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语文学习》2016.5
(2016-05-03 21:00:52)| 分类: 我们的阅读 |
一道仿写题
师:同学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一唱而三叹,是简单的重复,还是各有深意呢?
生:各有深意。
师:对,各有深意。那么,深意分别是什么,又怎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表达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完成一道仿写题。请看
1、一叹蜀道之高, 太白鸟道,六龙回日,百步九折行路难;
2、二叹蜀道之
3、三叹蜀道之
师:第1句概括了“一叹”的含义,突出一个“高”字,落在一个“难”字。请仿照第1句写出2、3两句。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仿,内容紧扣诗文。准备5分钟,各小组推荐佳作,全班展示。
(读书,思考,跃跃欲试。)
生:二叹蜀道之愁,悲鸟哀号,子规夜啼,巉岩绝壁攀援难;
生:我不同意“蜀道之愁”的“愁”字,它不能概括第二段的要义。
生:我觉得可换成“畏”字,诗中有“畏途巉岩不可攀”。
生:换成“险”字最好,第二段小结句就是“其险也若此”,可见,此段重在写“险”。
生:我点赞!诗中写“畏途巉岩”、“悲鸟古木”、“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都令人望而生畏、闻而胆寒,怎一个“险”字了得!(掌声响起)
师:说得好!同学们用掌声为你喝彩。用“险”字最好:因为作者正是用悲鸟哀号,飞湍雷鸣,巉岩绝壁,枯松倒挂等种种意象,构成一个整体意境,让人感到“惊险万状”、“险象环生”,怎一个“险”字了得!(笑声)
生:我想有“悲鸟哀号”,就不必用“子规夜啼”了,前者可包含后者;换为“飞湍雷鸣”,对诗意的概括更全面。(掌声响起)
师:很好。下面再说第三句。
生:三叹蜀道之忧,剑阁崔嵬,关隘险恶,虎狼之地安居难。
生:我以为“叹蜀道之忧”的搭配有问题。
师:问题在哪里,请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能说“感叹蜀道的忧虑”吗?这明显不通。我想把“忧”改为“患”字,就更准确了。
生:我也认为用“蜀道之患”好。“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那不是“忧虑”,而就是“祸患”。
生:我以为“安居”不如改为“安乐”更好。诗中有“问君西游何时还”,可见作者只是送友人入蜀“西游”,而不是去“安居”。
生:我也同意改为“安乐”,照应“锦城虽云乐”的“乐”字,既贴近原文,又合乎情理,何“乐”而不为?(掌声响起)
师:很好。你们的发言不仅有理,而且有趣。
师:今天这一番讨论很有意义:我们不仅做了一道仿写题,而且更深入地探讨了诗歌内涵,也训练了准确、精练地选词炼句的能力。下面,我们大声地诵读这“一唱三叹”,品尝我们的集体创作。
齐读PPT:一叹蜀道之高,太白鸟道,六龙回日,百步九折行路难;
二叹蜀道之险,悲鸟哀号,飞湍雷鸣,巉岩绝壁攀援难;
三叹蜀道之患,剑阁崔嵬,关隘险恶,虎狼之地安乐难。
《蜀道难》教学已渐入尾声。
师: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在“蜀道难”前面加上一个什么样的体验性的动词?
板书:
生(异口同声):登。
师:脱口而出的答案应该是对“蜀道难”的最直接的体验。哪个同学来说明理由?
生:文章不是三次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吗?“上”就是“登”的意思。
师:既然“上”就是“登”,那我们能否把这三句的“上”都改成“登”?
生:我觉得不能。“登”字好像太容易了,没有难度,而且没有“上”字具有垂直感。
生:我也觉得不能。大家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黄鹤连飞都飞不过,猿猱都要为攀援发愁,难度可想而知。
师:没错,这个体验性的动词必须要能体现蜀道的“难”才行。那用什么好?
生:老师,我觉得是“意”,意会的“意”。李白笔下的蜀道难很多都是他的想象。
师:比如说呢?
生:比如从“蚕丛及鱼凫”看出蜀道在历史传说中就已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险阻了;从“地崩山摧壮士死”看出传说中五丁开山的不易;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看出蜀道挡住了神话中的六龙车,竟与天同高,写出了山的高危。这些都需要通过想象或者说意会才能感受到。
师:想象是极具李白气质的体验,瑰丽奇绝,极具浪漫情怀。
生:老师,我觉得是“望”。这里既有在蜀道中望,也有望蜀道。你看,不可攀援的巉岩,去天不盈尺的连峰,倒挂绝壁的枯松,这些体现山势高危的景致都只能用“望”;而“侧身西望”那似乎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远望。开头第一句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是仰望,不就是人站在山下,抬头往山上看,哎哟,好高呀!
(生笑)
师:你的体验很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蜀道中望还是望蜀道,都体现了蜀道的高、峻、险。 能不能用身体语言把开头第一句表现一下。
(生仰着头,一手别在后面,一手上扬。读“噫吁嚱!……”)
生:老师,我这么读,很难读欸,仿佛爬蜀道,那种气喘吁吁的感觉。
师:“气喘吁吁”很符合蜀道难的情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老师,是因为动作,还有声音,读得响亮,就会很累。
生:应该是声调。前面七个都是第一声的字,当然会让人上气不接下气啦!
师:文章开篇,七个平声字迎面袭来,李白如此巧妙地选择声调,让我们不自觉地投入到蜀道难的情境当中,跟着他“以手抚膺”气喘吁吁。
生:我觉得是“愁”和“听”。
师:解释一下。
生:文中 “猿猱欲度愁攀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都有“愁”字。可见蜀道的难不仅在于自然的高险,更是内心的悲愁。不管是黄鹤、猿猱,还是子规,他们的愁,都会在声音中表现出来。不是有“猿啼三声泪沾裳”的诗句吗?还有“飞湍瀑流,砯崖转石”更是让人听得胆战心惊。
师:“听”和“愁”两种体验交融,仿佛身临空山,感受空谷传响,荡人心魄,感伤悲凉。
生:老师,我想到的是“凌”,“扪参历井”,已到绝顶,“仰胁息”却没有凌绝顶的潇洒。蜀道是李白的目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他难以实现的雄心壮志。
师:有人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滞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这可为你的体验作佐证。
生:我说“恨”蜀道难。既有恨仕途失意,功业难成;又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那是深切领悟后,痛彻心扉的劝诫;特别是“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生:我觉得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大家说的,就是“叹”。
师:为什么?
生:一是想象着感叹蜀道难,二是登蜀道过程中惊叹蜀道难,最后是对朋友要去那么艰险的地方的叹息。
师:是的,“登”可叹,不能“登”亦可叹。“意”是一种想象渺远的感叹,“望”是身临其境之叹,“听”是旅愁铭心之叹,“愁”是直抒胸臆之叹,“凌”是心有所望之叹,“恨”是绵绵无期之叹。一个 “叹”字,既是诗歌文意的感叹,更是文法上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还是横绝千古的李白式的“噫吁嚱”的咏叹。当然还有很多体验性的动词可以用,面对古诗,一种体验就是一种投入身心,穿越千古的解读。
师:大家都认为,这个长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中“嗟尔”两个字应连在一起读,我们听名家的录音也都是这样断的,但我的断法不同。
(生期待)
师: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生试读,师又读一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可以吗?
生(思考):不行。
生:我也觉得不行。诗歌不能这样读,没节奏感,像散文。
生:除了录音,我还听过不同版本的歌曲,“嗟尔”都是断在一起的。这该是一种习惯。“嗟”字放在开头单读,怪怪的。
生:我倒觉得可以。
师:哦,说说理由。
生:诗词中有这种现象,比如“望/长城内外”“问/苍茫大地”,领头一个字单读,也很有节奏感。
师:这是词中的尖头句,诗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嗟”字单读,是棒喝,“嗟尔”放在一起,意思上讲不通,“尔”和“远道之人”是复指,应放在一起,像我们说“唉!你这个坏蛋!”,但不能说“唉你,这个坏蛋!”。
师:断句要看句意,好像有道理。
生:但诗不是小说、散文!诗讲节奏、韵律,不仅要把诗意和感情表达出来,还要有音乐美,韵律美。
生:是要讲究音乐美、韵律美,但前提是能把诗意准确表达出来。
师:一般情况下,断句首先考虑句意,但诗歌要注意音义结合,有些时候是可以首先考虑音韵节奏的,像四言诗大都两两断开,哪怕从意义上说不能这样断,比如“水何/澹澹”。
生:这首不同,它不是四言诗,刚才有人说读起来像散文,其实散文化的句式在这首诗中有很多,它是这首诗的特色和魅力所在,这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追求,我觉得一个字单读后,节奏感更强。
师:他说的“追求”非常好,李白不是写不出整齐的诗句,但在这首诗里他刻意用了很多散文的句法,他追求什么?
(生讨论)
生:追求与众不同。(生笑)
师:李白有个性,求新求异,可以呀。
生:追求内容、形式、还有音乐的统一。
师:好,具体说说。
生:李白要表现蜀道的艰难,诗句就要参差不齐,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才更能感受行走蜀道的艰难,这样,句式、内容和读起来的音乐感都表现了那种“难”。
师:嗯。读起来太顺畅,飞跑一样,反而不好。李白确实比较注意内容、形式以及音乐的结合,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水”“愁”连用,绵绵不绝,《远别离》中“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后两句故意写得像散文,读来缓慢,有曲折,让人想见距离之遥,行走之难。《蜀道难》里也有些句子,本可以很顺畅,很整齐,李白为了和诗意协调,故意打破了平衡和整齐,我们前面点到过,回忆一下。
……
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可读成“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去掉“尚”字,和“猿猱欲度愁攀缘”搭配更整齐,读起来更顺畅。
师:李白故意用散文句法打破平衡,破坏和谐,追求一种不同的节奏。那么这一句“嗟”字单读,似乎也可以。学者顾随说:“大诗人好句子多是散文句法,古今中外皆然。诗,太诗味了便不好。”咱们试着单读“嗟”字,再把“嗟尔”放在一起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品读,交流)
生:“嗟”单读,短促有力,当头棒喝,像警告,像反问。而“嗟尔”连读不那么有力。
生:“嗟尔”连读要卷舌,不像“嗟”那样直接喊出来。效果差了。
师:的确,“嗟”字单读更有力有效,大家可以试一下。其实这首诗的节奏感很强,也很特别。大家试着像我这样,把“尔远道之人”读在一起。(生读)有什么感觉?
生:把这么多字捏在一起,好像很紧张。
生:感觉不像诗了。
生:有点累。
生:有压抑感。
师:紧张、压抑,可能就是“难”了,压抑就渴望释放,就像我们把弹簧压紧了一样,有弹性。大家把这一句完整地读一下,和原来的读法做个比较。说说感觉。
生(读后):先是用力地喊一声,警告,然后是放声喝问。
生:有不一样的节奏感,很曲折,有起伏,很个性,特别能表现李白的不羁。
生:我还是觉得这样读不好,不习惯,不够流畅。
生:我觉得这样更有气势了。
师:有不同的认识是好事,课下大家查一下资料,或者找机会请教一些专家,看看到底怎样读才好。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嗟”字单读。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反复感叹蜀道难行,你觉得诗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蜀道之难?
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山高得连黄鹤也飞不过,猿猴也发愁,那山该有多高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句用夸张和想象极写蜀道的高,蜀道的险。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感很强,有山峰、枯松、急流、飞瀑和转石,还配有惊天动地、万壑轰鸣的声响,让人感觉相当惊险!
生:“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青泥岭九曲十八弯,山势又高,居然可以触摸到天上的星辰,人走在上面很紧张得不得了。
师:这两句诗描写角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一句是正面描写,后一句是用人的感觉来衬托的,属侧面烘托。
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也很突出“难”。你想,蜀道的开辟非常不易,甚至非人力所为,“天梯”“石栈”就能说明蜀道的高险了。
生:那写剑阁的那句就更能突出了。“峥嵘而崔嵬”的剑阁竟高峻险要到如此地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至于恶势力可以据险叛乱,在蜀地无所不为。
师:大家都说得很不错,不过好像还有两句大家一直没提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是什么缘故呢?
生:貌似这两句写愁的,不是写蜀道难行的。
生:这两句读起来没什么力量,或者说气势弱了很多,不太能突出这个“难”字。
生:感觉“悲鸟”“子规”这两个意象在整首诗中不太协调,有点突然。
生:诗意不太好理解,“悲鸟”是什么鸟啊?
生:为什么说“雄飞雌从绕林间”,难道它们是成双成对地飞,那为什么又叫“悲鸟”啊?
生:按照课下注释,“子规”这句是不是抒发思归、思乡之情的?
师:悲鸟指的大概就是雉鸟,汉乐府诗集曾提到一首古词:“雉子高飞止,黄鹄高飞已千里。雄来飞,从雌视。”课文注释里提到“一作‘雄飞从雌’”,跟这首古词就更能对应上了。杜鹃鸟,人们往往将其声与悲苦哀怨联系在一起。课文注释里提到“此鸟啼声悲哀,听其音仿佛在说‘不如归去’”,我想这一句既有思归之意,也含悲苦之情。
师:接下来,大家把这两句诗用现代语言翻译一下。
生:只听见悲哀的雉鸟对着古木大声地啼叫,雌鸟雄鸟双双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对着夜空的月亮啼叫,使整座空山都为之发愁。
师:“双双在林间盘旋”好像缺乏悲哀的气氛;“对着古木”“对着夜空的月亮”这个翻译有点不妥,古诗文语句凝练,在翻译时要把它补出来,“号于古木”“啼于夜月”似乎更为妥当。
生:只听见在那千年沧桑古木间,一只只鸟在悲哀地啼叫,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为自己失子之痛而伤心。又听见杜鹃在夜晚的月光下凄厉地啼叫,在空荡荡的山里发愁。
师:这个就比较漂亮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句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失子之悲,思乡之愁。
师:很简洁。那这两句跟表现“蜀道难”有联系吗?
生:我想到一点,不知对不对,“悲鸟”这句是父母挂念在外的游子,入蜀甚至都有生命危险,有点生离死别的味道;“子规”是游子思归,内心在喊“不如归去”。而这都是因为蜀道高险引起的,也是为了突出蜀道难的。
师:解读有新意,结合这两个意象的内涵,契合诗歌主旨,不错。
生:结合上下文来看,“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我觉得是抒发羁旅之愁的。
师:表扬这位同学,会结合上下文,把握诗意不能片面、孤立,要跟上下文甚至跟全文联系起来。
师:刚才有好几个同学提到这两句诗的风格跟前面的不太一样,我也有同感。明明前面是“地崩山摧”“六龙回日”“扪参历井”,后面是“飞湍瀑流”“砯崖转石”,这些形象大多是粗犷的、铿锵有力的,唯独这两句是这样的细腻、柔弱,想想,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生思考,讨论。
生:突出了蜀道的另一个特点——凄清。蜀道不只是高、险,而且还是空寂苍凉的。
生:前面“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已经表明接下来要转笔锋了,而且也能照应后面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这几句的风格差不多。
师:是的。就像一首歌一样,有高潮点,有低回处,感情抒发也不能全是爆发式的,很多时候委婉低回处更动人。明代诗学家高棅曾评价《蜀道难》“妙在起伏”,“悲鸟”“子规”这几句诗使得全诗情感起伏跌宕,节奏变化不断,让人回味不已。
师:我查了一下资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前半句有的版本写为“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思考一下,哪一句更有味道呢?
(5分钟后)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写得好,六龙回日,神话传说,羲和驾驭着六龙拉的载着太阳的车,被蜀道上的高山挡住了,到此折回,言蜀道山高路险,有一种奇特的想象,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生:从上下文来看,上文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历史传说,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氛围;也点出了蜀道“天梯石栈”的高险特点,为下文写“六龙回日之高标”做好铺垫。
师:你是说,上下文都用了神话传说,都渲染了一种奇幻的氛围;“天梯石栈”,天梯似的栈道高耸入云,也为下文写“六龙回日之高标”埋下了伏笔。
生:对。
生:从描写的角度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属于正面描写,而下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则属于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配合得好。
师:对,“高标”,这里指高山。山高河险,弯曲其间的蜀道何其艰难啊!
师:还有赞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写得好的吗?
生:有。下文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蜀道上伸手可摸到星辰,若无上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句照应,则显得突兀了。
师:好,从想象的角度、描写的角度、照应的角度,大家都认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写得好。难道“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就写得一点也不好吗?
生:从对仗角度看,“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更为工整一些。“六龙回日”和“冲波逆折”对应不如“横河断海”与“冲波逆折”对应好。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下句中均有“回”字,也是对偶的大忌。
师:从对仗结构看,“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胜出。仅仅如此吗?
生:“横河断海”,横绝隔断河海,夸张手法,言浮云绵延不断。“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见浮云,不见山峰,虚写山之高耸入云。与下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实写水深湍急,形成虚实相间的写法。
生:从联想角度,“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更耐人寻味,浮云隐藏着的山峰怎样的高,怎样的险,怎样的秀,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有一点留白的味道。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则直白得很啊!
…┉
师:其实,“连峰去天不盈尺”也有版本作“连峰入烟几千尺”,孰优孰劣?
生:那还用说,“连峰去天不盈尺”也只有李白写得出,文思开阔得很啊!
师:再仔细斟酌一下。
生:猛一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运用了夸张手法,想象奇特,浪漫得很,但总觉得不对味啊!
师:是吗?哪儿不对味?
生:上文说,蜀道是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在蜀道行走能“扪参历井”,然后再说“连峰去天不盈尺”一点新鲜的味道也没有了,只是一种重复而已。
师:有道理,这个夸张句子落入了李白自己创设的窠臼了。
生:还有啊,“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上句极度夸张,下句则极度写实,感觉整个句子不协调啊!
师:若换成“连峰入烟几千尺”,如何?
生:感觉好多了,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以云烟衬托山势之高耸,峰峰相连没入云烟之中,也让人浮想联翩啊!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有“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李白写山感觉是要云霞来烘托的。
生:另外,“不盈尺”,不到一尺,可谓精确计算,山高也有顶;而“几千尺”则粗略感受,山高则无限。
师:对,“连峰去天不盈尺”虽以夸张想象取胜,但在文中无法创设出独具一格的意境;而“连峰入烟几千尺”则以白描手法,从仰视角度写出了支撑起蜀道之山的绵亘千里、云烟萦绕的巨幅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其间蜀道之高险,那真真是“畏途巉岩不可攀”啊!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