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入朗读文本,体现思维的深度------听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有感(另附)

(2016-01-21 19:23:11)
分类: 八面来风

 

 

              深入朗读文本,体现思维的深度 

                       ------听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有感

                                         昆明市实验中学   陈丽娅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 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张力消 除。

肖老师以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中感受、品味、思考、体悟,并进行拓展延伸。在朗读的过程中,让文字变得有温度,有立体感,使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深入。

不可否认,朗读是有技巧的。在品味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时,肖老师的点拨恰当、准确、到位,一“课”贯之。如:“每一次,文章当中哪个句子能说明?来,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师生共读: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肖老师点拨“读书,不仅要学会在明显状态的词上会读,还要学会从不明显的词上去 读。”再如:读孔乙己一到店,“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句话时,肖老师问“大家说的那句话怎么读?”一生读时声音有点低,肖老师点拨“是这样说的吗?同学们,这句话怎么说,你说说看。”“声音为什么比他响?”“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样子的嘲笑?”“这些人记得孔乙己的什么?”“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出 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深?”

显然学生已经明确了答案。但仅有答案还不够,肖老师还要深入地挖掘“他们还记得孔乙己什么”这一问题。于是课堂上有了师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了!”和“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的反复朗读与思考,形成思维的高峰,师生涵咏其中,在朗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从学生接下来踊跃的回答和精彩的 朗读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朗读引导是有效的,体现了思维的高度。

请看这几个教学片段: 

师生分角色读“他总仍旧是偷……打折了怎样呢?”

师:你发现吗?掌柜这时候说话还有什么特点?

生:句子很短的,特别急切。

师:而且说话过程中有没有把“孔乙己”给加进去?我们把主语孔乙己加进去试试。

师生共读:“孔乙己后来怎么样?”“孔乙己后来呢?”“孔乙己打折了怎样呢”。

师:考虑一下,掌柜说话为什么不把“孔乙己”这一事件的当事者放进去?

生:这样掌柜急于想知道情况,至于人,不在心的。

师:他对孔乙己的生死根本就不关心,他就想知道这个里面是怎么发生的,好在以后可以面对更多的人说一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吧。同学们,这些个“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读慢一点还是快一点?

生:快一点,急促。

师:好,我们再来把这段话读出味道来。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喝酒的人在说他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许是死了”后面是句号。掌柜的第一声是感叹号,让他也感叹号结束可以吗?读读看,你来。

生读:许是死了!

师:你再来读读句号结束。

生读:许是死了。

师:为什么用句号?

生: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

师:比之感叹号,这里句号确实有不太肯定的语气,还有其他意味吗?

生: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漠不关心。

生:不轻不重的,随意说说。

师:生死无所谓了,没有人会去在意他的生死。这里的句号更能显示冷漠与生命的无足轻重。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话。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点拨的时机是在学生进行了深度探究后,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产生的。“点拨”是教师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情绪的态势,迅速作出反 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教学艺术。心要得其义,口必得其语,在对课文进行了高质量的研读之后,又进行了激烈的思维碰撞,体现了思维的深度。

《孔乙己》要品,要评,要悟,要咬文嚼字,从一个词语、一个重音、一个标点,带着我们的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怎么来反映文本,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要走进 文本真正地实现交往。”肖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思考。这种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知道了怎么读书,渐渐会养成读书推敲质疑、思考的习惯,这对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尤为重要。小说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 学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教师指导得当,提升了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对于更新当前的小说教学理念,深化 拓展小说教学的内容,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昆明市实验中学   陈丽娅

             

 

  

听徐老师和肖老师讲课,就像在听一位高明的说书人讲评书,悬念丛生却又曲径通幽。他们点击的是学生的心灵,唤醒的是教师对教育的激情。

  这三节课集中体现了三个实:实在,实用,实效!没有一节课因为是观摩课而有意创设出教学上的“花架子”或是“为活动而活动”,每一节课都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适时引领,思考问题的深入探究等。每节课虽是各具特色,但是又有共同之处,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可借鉴可操作性,留给老师们很多思考空间。实效性体现在教学设计合理,“取舍”有度,学生在40分钟内学有所得,学生学习的增长点有轨迹可循。

  教学中徐老师和肖老师都非常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广度,突出语文的本真,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徐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有一问“这个故事,可以 让孔乙己自己讲,也可以让酒客或掌柜讲,鲁迅为什么要让‘小伙计’来讲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前面分析“人情冷酷 ”的基础上,学生实是有话可讲,有话能讲,最后,学生理解了作品的批判性和鲁迅不动声色的让“小伙计”完整的讲述,以客观的视角来让读者品评“制度之恶”的悲剧根源。这是徐老师的高明之处啊。

徐老师和肖老师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翔实的资料、生动的例子、流畅的表达,课堂形式生动活泼,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文化底蕴让我望尘莫及。他们文本挖掘透彻,课堂灵动浑然,处处闪现人生的智慧,徐老师的课堂脉脉温情中蕴含风趣,肖老师的课堂张弛有度。尤其是肖老师,在徐老师上完《幽径悲剧》一文后,面对同一个班级,同时上两篇艺术性较高的名家名作时,学生是会产生一定疲倦的,肖老师不拘囿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而是 根据学生学情临时调整教学设计,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在恰当的时候带学生对比那一株古藤罗和孔乙己的相同之处,角度新、取舍得当。在文本教学中,要想有所“取”,必要有所“舍”;也只有大胆的“舍”,才可能有精当的“取”。“取舍”的标准一是文章的核心,二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要求教 师要有较强的文本意识,能把握课文的精髓,要善于并敢于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此展开教学。肖老师以“记”和“忘”作为本节课教学的支点,引导学生思考悲剧形成的根源,不忘与古藤对比,精炼美妙,“舍”得大气,“取”得精妙!于听课教师是一种享受,于学生是真正的语言熏陶。

欣赏大家的课如同饮一杯绿茶,平淡中有悠长,有回甘;宁静中有生趣,有节奏,似曲调抑扬,泉水叮咚!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对字词的理解,由字 表层的意思理解到对全篇的感悟,每一个字的品析都那么鲜活,那么深刻,那么富有情味。课堂如一泓溪流,一路歌来,直抵学生心灵的最深处。

     名师课堂意蕴深远,回味隽永悠长。

                                                     ——李蓉

 

关于灵动——

每个老师都期待课堂能有精彩的生成。有精彩生成的课,能启发教师的再思考, 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能激起课堂思维的火花,能有效促成教学相长。然而,精彩的生成常常是可求而不可遇。喜欢肖培东老师的课,灵动如山间溪流。好听,好 看,又实实在在,在解读与朗读的水乳交融中,文字的美、标点的妙、情感的细、立意的深,如拨云见雾般渐渐呈现。“孔乙己,他打折了腿了。”“哦!”师生共 读的课堂片段,深深刻在了学生心上,也让听课的我们终身难忘。学生说,老师的课堂节奏快,突然递到嘴边的话筒让人来不及反应,但课后,学生们都理解了,明白了,记住了,而且意犹未尽。一堂课的张力,不仅仅在于课堂所能观察到的效果,更在于课后还有多少咀嚼、消化、回味的空间! 

我不知道肖老师写不写教案,但我知道,他上课之前必定反复读文本。《孔乙己》教学中的“忘”与“记”,从学生记得自己的生日说起,从幽径的悲剧说起,从一棵 树与一个人命运的相似说起,课堂的起点灵动随机,课堂上引导理解的渐进渐深,不着痕迹又让人铭记,实在让人叹服!肖老师在昆明多次上过公开课,很多老师听 课后都急于模仿,然而,貌似却神异。理解这句话,朗读这句话;理解那个词,朗读那个词……往往,朗读应理解的表浅而显乏味,理解因朗读的平淡而不得其果。 肖老师,你究竟有什么法宝?肖老师在昆明学院讲座时,推心置腹地反复说:语文老师一定要多读书!我想,静心多读书,就是肖老师教学具有如此大魅力的根本原 因。因为多读书,所以对文字超级敏锐;因为对文字的敏锐,所以有独特的解读角度;因为有独特的解读角度,所以有灵动的课堂……

阅读的厚度,决定课堂的高度!

                                                         ——方睿


    再看肖培东老师上《孔乙己》,在同一拨学生刚上完《幽径悲剧》还深深沉浸于其中甚至难以自拔的不利情况下,顺势而为以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一个植物的悲剧和 一个人的悲剧的相似之处”开启新的一课,帮助同学们转换思路。可贵的是这种比较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并未仅仅局限于导入部分,它居然贯穿全文解读全过程,从二 者的悲剧结局、悲剧产生的根源和悲剧的意义对比阅读。甚至也成功地借用了《幽径悲剧》中被徐杰老师反复揣摩的句子“燕园中人,绝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 古藤的存在的,绝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绝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来替换形容孔乙己的悲剧意义。如此精妙地嫁接让人恍惚觉得二位名师是否私底下约 好的,甚至是两位作者都约好的。其实,真正立足学生学情,了解学生真正的会与不会,需要的,惧怕的,才能找准切入口有效地解读文本,并授之以渔。

                         ——昆明市实验中学  徐杨

 

    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细读就是在语言之河中畅游;文本细读就是在文本解读中安置人文的关怀;文本细读就是在发现文本的同时发现自己; 文本细读就是逐字逐句的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

肖老师让我觉得最精彩的应该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孔乙己是如何毁于愚氓之手的,第一个片段中,酒客们嘲笑孔乙己,牵挂孔乙己的伤疤,那个又字,那个新字,都 是有深意的,还有那个叫到,故意高声嚷到,当学生停住慢慢地体会这些字词的用意,也就体会了酒客对孔乙己的嘲笑。第二个片段,掌柜对孔乙己被打折腿的反 应,那个哦,如果换成不同的标点符号,是不一样的感觉,那个很可怕又心寒的感叹号,我想说肖老师的确很“可怕”,“可怕”到这么细致,解读文本的底蕴让人 佩服,可怕到他的独特解读。最后还让学生重温那些可怕的嘲笑声,振聋发聩,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

                       ——  孙宇


    《幽径悲剧》与《孔乙己》有相似性吗?我从来未发现过。由自然事物转换到人物,不是刻意 的标新立异,而是直指“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好巧妙的引入!一个“哦”字,足以体现酒客、掌柜的嘴脸,足以体现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屈辱地被记 住,残酷地被忘记。不同的文体,却同样地在表达人们对同等生命的漠视。

                                       ——袁蕾

    肖老师,每次都让我耳目一新,感叹肖老师的那份对语文的热爱和智慧。肖老师课后说道,他原来是有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但因为同一批学生刚好上了散文,接着十分钟之后要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文本容量特别大,而且阅读兴趣会减弱会疲惫,所以就有了一节“不曾有,不再有”的《孔乙己》。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 辑性和 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肖老师的这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是师生进行有效合理沟通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为了攀登知识而闪现的智 慧令人赞叹,老师展示才华和智慧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从来没有想过一篇散文和小说会有这般完美的结合,先找《幽径悲剧》和《孔乙己》中悲剧的相似点。想一想,一棵植物的悲剧和一个人的悲剧,这两个文学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文学形象都曾有光彩的地方,在孔乙己身上能不能嗅出淡淡的清香……这些值得回味的精彩提问,牵引着学生一步步去剖析孔乙己命运的悲惨,体会着那个时代的悲凉。老师用不多的言语,让学生感受到了鲁迅笔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思考。在两节课的兴奋、惊喜之余,更多的是带给我的思考。我们看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流动课堂环节中。独立的思考、个性化的理解、自由表达,这些都是老师教育智慧的再现。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的鲜润滋养语文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沟通文本与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生命的、生态的、生活的课堂。课堂是互动的、流动的、灵动的课堂。课堂是自主、挑战、创造的课堂。课堂更是情意的、本真的课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一双慧眼能解读文本和学生分享,还要有一双聪慧的耳朵,善于倾听到不同的声音,让课堂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别样精彩。看着这场期待已久的雪,品读这从幽径中走出的孔乙己,感受着古藤带来的阵阵幽香。

                 ——殷红蕊

 

 徐老师淡定婉约,向学生娓娓道来,肖老师激情豪放,让学生身临其境,虽然风格迥异,但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1)上学时就听老师讲,但凡做老师,一定要是一个演员,一个激情的演绎者。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文本,和文中人物同喜同辈。如此对于感知文本大有裨益,肖老师举手投足无疑就是这点最好的诠释者。

2)用读来体悟情感:两位名师无疑都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孔乙己》的同课异构,让我对读的层次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引导—找出词句—读出来—评价—有情朗读—体悟情感,肖老师就是如此耐心细致的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噢!”,结果看客的麻木冷漠也就跃然纸上了。

3)打破传统导入,传统导入似乎不是设套式的“请君入瓮”就是设置悬念的凡夫俗套,徐杰老师直奔主题倒是干脆利落,而肖老师以《幽静悲剧》作为导入更是立足学生,大开大合。

4)似乎两位老师在授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点:设置一个主问题,提问开口大,让学生有话说,抓住一个点,迅速展开,紧接着提问充满艺术,具有针对性。

                                        ——孙超

 

散文与小说的教学居然可以如此,藤萝与孔乙己原来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值得品味的也不是只有“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穿长衫的人”。深刻透彻的理解教材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肖培东老师便是这样,对每一节课的设计才有独到之处,不因循守旧,尊重学生学情。听肖培东老师的课总觉得师生之间是如此的和谐,也许这样的和谐是因为承接了上一节课幽径悲剧的理解。学生以已知去探索无知,这个最基本的教学规律常常被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局限了。追求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往往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文本与文本之间、文体与文体之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同一个作者作品之间的关联,同一种文体之间的关联,同一种主题之间的关联,同一种表现手法之间的关联,不同作者之间的 关联,不同文体之间的关联,不同主题之间的关联,不同表现手法之间的关联。肖培东老师用幽径的悲剧去解读孔乙己的悲剧。两篇文本相辅相成,两个文学形象命运浮沉如此相像,让人哀之怜之。文本资源的整合、再利用加上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让课堂在简单中深入,让肖老师的教学得心应手。潜心研语,静待花开。                              ——李扬

 

如果说徐杰老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给予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那么肖培东老师给予孩子们的便是心灵的关怀与情感的滋养。最近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生成的课堂”,肖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些答案。生成的课堂是根据学情出发,真正尊重学生的课堂。何谓“学情”?恐怕不仅仅是我们平时在写设计写反思时主要提到的学生具备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等这些客观的存在。今天我对“学情”还有了更多的认识,那就是学生的情感、他们此时此地的心里状态、情绪变化、思想波动都可以算是学情。

徐杰老师的《幽径悲剧》讲得入情入理,孩子们还沉浸在那一株古藤的悲剧之中无法立刻走出,但十分钟之后,他们又要和肖培东老师一同阅读小说《孔乙己》,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压力,但是肖老师尊重孩子们,尊重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状态,对自己的教学做出了调整,既然孩子们走不出古藤萝的悲剧,那么没有关系,我们就把这株哭泣的藤萝带进孔乙己的世界,进行比较阅读。事实上老师尊重了学生,便是尊重了自己,尊重了师生同享的这个课堂,当我们相互尊重时便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师生的共识,形成了共鸣。于是在这样一种默契的良好氛围中,不仅仅孔乙己被读“活”了,咸亨酒店里的看客们被读“活”了,就连那一个个句号与叹号都被读“活”了。这便是这一节课最领人激动并难以忘怀的原因所在。

                           ——董安琪   高新二中

 

优秀的老师课堂风格各有不同,但对于语文的悟性和睿智却都是惊人的相似。肖老师精彩的《孔乙己》与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指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课堂的展开都是基于学生能力、思维和情绪而展开的。肖老师授课班级在第一节课时已与徐杰老师配合上了《幽径悲剧》,肖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情绪特点,打通了两堂课的气脉,临时借来语文书阅读了第一次接触的《幽径悲剧》并从两篇文本中找到共性,导入课堂,引领学生逐渐从《幽径悲剧》走入《孔乙己》的文本深处,也利用这样的契机令学生加深了对《幽径悲剧》的印象,对《孔乙己》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两位老师的睿智让人惊叹,但惊叹过后我也感受到他们超越常人的专注、努力和慧心,能将文本、课堂完全驾驭手中,平常肯定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方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学素养、教学功底,更感受到他们对学生、对教学的尊重,每堂示范课都没有当做自我能力的展示、炫耀,而是踏踏实实讲课,心中、眼中只有文学和学生,只有这样的求实、真率才能有如此精彩的课堂生成。

                      ——唐雪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