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园林》课堂教学艺术镜头——《语文学习》2016.2

(2016-02-07 21:04:20)
分类: 我们的阅读
《苏州园林》课堂教学艺术镜头——《语文学习》2016.2

                   抓关键   理文脉

                                             浙江嘉兴余新镇中学  张彦

师:咱们班有没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同学?苏州园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对苏州园林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美不胜收。

师:嗯,如果我让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苏州园林,林炜同学,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

生:我会按照游踪顺序或者方位顺序来介绍。

师:很好。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思考:苏州园林给叶圣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有没由按照林炜所说的那样按照游踪或方位顺序来写?

生:“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叶圣陶并没有按照游踪顺序或方位顺序来写。

师:这一句中一个词是谈及印象的关键词?哦,“标本”!那么,叶圣陶为什么不像林炜那样,以游踪顺序或方位顺序来写这篇课文呢?

生:林炜主要是以游览观赏者的身份来向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适合用游踪顺序来写;而叶圣陶则以鉴赏者的身份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师:好,你从哪些字句里可以看出叶圣陶是以鉴赏者的身份来写的?

生:由“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这一句可以看出。

师:“观赏”与“鉴赏”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观赏”是指观看欣赏,而“鉴赏”则是指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这说明在林炜的眼中,苏州园林只是一个好玩的、有许多美景的场所;而在叶圣陶眼中,苏州园林则是一件艺术品或文物。

师:那么,这件艺术品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生:文章第二段“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还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很好,文章正是围绕这一段来谋篇布局的。文章的行文脉络可以从文章的段落中筛选出中心句或关键句中来进行分析归纳。请找出对应四个“讲究”的关键句子,在阅读中勾画出来关键词句来。

:第三中“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一句对应“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

生:第六段中“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这两句对应“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同学们刚才抓住了四到六自然段的中心句,初步梳理了文章的行文脉络,我们会发现文章的行文顺序就是先总说再分说,在分说时始终围绕苏州园林的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加以介绍说明。那么,文章七至九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些段落,提炼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生:我抓住了第七段首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将第七段概括为“角落重修饰”。

生:我抓住了第八段第一句“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将第八段概括为“门窗重图案”。

生:我抓住了第九段最后两句“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将第九段概括为“色彩重配合”。

我抓住了第十段的一句话将其概括为列举未完的省略号。(笑)

师: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概括,很好。那么,七至十自然段与四到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什么关系呢?能否先写七至九自然段再写四到六自然段呢?

生:七至十自然段与四到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主次之分的,四到六段是主要方面,而七到十段是次要方面,不能颠倒顺序来写。

师:通过刚才我们同学抓课文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我们会发现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通过抓住每一段的中心,然后逐条列出,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因此,本文的行文脉络也就一目了然——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再由主到此的从局部到细部进行分类说明,分类说明也是始终围绕着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行文的。

 

“隔界说”半只脚的踏入

江苏省天一中学  周玲娟

 

师:苏州园林的设计在细小处也是十分精心,如“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大家如何理解这“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呢?

生:隔了就像没有隔,界了就像没有界。

师:能不能具体一点说?

生:用墙壁隔开了,但中间有镂空的地方,可以看出对面部分的景色。廊子是穿透的,也可以看到对面。

生:我感觉这是建筑上的透视,从镂空的地方看出去的景色感觉比一览无余的景色更加令人向往。

师:你们的理解很准确,让我们继续往下思考一步,苏州园林里为什么到处都有这样的设计呢?

生: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可以增加景致的深度。

师:景致的深度是什么意思?

生:让景色有远近的纵深感,或者可以用一步一景来形容。

生:我觉得是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让人看了不觉得腻味。就是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是一种景观,从另一个角度看过来是另一种景色,其实是一处地方,但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生: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还是紧紧围绕着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写的:让游览者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镂空的窗户,长短的围廊就像是画框一样,把景色框在中间,特别像图画。

生:我支持前一位同学所说,但要改一下的是,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游览者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是从设计效果的角度来思考的,那能否从空间的角度去思考呢?

生:我猜想一下,可能是因为苏州园林地方不大,不像北方园林一样广阔,因此只能在小地方做文章。多一点弯弯绕绕,就多一点景色。

师:有道理。想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除了将景色更加精致化,利用长廊,用镂空的围墙来增加空间的参差感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生:我还想到,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两边的景物互为背景,有点像上次学到的现代诗《断章》里的诗句,“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你在窗前看我”(笑)

师: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诗句记得不准确,但你的思考很有味道,艺术都是相通的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维,让我们领会到了园林建筑中这种“遮遮掩掩”的艺术魅力。除了各式廊子和镂空的墙壁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隔界”艺术设计?

生:如果要我来设计的话,我会用竹子来把景色隔开,因为竹子比较细,透过叶隙间,可以若有如无的看到对面的景致,而且竹子本身也是一道风景,竹子的意蕴也比较好,扬州就有一个全是竹子的园林,叫个园。

师:嗯,用植物本身来造景和隔断,一举两得。

生:如果用植物的话,我觉得用柳树更好,不是有句诗叫“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吗?况且杨柳随风飘舞,似隔非隔,那个效果更好。

师:有才气,引经据典,而且理解很准确,又有想象力。

生:我觉得用植物不如用假山来得好。植物不是一年四季都能保持一种状态,就如这个柳树,到了冬天就衰了。但假山不一样,尤其是用我们无锡很多的太湖石堆叠的假山。因为太湖石讲究“瘦、漏、皱、透”,一“漏”字就能起到“界而未界”的效果了。(鼓掌)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精彩,不仅对材料的选择各有要求,而且还有对材料人文内涵的理解。我们能否更进一步思考这“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人文内涵呢?

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这种园林的设计是让我们和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既在尘世里,又在自然中。

生: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有点像铜钱设计的理念,铜钱外圆内方,在外要求要随机应变,内方要有自己的准则,要有“度”的意识。

生:这八个字体现在为人处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又是有关联的。

师:真棒!可以说每个人都在“隔而未隔”着。我们今天对苏州园林进行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隔界”设计,引发了大家积极的思维,发现了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人文美和建筑美。我们把眼光投到更深的艺术领域中,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熏陶和滋养。

 

给叶老挑挑毛病

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王唐平

 

师:刚才我们一起结合具体的词句赏析了这篇文章的语言,同学们用了精准、质朴、生动、凝练、典雅等词语来概括《苏州园林》的语言特点。这些不但是叶老这一篇的语言特点,也是他的作品一贯的语言风格。也正因为如此,叶老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你们觉得这个称号对叶老来说名副其实吗?

(生齐点头)

师:可是,我们班的同学一向是以“不轻易相信权威”著称的呀,给这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的名作挑挑毛病怎么样?敢不敢?能不能?翻开书,拿起笔吧。

(学生读书、思考)

师:挑出毛病了吗?

生:这个地方不知道有没有毛病

师:大胆质疑,但说无妨。

生:第一段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可是,我看到的资料上说有二百多处。

生:你看清楚喽,人家前面还有个“据说”呢,刚才我发言的时候还欣赏过这个词语呢。你把我的话都当耳边风啦。

(学生笑)

师:提醒同学用语要得体。他给我们贡献了第一个研讨、探究的话题,值得肯定。至于找到的是不是真毛病,我们一起来求证就是了。

生:第二段开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不是重复了?

生:设计者和匠师各做各的事。

师:各做什么事?

生:一个管提出设计思想还有方案,一个管具体施工建造。

生:不重复,不重复。那是我想多了。

师:想多了比不想好。

生:我可能也想多了——第三段,“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为什么只说“古代的宫殿”“近代的一般住房”,难道古代的一般住房和近代的宫殿不是这样的吗?

生:近代没有宫殿,回答完毕。

(学生笑)

生:那古代也没有一般住房吗?

生:这倒是个问题。

师:大家看看这句话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喔,明白了,举例子要举人们熟悉的例子。古代的一般住房谁见过,只有宫殿才有可能留下来。

师:聪明!“才有可能留下来”,你用词也很准确呀。看来这个地方不但没有毛病,恰恰体现了叶老语言的严密。还有哪位同学发现了文章中的毛病?

(生沉默)

师:不敢说啦?我找到了一个毛病:第三段提到美术画和图案画,让我感觉叶老是青睐美术画而不喜欢图案画的。既然这样,在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的时候,为什么不写成“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美术画”?

生:我也有疑问,可是刚才没敢说——我的疑问是这样子的:第六段和第八段写到了“图案”,这是不是老叶说的“败笔”呀?

师:叶老,不说“老叶”,顺序颠倒,意义有别。你的疑问很有价值。这样吧,同学们再把这几处仔细读一读,认真想一想,看是不是真有毛病。等有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读书、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师:有没有结论呀,把你们组的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我们组的意见是:又是美术画,又是图画,的确有些乱。

师:你们有没有修改意见?

生:我们想把“图画”换成“美术画”。

生:根本就不能换!我们组一开始也想换,可是感觉根本不行。

师:怎么就不行啦?

生:作者是喜欢美术画的自然美,可是也不讨厌图案美呀。

师:何以见得?

生:第八段有一句“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意思是所有人都赞叹,所有人,当然也包括作者了!

师:有道理。还有依据能支撑“不能换”的观点吗?

生: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叶圣陶的确对苏州园林中的美术画的美很赞赏,但他也不排斥图案美。

师:如果整体布局也是图案画,他会喜欢吗?

生:大的方面要自然,偶尔有点图案美也无妨。

生:对,对,和我们组的意见差不多。用一点点图案美来衬托自然之趣,也是极好的。(学生笑)就好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师:你的审美能力很强呀!综合大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刚才老师指出的毛病,其实根本不是事儿。看来,《苏州园林》的语言的确经得起推敲,既精准又严密。也许有的同学会想:既然这么完美,为啥还让我们傻乎乎地去挑毛病?其实,通过质疑、求证,我们对叶老高超的语言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就是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并不是只为挑毛病,而是把挑毛病作为学习的起点,作为学习的方式。还记得前面我在鼓励第一位挑毛病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时是怎么说的吗?

生:大胆质疑,但说无妨。

师:对。不过,还要补上两句才合适——小心求证,谨慎断言!

 

言简义丰话“结尾”

                     河北省黄骅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秀银

师:《苏州园林》的结尾只有一句话:“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有同学提出,相对于点明苏州园林重要地位的开头和突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主体部分,结尾未免简单了点,仓促了点。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那如果换成你来写结尾,你会怎么写?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我认为结尾应该点一下题。我会写:“这就是景色如画,堪称各地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

师:不但点了题,还和开头相呼应了。

生:我会写:“苏州园林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和匠师们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欣赏。”

师:把主题概括了出来。

生:别具特色的苏州园林如一幅水墨画清新雅丽,代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朋友们,还是实地一游吧,您的感受会更深刻。

师:你的结尾颇有“导游词”的意味。

师:我发现你们几个的结尾,修饰性的词语多了,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确实比原文语言“生动”了不少。同学们很有创作热情而叶老,好像写着写着写累了,不想多写了于是“草草”结尾。现在,老师的问题就来了难道叶老对苏州园林的“爱”,真比我们少了几分不成?

生思考。

生:应该不会吧。课下注释①中注明,叶圣陶是江苏苏州人。谁能不爱自己的家乡?更何况“苏州园林甲江南”。

生:作者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可见,作者是非常推崇苏州园林的。

生: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围绕着它“图画美”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州园林的褒扬和赞美。

生:“图画”,在文中被提到的频率极高。

师:景美如画的家乡园林,作者没有理由不爱这是人之常情啊。细心的同学从课下注释①中找到了间接的佐证,其实注释里还有一个最直接的证据,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生:是文章的原题目吧。“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寄托深深的眷恋说明叶老是深爱苏州园林的。

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叶老写这篇文章,的的确确寄托着对苏州园林深切的眷恋和怀念的。那如此看来,作者惜墨如金的背后,定是另有原因!

PPT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叶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摄影集未出版。后来此文被《百科知识》杂志社要去,发表在了第4期上,删去了说明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摄影集做序文的最后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删去了第一段;原先的题目“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编者做了一条注解,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师: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如何理解本文的结尾?

生: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写作的内容。

生:原来这是给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课文的结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让读者自己去摄影集中饱览苏州园林之美,所以才说“不再多写了”。

生:看了资料,我觉得文章的结尾很简洁,“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写反而无益,留给读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师:叶圣陶被人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说明文《苏州园林》的结尾,更体现了叶老用语朴素精炼的特点。大家再读读品品。哪些词很有味道?

    生:“当然”一词用得好,表肯定的语气,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是公认,毫无疑问的。

生:“不止”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好之处还有很多,写都写不完。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流露出作者的自豪感。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自豪感?

   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但语调平直了些,少了抑扬顿挫的情感表露。老师给你点提示:如果你认为某个词很关键的话,你可以通过把声音拉长或加重语气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生再读。

师: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当然”一词被拉长,“不止”和“多”两个词的语气明显加重。同学们,《苏州园林》的结尾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有对读者的引领,有对苏州园林的赞美,更有作者身为苏州人的自豪。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共同感受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学一点欣赏方法和写作方法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中学  李飞鹏

师:学了《苏州园林》,我们可以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呢?

生:我觉得可以从色彩来看。

师:嗯?此话怎讲?

生:我认为园林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这样才好看。如果苏州园林也像北京故宫那样使用红、黄两色,一定会给人一种很别扭的感觉。

师:有道理,北京故宫使用彩绘,主要是要突出皇权的庄重与威严,而苏州园林使用广漆主要是为了给人一种恬静淡雅的舒适感。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苏州园林中其他的色彩呢?

生;第五自然段这里提到“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我从这里读出了美的园林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还有,一座美的园林应该在每个季节都让人感受到活力。

师;确实,园林里面植物的不同花期和颜色也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大家还能从其他角度谈谈吗?

生:我们还要看园林中的建筑物。

师:那你认为园林中的建筑物应该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园林中的建筑物应当不要对称,不要像故宫那样整齐划一,应该是错落有致的。

师:“对称”难道不美吗?

生:“对称”也很美,只是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而园林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园林的建筑物不要对称,要有一种自然的感觉。

师:这是文中提到的“图案画”和“美术画”的区别。

生:一座好的园林还要有个性,不要像我们现在的一些旅游景点一样,搞很多雷同的东西。

师:那你能说说苏州园林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吗?

生:文中第四段说“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我从这里看出苏州园林还是很讲究个性的。

生:老师,我有补充,大家看第八段,“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我们现在很多旅游景点的东西粗制滥造,而且千篇一律,真是令人倒胃口,而苏州园林连门和窗都做得这么精致,这不就是它的个性吗?

师:不错,没想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鉴赏园林的方法。不过,仅仅会欣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把遇到的美的景物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这篇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那么,我们可以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估计他列了提纲,先把总特点写出来,然后写大的方面,再写小的方面。

师:你的意思是,作者先想好了自己要写的内容,然后把主要内容分条概括出来,最后再围绕这些中心句进行创作,对吗?

生:嗯,我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采用这个方法,这样写下去自己心里更有数,而且写出来的文章条理也很清晰。

师:好,我们姑且称之为“列提纲法”。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学习作者这种“由总到分”的写法,先总说,后面分说。

师:这是常见的“总分式”写法。

生:我们可以在说明一件事物或事理时采用多一点的表达方式,这样就会使文章更加生动。

师: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比如第九段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不同,很少使用彩绘”这点时,作者在段末就用了“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人们的感受,这样就使句子读起来更有味道。

师:真有眼光,在“说明性文字”的后面加上个人感受的这种写法确实值得借鉴。

生:我们在平时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像作者那样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如果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不够熟悉,她也许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了。另外,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比如写建筑物,作者就着重写它们不对称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对说明对象有深刻的了解,更要写出它们的特点。同学们,这篇课文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