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朗读文本,体现思维的深度------听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有感(另附)
(2016-01-21 19:23:11)分类: 八面来风 |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
肖老师以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中感受、品味、思考、体悟,并进行拓展延伸。在朗读的过程中,让文字变得有温度,有立体感,使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深入。
不可否认,朗读是有技巧的。在品味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时,肖老师的点拨恰当、准确、到位,一“课”贯之。如:“每一次,文章当中哪个句子能说明?来,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师生共读: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肖老师点拨“读书,不仅要学会在明显状态的词上会读,还要学会从不明显的词上去
显然学生已经明确了答案。但仅有答案还不够,肖老师还要深入地挖掘“他们还记得孔乙己什么”这一问题。于是课堂上有了师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请看这几个教学片段:
师生分角色读“他总仍旧是偷……打折了怎样呢?”
师:你发现吗?掌柜这时候说话还有什么特点?
生:句子很短的,特别急切。
师:而且说话过程中有没有把“孔乙己”给加进去?我们把主语孔乙己加进去试试。
师生共读:“孔乙己后来怎么样?”“孔乙己后来呢?”“孔乙己打折了怎样呢”。
师:考虑一下,掌柜说话为什么不把“孔乙己”这一事件的当事者放进去?
生:这样掌柜急于想知道情况,至于人,不在心的。
师:他对孔乙己的生死根本就不关心,他就想知道这个里面是怎么发生的,好在以后可以面对更多的人说一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吧。同学们,这些个“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读慢一点还是快一点?
生:快一点,急促。
师:好,我们再来把这段话读出味道来。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喝酒的人在说他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许是死了”后面是句号。掌柜的第一声是感叹号,让他也感叹号结束可以吗?读读看,你来。
生读:许是死了!
师:你再来读读句号结束。
生读:许是死了。
师:为什么用句号?
生: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
师:比之感叹号,这里句号确实有不太肯定的语气,还有其他意味吗?
生: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漠不关心。
生:不轻不重的,随意说说。
师:生死无所谓了,没有人会去在意他的生死。这里的句号更能显示冷漠与生命的无足轻重。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话。
《孔乙己》要品,要评,要悟,要咬文嚼字,从一个词语、一个重音、一个标点,带着我们的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怎么来反映文本,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要走进
听徐老师和肖老师讲课,就像在听一位高明的说书人讲评书,悬念丛生却又曲径通幽。他们点击的是学生的心灵,唤醒的是教师对教育的激情。
徐老师和肖老师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翔实的资料、生动的例子、流畅的表达,课堂形式生动活泼,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文化底蕴让我望尘莫及。他们文本挖掘透彻,课堂灵动浑然,处处闪现人生的智慧,徐老师的课堂脉脉温情中蕴含风趣,肖老师的课堂张弛有度。尤其是肖老师,在徐老师上完《幽径悲剧》一文后,面对同一个班级,同时上两篇艺术性较高的名家名作时,学生是会产生一定疲倦的,肖老师不拘囿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而是
欣赏大家的课如同饮一杯绿茶,平淡中有悠长,有回甘;宁静中有生趣,有节奏,似曲调抑扬,泉水叮咚!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对字词的理解,由字
关于灵动——
每个老师都期待课堂能有精彩的生成。有精彩生成的课,能启发教师的再思考,
我不知道肖老师写不写教案,但我知道,他上课之前必定反复读文本。《孔乙己》教学中的“忘”与“记”,从学生记得自己的生日说起,从幽径的悲剧说起,从一棵
阅读的厚度,决定课堂的高度!
肖老师让我觉得最精彩的应该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孔乙己是如何毁于愚氓之手的,第一个片段中,酒客们嘲笑孔乙己,牵挂孔乙己的伤疤,那个又字,那个新字,都
思考。在两节课的兴奋、惊喜之余,更多的是带给我的思考。我们看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流动课堂环节中。独立的思考、个性化的理解、自由表达,这些都是老师教育智慧的再现。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的鲜润滋养语文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沟通文本与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生命的、生态的、生活的课堂。课堂是互动的、流动的、灵动的课堂。课堂是自主、挑战、创造的课堂。课堂更是情意的、本真的课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一双慧眼能解读文本和学生分享,还要有一双聪慧的耳朵,善于倾听到不同的声音,让课堂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别样精彩。看着这场期待已久的雪,品读这从幽径中走出的孔乙己,感受着古藤带来的阵阵幽香。
(1)上学时就听老师讲,但凡做老师,一定要是一个演员,一个激情的演绎者。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文本,和文中人物同喜同辈。如此对于感知文本大有裨益,肖老师举手投足无疑就是这点最好的诠释者。
(2)用读来体悟情感:两位名师无疑都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孔乙己》的同课异构,让我对读的层次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引导—找出词句—读出来—评价—有情朗读—体悟情感,肖老师就是如此耐心细致的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噢!”,结果看客的麻木冷漠也就跃然纸上了。
(3)打破传统导入,传统导入似乎不是设套式的“请君入瓮”就是设置悬念的凡夫俗套,徐杰老师直奔主题倒是干脆利落,而肖老师以《幽静悲剧》作为导入更是立足学生,大开大合。
(4)似乎两位老师在授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点:设置一个主问题,提问开口大,让学生有话说,抓住一个点,迅速展开,紧接着提问充满艺术,具有针对性。
散文与小说的教学居然可以如此,藤萝与孔乙己原来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值得品味的也不是只有“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穿长衫的人”。深刻透彻的理解教材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肖培东老师便是这样,对每一节课的设计才有独到之处,不因循守旧,尊重学生学情。听肖培东老师的课总觉得师生之间是如此的和谐,也许这样的和谐是因为承接了上一节课幽径悲剧的理解。学生以已知去探索无知,这个最基本的教学规律常常被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局限了。追求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往往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文本与文本之间、文体与文体之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同一个作者作品之间的关联,同一种文体之间的关联,同一种主题之间的关联,同一种表现手法之间的关联,不同作者之间的
如果说徐杰老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给予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那么肖培东老师给予孩子们的便是心灵的关怀与情感的滋养。最近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生成的课堂”,肖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些答案。生成的课堂是根据学情出发,真正尊重学生的课堂。何谓“学情”?恐怕不仅仅是我们平时在写设计写反思时主要提到的学生具备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等这些客观的存在。今天我对“学情”还有了更多的认识,那就是学生的情感、他们此时此地的心里状态、情绪变化、思想波动都可以算是学情。
徐杰老师的《幽径悲剧》讲得入情入理,孩子们还沉浸在那一株古藤的悲剧之中无法立刻走出,但十分钟之后,他们又要和肖培东老师一同阅读小说《孔乙己》,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压力,但是肖老师尊重孩子们,尊重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状态,对自己的教学做出了调整,既然孩子们走不出古藤萝的悲剧,那么没有关系,我们就把这株哭泣的藤萝带进孔乙己的世界,进行比较阅读。事实上老师尊重了学生,便是尊重了自己,尊重了师生同享的这个课堂,当我们相互尊重时便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师生的共识,形成了共鸣。于是在这样一种默契的良好氛围中,不仅仅孔乙己被读“活”了,咸亨酒店里的看客们被读“活”了,就连那一个个句号与叹号都被读“活”了。这便是这一节课最领人激动并难以忘怀的原因所在。
优秀的老师课堂风格各有不同,但对于语文的悟性和睿智却都是惊人的相似。肖老师精彩的《孔乙己》与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指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课堂的展开都是基于学生能力、思维和情绪而展开的。肖老师授课班级在第一节课时已与徐杰老师配合上了《幽径悲剧》,肖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情绪特点,打通了两堂课的气脉,临时借来语文书阅读了第一次接触的《幽径悲剧》并从两篇文本中找到共性,导入课堂,引领学生逐渐从《幽径悲剧》走入《孔乙己》的文本深处,也利用这样的契机令学生加深了对《幽径悲剧》的印象,对《孔乙己》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两位老师的睿智让人惊叹,但惊叹过后我也感受到他们超越常人的专注、努力和慧心,能将文本、课堂完全驾驭手中,平常肯定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方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学素养、教学功底,更感受到他们对学生、对教学的尊重,每堂示范课都没有当做自我能力的展示、炫耀,而是踏踏实实讲课,心中、眼中只有文学和学生,只有这样的求实、真率才能有如此精彩的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