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腐 ———读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史万红 等
(2016-03-12 21:02:45)| 分类: 八面来风 |
今年我教到第二轮,所有的课文我都是第二次教。关于朗读,没有特别的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翻阅以前的教案,忙的时候会 直接照搬。上完课,暗自心生不满。在课堂中,总有一种生涩的凝滞感。于是,看到行云流水的课堂,顿生艳羡。所以我想光上课,没有提升,可能上100遍也还是老样子。可能这也就是邓虹老师说的,自己也应该同课异构吧。停滞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像溪水一样,也许前进缓慢,也许前进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前进吧。时刻在备课的肖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只有流动的水,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否则就是死水一潭。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人,对于肖老师,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 是有差距的。但是,对语文的勤奋与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围着格子围巾,颇有五四风范勇敢前行的肖老师,在几年 的时间中一步步成长。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理论中去了吧。
在肖老师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的儿子六六的文字,一板一眼,有规有矩。在肖老师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柔软与温暖。母亲的柔和,父爱的深厚,老师的殷 切,都流动在肖老师的笔端,他的文字灵动而温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学生写作文,自己笔端也能流淌出美好与善良,多么和谐的一幅场景。言传不如身教! 肖老师用自己的文字彰显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功力,也默默展现了内心的那一份情怀。作为一名语文人,站在台上高谈阔论,恐怕不及一篇下水文来的更为实在吧。虽 然,功力尚浅,但是更需要努力。还好,我醒悟的不太晚。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
上学期听了肖培东老师的课《孔乙己》,印象深刻,太多的课堂语言以及课堂细节处理都让人叹服。所以,当听到方老师说给我们买了肖老师的书时,心里是非常期待 的。说实话,每次读名师的书,心里都是一种“仰视”的感觉,有着学习时的欣喜,有着阅读时的叹服,更有着读完后的困惑与惭愧。总觉得,这样的高度,望尘莫及。我们没有名师的积累,也便很难在操作上去借鉴。别说读书量,就是那种全身心为语文“奉献”的精神,自己都没有信心能够达到。所以,读名师的书,愉悦之 余觉得有种心灵的“摧残”,但“痛苦”之余又怯怯地找到一点点向前的方向…….有人说:人生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方向。我想,能在向各位老师的学习中找到方向,那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吧!
一、思绪万千,那就抽丝剥茧——备课
很多评课老师都说到,肖老师是平易近人的,他的课是易懂的,源于他对学生的观照。我想,拿到书时,肖老师这种为对方考虑的性格就已经显现了。书籍中每一课都 分为四个部分:“浅浅小语”、“课堂再现“、“教学感言”、“现场声音“、“名师点评”。板块清晰、内容明了,直入主题。对于我们这样的读者来说,分块的 写法让我们更易于接受,最关键的是,能够看到清晰的思路。我们的课堂,不也应该如此?站在学生的角度,然后清晰地呈现,因为我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就是 学生的成长。有时,我们会默认学生已经知道了,其实,他们的年龄、他们的认知程度都被我们忽略了。我们需要成绩,却忘了如何从他们的角度去看看课堂,他们 看到的,会是什么样子?
备课,是一件极其纠结的事情,想说的很多很多,可以说的也很多。但是该说的、能说的又只有那么一些。所以,我一直觉得,备课的时候,脑海中无数的东西闪现, 却会因找不到切入点而陷入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肖老师的这句话提醒了我:“我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思维: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编者意图)一一地罗列在 纸上,以’最需要’原则进行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引导学生走进小说隐喻的世 界和我们的现实社会。选点是最难的,它在考验着我们的教学眼光和文字敏感度。”其实,早就觉得备课和写作很像,但是从没想过,可以这样进行。不如实实际际 列个“提纲”,当所有混乱呈现于纸上时,可能重点也就能清晰地呈现了。肖老师这种以“点”带动全篇的功力,应该说在整本书都是随处可见的。《孔乙己》当中 的标点符号、“哦”字分析,《山羊兹拉特》中“咩”的解读、《春酒》中对“春酒”读法的品味……这种敏感与智慧真的让人叹服!回忆自己刚当老师时,师父总 说我的课堂重点不突出。自己觉得非常迷茫,也知道自己的思路不够清晰,可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回过头去,看第一届的备课本时,自己都会被自己那个时候备 的课绕晕。所以,虽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至少可以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用心思考,努力尝试,抽丝剥茧。
二、勇敢放飞,手中终有一线——课堂
在 《沙之书》这一课的“浅浅小语”中,肖老师这样说:“助长,但不拔苗。不刻意的提升,才是自然的成长。”在肖老师的课堂里,不难发现,最多的第一是读书, 第二是学生的回答。一段文字,反复读,多种方式读,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这种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读书的“任性”,我觉得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敢的。另 外就是提问,无数的学生起来回答,多的时候将近30人。老师只是引导式的提问,讲的非常少,大多数都是由学生得出。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比例及所耗时间也是让 人不敢轻易尝试的。
要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多时候,为了赶时间,自己就讲很多。现在回想,有很多东西,学生可能只是答到“皮毛”,但被我引申了进去。学生 自己所得还不到那个程度,我就已经把答案给他们了。所以,学生会越来越懒得思考。我们总说,学生答题方式不规范,找不到答题角度。现在想想,那不也是因 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我给,而不是自己所得了么!这样的“习惯”反而害了他们,让他们不再习惯自己独立思考了。所以,自己一直忽略了学生自我的成长,抱着一 种“等不及”的姿态“拔苗”了。
当 然,表面上看起来,肖老师似乎把课堂处理得很随意,读书多,学生回答多。老师似乎并没有多少表现。但其实,每一个问题及引导背后老师的功底,深得让人觉得 可怕。正是因为已经准备了太多太多东西,所以引导时才能更加自如,“随意”中一直有着明确的目的,真正做到“举重若轻”。所以,课堂设问真的非常体现老师 功底。看看自己的教学,总给自己“时间不够”的借口,读书少,给学生的时间少。以为自己讲得很丰富了,其实,学生并没多少提升。
在 一节作文课中,肖老师这样说:“艺术化语文教学,以艺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以艺术与语文学习的契合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体验,从而唤醒语文 学习的内驱力。其本质还是语文教学,必须坚守语文本色,切不可为艺术而艺术,花枝招展而迷失语文特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道具,甚至是华丽的教学语言, 最后的目的都是为语文教学而服务的。所以自己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脱离文本,脱离语文。记得一次听李华平老师讲座的时候,他也提到过,他觉得任何文本的 分析,都是要切实地从我们自己课文的文本去着手,利用好我们自己的这个课文。肖老师在《斑羚飞渡》这课也说:“行走,贴着文字的大地。然后,你奔跑,你飞 渡,朝向那一片灿烂。我该是你的彩虹桥啊,一头连着厚实的文本,一头连着你思想的人生。”以前,老师们在交流经验时总是跟我们说,自己要先什么都不看,好 好地把文章读个几遍。自己从文本中寻找切入点,自己去读懂文章,才更能理解,如何带领学生读懂。总听老师们评课时说,把语文课上成了图片赏析或者音乐鉴赏 课,抑或是思想品德班会课,每每听到这样的评论,就会觉得很困惑,不知道那该怎么上了。其实,现在只会对自己的无知惊叹,因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身处其 中,才没看到自己的问题。语文课,必须是语文课!落实文本很重要,我们的课文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各 种方法调动学生思维,当努力去尝试,并且认真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的时候,你的课堂才会有所进步。但是,正像刚才说的,各种“花枝招展”的手段,甚至于说学 生各种各样的思维扩散,最终都是要切实回到所教文本之中的。很喜欢肖老师的一句话:“教学的时候,既要给学生思考的开放空间,又要让学生聚焦在文本,风筝 可以飞得很高,但线得在你的手中拽着。”
三、鸟语花香,来自心的温暖——感悟
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很不像语文老师,没有语文老师那种温婉水灵,更没办法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看着名师们、前辈们如清风、如暖阳,徐徐走来,和煦大方,觉得这才是语文老师的样子。这样的内在气质是靠长期的积淀的。再回到语文教学上,名师们能对文字那么敏感,除了知识上的积累以外,更多的源自于自己一直以来对生活的关注,对美好的热爱。读到这本书的后记时,我再一次地叹服了。本想着,后记可能是肖老师对自己教学的一些总结,没想到,是对父母,对师父,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过去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爱与关心。肖老师说:“大道至简,语文要的是你的心。新嫩的芽叶,碧绿的树影,天 外鸟鸣,深潭微波,阒寂或喧嚣,张扬或含蓄,深深浅浅的,都有语文的理儿。只是你,有着怎样的心?”温暖的文字却是给我的一个警示。我本不是语文特别优秀 的人,但幸而对生活,对周遭的一切还有着一种深厚的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的忙碌,我开始忽略了生活,对那些细碎的美好没能再去用心感受。也许, 正是因为我远离了生活,生活也才远离我,我才会觉得自己是迷失的,才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如此空白。其实,生活没有变,只有心中向阳,世界才会是温暖灿烂的。 我是该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鸟语花香,和煦温暖,其实都来自内心。
第二次再见到 肖老师,内心无比激动,我与心中的偶像只有一步之遥的距离,我们的距离是一篇课文之长。这一次,我坐在了肖老师的课堂里,听了一节精彩,永远难忘的语文课 《一双手》。肖老师的课每次都让我耳目一新,感叹肖老师的那份对语文的热爱和智慧。肖老师的课仿佛在远嗅一株淡淡的梅香,老师温文儒雅,学生娓娓道来,在 文字中徜徉,品读那个时代,那些人……
假期里拜读了肖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虽然是浅浅地教,但16篇语文课例都深深的印刻下了肖老师读语文天地浓浓的爱意,那是一种情到深处自然浓的爱。正如钱梦龙老前辈说,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16篇课例所有的精彩凝聚起来,凸显了肖老师独特的教学理念,细细品味,这“浅浅地”三字,意蕴丰富,内涵深刻。
最爱当肖老师的“学生”,最爱听肖老师的课,因为肖老师总能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到朗读的亮点,结合文章内容从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众所周知,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朗读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能逐步加深。在《春酒》的教学课例中,肖老师着重从读标题来品春酒。不同的理解读“春酒”,读出了绵长的思乡之情,自豪之感,香甜的味道,美好的回忆,追述快乐童年,一丝惆怅,满腹心酸,思愁满怀……这百般思绪竟是学生从标题读出来的。真是品读课题,让其“静静酿造,慢慢发酵”。
每次聆听肖老师的课,都有重回学生时代的冲动,在他的课堂里,你会不自主的回答肖老师的问题,特别是他独特的朗读教学,这是我们永远模仿不了的。就如肖老师在上《皇帝 的新装》时,肖老师问:同学们,要想读出这件衣服的特征,读出衣服很夸张的特征,你觉得要读好哪几个词?生:“都”。师:都看不见这衣服。生:“任何” 师:“任何”,这个词带有一点夸张的味道,你再来读一读。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读出这种夸张的味道。“任何...”起。生齐读。师:“都”字后面读音稍微拉长,就特别好,我们再把这个地方读一下,“都......”预备起。师:“都”字后面读音稍微拉长,就特别好,我们再把这个地方读一下,“都......”预备起。生:“都看不见这衣服。”……通 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童话的夸张和想象,明白了当时皇帝和大臣、骗子们所处的角度不同,所以人物的语言也完全不同。皇帝的虚 伪昏庸,大臣的阿谀奉承、愚蠢,骗子的能言善辩、奸诈表露无遗。这样的朗读教学,我认为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语言在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 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 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一双手》的教学课例中有这样的片段:师:既然是喜欢,哪些词就要重读呢?“草根根、石块块、苗苗、三四次”等这些词语都 要读出他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和热爱,同学们发现,这是一个话语很简单的张迎善,但是说到他的本职工作的时候,却充满了热情。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我们一起对白。看看大家读出这个味道没有?我们再看看文中的句号能否改为感叹号。师朗读:“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女生朗读“1000多 棵。”师:既然是热爱,为什么不能用感叹号?师:反过来说,就是他把这件事情看得很平常。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对白中我们就读出一个朴实、勤劳的谦虚的张 迎善。原来这里的对话,是能够反映出人的性格和品格的,所以我们再来读一读。你发现,张迎善在说话过程中句号是很多的,语言是简短的、是很平常的一个人, 大家要读出这种感觉,不夸张,不显摆,不矜持,还有对种树工作的热爱,所以贴着心读。肖老师在指导朗读时,不是强加硬灌自己的解读,而是让学生从简单的字 词,深思熟虑的句子,甚至是被忽视掉的标点符号来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心声。以上教学片断足以证明了肖老师说的话“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 字里行间穿行”。教学中紧抓文本,紧扣字词,所谓“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品读着这本书,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儒雅的肖老师,系着一条有肖氏特色的围巾,课堂中布满了对语文深爱的足迹,站在路的远方,身后落叶翻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