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还是读最美!——肖培东

标签:
肖培东 |
分类: 我们的课堂 |
诗歌怎么教?孙双金老师强调古诗文教学应“熟读成诵,不求甚解,滚瓜烂熟”,这个强调可能更会发生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上,但孙老师对读对诵的重视却是实实在在的古诗歌的教法。诗人创作诗歌时,往往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我国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的特点。要想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情感,关键的一环就是诵读。一味以讲代读,会陷入逐句逐字讲析的深潭。一篇《锦瑟》要解,不求甚解只去读吧,岁月和经历自会化作未来的理解。《蜀道难》,一节课,无论怎么发力,无论怎么简约,都不足以真正地登上青天,只在那一声声读中,我们才能慢慢感知一颗诗心。“诗歌,是人心灵深处的涛声”,周康平老师用了这样一个美丽深刻的比喻来赞美诗歌,文字,最后是涛声一波一波,那诗歌的涛声,我们还是要用心去读出它的蓄势、起伏、高潮、跌落。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变得枯萎、凋零。而激活我们语文生命的,还是对文字的朗读和感知,读书,是为了知书,诗歌的教学,读不可少,读不可弃,读不可误。解诗源于读诗,不一定是大声的,不一定要表演的,但一定是要有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教《蜀道难》,一课时,金中老师紧扣四句讲蜀道之难的诗句去铺设教学的路径,这是一个很巧妙的串联。纲举目张,脉络清晰,步步推进,直抵“咨嗟”之感叹。高危之蜀道——凋朱颜的心境——战乱惨状——咨嗟感叹,教学的气脉又是诗歌的气脉,简洁,大气。受限于教学时间,诗歌又长,金老师的四步走,相对都简约,点到为止,不能做深拓,这是有点遗憾的。长诗,阅读时要学会归纳概括,其实用的是抓关键句,然后以关键句为切入口,逐句破解,这是金老师这堂课设计的思考点,值得借鉴。诗歌如此长,如何能给以学生更多的阅读消化时间?怎么样避免蜻蜓点水般的推进?我觉得金老师还可以整合四句话,把“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去掉,变成三句。首先,这句尽管也有“险”,但句子的面貌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语言形式不吻合。其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一句的“凋朱颜”可以很自然地带出这一句的战乱之苦,或者,最后一句“侧身西望长咨嗟”也可以很自然地牵出这里的战事背景。还有,一堂课,以“三步走”会比“四步走”少了点单一,会突出重点,掀起高潮。(我个人的经验,觉得不要把教学内容分割四块,三块分布会更有效果)这样,内容整合后,会更加精致简洁,教学时间也会得以保证。否则,很多都是带出来讲一讲即过去,课堂失之粗糙。
这堂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几处诵读。开始的那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的朗读,读得很个性,很让我思考。“到底读得轻一点还是重一点,请大家自己想。”最后在老师的登山模拟中,读成了轻调,也是颇有自己见解。当然,高调似乎更符合李白豪放的个性和对山的惊叹。这里,金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属于他的诵读语调,而且可以多种形式进行诵读以求情感感悟。最后一次的全诗读,分老师、女生、男生三声部读,这个时候,是最有读书效果的,也就是我文章开头的那一瞬间,非常动人。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是美读,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二者兼有,就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美。诵读,最能帮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主题、意境、内涵,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和诗心。读中感悟,读中触摸,读中体验,读中碰撞共鸣,诗歌教学的每一缕风景都会紧紧贴着读。无声读,轻声读,高声诵读,自由读,用心读,动情读,所有的理解最后都会依附成在诗歌前的真诚之读。而且,金老师本身的诵读水平很高,听起来很享受,会给课堂带来更多的感染力。教师读得好是功力,教学生读得好,这是水平。这堂课,对读的指导还要下功夫,教师何以成为教师,应该更在于“教”上。
仔细想想,这堂课的教学切入口,我们还有更多的设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句子成了金老师的设计点,那能不能有更简洁更新颖的呢?比如有老师说“难”字,我倒是觉得标题“蜀道难”中的“道”字也很有嚼头,蜀道难,还有什么道更难?人道!生活之道!社会之道!……碧波深处有珍奇,山高自有行路人,关键还在于我们的阅读。金老师有很好的语文教学素质,用心,一定能成!
《锦瑟》是我很喜欢的诗歌,也是我很不敢上的诗歌。几年前的那个雨天,我教完《锦瑟》,良久挣扎不起,仿佛有一只手在遥远的地方拽我进入忧伤。那个雨天,我带着学生们读《锦瑟》,雨声淅沥,很好地配合着我们诵读的韵律,情感瞬时弥漫。康平选择这首诗歌教学,会是怎么样的一副情境呢?
这节课。他应是想借助这一首诗歌让学生明白李商隐诗歌在诗史上的作用,“开启了情感表达的隐晦时代”。教学步骤是这样的:初读,体会情感——从哪些诗句体会到——对比古人其他比较直接的诗句,想象这首诗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复杂——李商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首诗是写什么的。语文教学多年,经历了许多大场面,康平给我的感觉是教学越来越稳定,能吼住场面,而且引导上也比较敏捷。我们都走过很多的路,路上颠颠簸簸,慢慢的,才有了点点滴滴的进步。这首诗歌教学,我个人以为康平的教学思路还可以再做调整,反复感太强,重复的地方没有做整合,多个环节其实都在说诗歌的情感和主旨问题,引向深入效果不明显。反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头尾的学生回答中感知。
开场
师:你体会到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悲伤。
生:对往事的回忆、感伤。
生:对妻子的怀念。
师:能确定是妻子吗?
生:恩。
生:物是人非的惆怅。
结束
师:你觉得这首诗是写什么的?(这个问题其实重复了很多次,包括情感上,作者形象上,应该问“还可能写什么”,这样才是继续挖掘)
生:爱情。
生:悼亡。
我们看学生初读和教后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还是难的,这里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的手段还有待改正。这首诗,康平用对比,用典故理解,用意象感知,去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应该说,是很有诗歌教学的思考的。那么,是哪里出问题了呢?我个人以为,除了教师提问用语要更为准确,教学环节再做调整,我觉得必须要真诚地营造诗歌教学的氛围和情境。读诗歌,很用心地读,很真心地读,读到每个字眼里,再去吮吸其中的汁液,这会更加属于诗歌。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抑扬顿挫,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品味理解古诗的重要方法。一味地解析会让很多感觉流失,怎么样做到读解结合都是我们教学古诗文时要思考的大问题。这堂课,有个遗憾的缺失,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句的课堂失踪,所有的意象,最后都凝成这样一句千古名句,而反复地诵读这一句,无疑会把其中的惘然凝集在心中。
康平原来是抓“此情”来突破的,什么情,然后顺势荡开。可是听说,试讲的时候,全场皆“悲情”。其实,这“悲”中是有丰富内涵的,为何而悲,悲在何处,哪些悲,一样摇曳多姿。《锦瑟》教学,很多字眼是课眼,比如“无端”,比如“此情”,比如“待”等等,甚至今天课堂上学生说的“梦”,“泪”都有支撑力的。康平选择了“解密”,是从这首诗的隐晦处思考,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于他,是一次挑战,于我们,是一次学习和汲取。
当然,怎么解密,我想还是“不求甚解”只求读。这点,康平的教学设计里其实已经有所体现,最后的大段辅助资料如果简化一下,把时间交给读诗,那就会更好。《锦瑟》多解也就无从解,不论是“悼亡说”、“爱情说”还是其他说法,也不管论述得如何充分,和诗歌自身给我们的感受比起来,总是令人有言不尽意的感觉。梁启超评说《锦瑟》是这样的:“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对此,李国文也说:“要是能够说清讲明,还有什么神秘可言?正是这种无法用语言能够表达的体验和感觉,才构成文学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 李国文先生还分析说,不求其字句上的甚解,而领略其通体之美,得精神之享受,这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我想,教学《锦瑟》,我们真可以从大家言论中找到教学支点。那就带领学生一次次读吧,读到心里去了,你的《锦瑟》自能开花。
教《锦瑟》,是很会伤心的,读古诗,最后都会读成我们的生活遭际。这个世界,真诚的文字最温暖也最伤感。
两堂课后,我们必须要想的一个问题是,诗歌教学怎么样是诗歌的教学。
诗歌是人心灵深处的涛声,涛声从远古而来,在唐宋更是澎湃作响,千百年来,我们迎接的最好姿态,最是恭敬地望向诗歌的大海,发自肺腑地读出我们的诗心!
诗歌教学,还是读最美!