如指导学生“带着任务圈点默读”肖老师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问题:1圈出我和老人三次会面思路的句子。2圈出高原特征变化的句子。3奇迹背后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是什么?前两个问题简单明了,学生默读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能轻松的画出相关句子,教师的训练目标轻松高效的完成。第三个问题在第二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自然生成,虽有难度,但学生从“精神”二字入手也能从文中圈出有关“毅力、坚持、无私”这类关键词句。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全面的理解老人人格特征,奇迹背后的精神支撑,训练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把握人物精神内涵,在肖老师一次次引导下训练目标顺利有效的完成。

浅浅的教,还体现在肖老师准确浅显的课堂指导。如肖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两次指导学生齐读预习导语,第一次读出课文主要写了我和老人的三次会面,第二次读出默读学习课文的方法“圈点勾画”。如肖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高原变化的句子时,面对那个男生平淡的朗读,肖老师说高原景色是变化的,情感就必须变化,把文字咬碎了情感就出来了。肖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肖老师引导学生领悟,第一处景色荒凉颓废应慢读,第二处看到溪水读出惊喜,第三处一切都变了读出震撼。学生很容易就领悟到语速,语气和情感变化,男生再次朗读时情感变化就有了。如肖老师指导学生领悟“奇迹背后的精神支撑”时,学生开始都是围绕“毅力”“坚持”“无私”展开,肖老师一直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细节,并根据学生解读思路指导学生品读老人挑橡子、老人种树、种什么树及老人的衣着等细节。学生在老师浅显准确的指导下自然的生成了多元解读,学生不仅读出来“能坚持、有毅力的人才能创造奇迹”,学生还读出了“做事细致、有思考的才能创造奇迹”“能够承受孤独的人才能创造奇迹”“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创造奇迹”……在细细的品味中学生有了深刻的悟。

肖老师浅浅的教,是轻松的入,是细细的品,是深深的悟,是浅浅的出。

     赵丽丽:教会圈点勾画,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

肖老师执教的《植树的牧羊人》已经成为了经典课例,观课后有深刻的两大感受:一是教会学生圈点勾画;二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

教会圈点勾画。圈点勾画法估计在小学老师就已经教授过,但是如何运用得当,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用好的。肖老师用“如何快速知道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入,在进行内容上的筛选,“默读第三次见面至最后,做好圈点勾画”,当发现学生的圈点勾画出现大段大段的内容时,强调不要整个句子而是圈关键词。给予学生提示,同时对于圈点勾画的方法,本课从“高原的变化,老人的特征,行文思路,抒情议论”四个方面进行指导,这样重点内容和条理就十分的清晰了,二是对比明显,三是学会找文本中的微小之处,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的教授中文本挖掘细致,方法教授细致。

再说文本挖掘的深度。这篇文章塑造的牧羊人形象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分布在文章的细节中,老师从梳理变化入手,到对牧羊人的评价,可以说一直与文本中的语句对话,更是把精神力量的实质埋于文本深处。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配合之下由“毅力”延伸出“坚持”“无私”“专一”“细致”“思考”“孤独”等等,而这些文本之下的文字,都是师生共同挖掘而赋予牧羊人更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感。再通过板书的强化,让学生内化。深挖的过程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整体表现为对关键词语的品析上,如:第十段种种子一节中动作描写“戳”“放”“盖”以及形容词“轻轻的”“仔细的”的品读和体味都是非常到位的,都能反映出老师在语言文字品读上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