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说教学的“眼睛”——《祝福》教学镜头点评 肖培东
(2016-07-05 21:35:56)分类: 我们的声音 |
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像草芥一样离开了那个冷漠不平的世界。鲁迅用“我”的眼光,写尽了这个在追求与挣扎中颤栗着的可怜的农村妇女形象,把世态的苍凉、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故事时空跨度大,情节转换曲折,语言内涵丰富,感情饱满深沉,人物和主旨的解读又极富多元色彩,《祝福》一文的教学颇具难度,也因此摇曳多姿。一滴水里观宇宙,一朵花中看世界,一堂成功的小说阅读教学课,必须巧设教学之眼,让学生借此窥探全课之精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本期镜头,我们一起寻找小说教学的“眼睛”。
时剑波老师曾撰文《发掘“课核”,构建“课脉”》,建议教师重构文本用以教学时,要“寻找文本中可聚焦又可辐射的‘课核’,由点到面,层层推进”,以形成一核一线一堂课的“课脉”教学路线。时老师所谓的“课核”,其实也就是文本教学的眼睛,它来自文本用以教学的可聚合又可辐射的深层内核,既牵动着文本的解读,也决定着教学的创意。“有些经典作品,在阅读接受史上,留下过众多评论,如能去芜存精引入教学,或启迪思维,或质疑发散,可以形成教学的课核”。时老师的《祝福》教学镜头就是沿用了他这样的教学思维,即以深度评论为小说教学的眼睛去构建课堂。时老师借鉴作家丁玲对《祝福》的评论“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仿此评论句式,以“《祝福》不悲在
,而悲在
”的方式深入文本,打开小说文字皱褶,开启思考之门。借作家的深度评论,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探究,拨开小说的枝蔓藤叶。教学附着其上,学生走向祥林嫂,走进包裹她的冷漠的空气,最后深入悲剧的土壤,读出了小说更深层的悲剧。
当然,小说教学的眼睛更多是在文本的细微处。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祝福》教学,已有很多精美的课例,都蕴有教师吃透文本于文章细微处见精巧的教学匠心。人物形象如“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主旨探讨如“谁害死了祥林嫂”,情节设置如“为何重复书写阿毛的故事”,还有环境设置、叙事视角等等,这些设计,都是从文本语言的细微处出发,既能体现重点,又能够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很值得品味。鲁迅先生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而寻找小说教学的"眼睛",特级教师章浙中提出要“寻找情感的错位处、情节的跌宕处以及见精神的细微处等”。
寻找情感的错位处。小说总能“打破常态心理结构,把潜在的意识、人格挖掘出来,在情感的失衡与恢复平衡的过程中,揭示人性的奥秘”。小说教学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应尽可能从人物情感的多元错位着手,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矛盾,产生兴趣,并进入对复杂人性的深层思考,避免出现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刘勇老师就是利用了文中的“我”的情感的纠结,引导学生去探讨自我灵魂的对话和驳诘,深入认识复杂的人性和作家的匠心。刘老师很注意引导,推进不急不躁,教学层次感清晰分明。他要求学生把问题表述清楚,尝试运用一些简单的词语将“我”内心的变化呈现出来,然后再步步推进寻求“我”“不安”的真正根源,实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有序合理,很见功力。探讨情节的跌宕处。“凡是优秀的作品,总是善于以出人意料的情节,以突然变换的场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由此形成跌宕美。”本次镜头来稿,多位老师就是从情节的跌宕处设计,如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祥林嫂改嫁给贺老六时“异乎寻常”的反抗等等,也是别有风景。时剑波老师的“不悲”“而悲”的教学镜头,细细品味,其实也是引导学生探究情节,由表及里,去触及小说的灵魂。
小说教学的"眼睛",既可以是易为人关注的关节,也可以是一些易被忽视却"神光所聚"的见精神的细微处(章浙中语)。经典小说,无论是短篇故事还是鸿篇巨制,其中总有见精神的细微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样物品、一个场景,这些细微处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凸显主题起着重要作用,展现着无限魅力。“还”字背后有深意,董健老师就抓一个“还”字,聚焦关键词,突破开去,由点及面,收到片言居要的效果。“还”可以删去吗?如果不用“还”,换一种表达看看呢?如此,董老师点拨得很灵活,绝不自行分析,而是用有效的点拨去引导学生去改换比较,充分品味语言背后蕴藏的复杂的情感,从而感知人性的丑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意蕴。赵振翔老师紧扣四叔说的“可恶”和“然而”,抓住语言空白处,重点要求学生结合语境探讨两个“然而”后面各省略了什么内容,课堂上风生水起。如果能顺势探究四叔其人的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祥林嫂所受的精神迫害就会更为清晰,教学也势必推进深处。小说的语言是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见精神的细微处多在语言的细微处,阅读小说,只有联系作品的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透过“述事之言”去把握“言之所为”,把握体会作品表层语义下的主体表现义,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作品的文本意义或主题内容。提着竹篮为哪般?崔瑞芬老师注意到了文中的一个小小道具,利用图文比较“挎”“提”竹篮的不同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竹篮”的深意,让学生直抵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短暂的人生浸透着苦痛,破旧的竹篮中盛有对生和尊严的渴求,原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如此,只有一只竹篮可以慰藉。读小说,要着眼细微,去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既要走进去,融进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崔老师的竹篮就是很好的例子。
祥林嫂提着竹篮痛苦地走向死亡,那双迷茫困惑的眼睛让人心痛难忘。小说教学的眼睛都在文章的精要处,又多是易被忽略处。它既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清人刘熙载说得好:“眼乃神光所聚。”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双发现文本教学妙处的慧眼,老师,您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